吳麗清
(欽州市圖書館,廣西 欽州 535099)
欽州市的地方特色非遺文化是欽州人民世代相傳積累下來的財富,其中最有名的當屬欽州坭興陶燒制技藝和欽州跳嶺頭,這兩項國家級非遺項目是欽州人民在生產實踐中創造出來并逐漸精煉得到的產物。另外,各項技藝的傳承人也是地方特色非遺文化的一部分,我們也應該做好對其的保護和傳承?,F對公共圖書館對地方特色非遺文化的宣傳和傳承展開敘述。
地方特色非遺文化是每個地方的“文化活化石”,它是民族的情感和文化記憶。保護和宣傳地方特色非遺文化,就是為了讓這些與我們休戚相關的文化記憶和民族傳統得以代代相傳,從而保護和延續民族的精神血脈和民族基因[2]。同時,保護地方特色非遺文化遺產對增強民族的自信心,提高民族的認同感、歸屬感,對促進社會經濟文化的全面協調發展,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年來,隨著我國對地方特色非遺文化的保護重視以及對保護工作的逐步推進,公共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主體,一直是保護和開發地方特色非遺文化的重要力量。要以何種姿態參與到這場有意義的民族文化保衛戰中,對于公共圖書館來說是機遇也是挑戰。
公共圖書館的優勢在于信息資源豐富,有長期積累的工作經驗以及很好的整理、保存、傳播知識的系統。特別是公共圖書館中的地方文獻部(室),其收藏的各地方獨特的傳統文化、民風民俗的各類文獻,對地方特色非遺文化的宣傳和傳承有重要的指導和借鑒作用。
目前,我們對地方特色非遺文化遺產的保護形式主要是通過文字、圖片、影像等方式進行記錄和保存,對于一些手工藝的傳承則是通過人使其代代相傳[3]。公共圖書館主要是通過前者來將無形的非遺文化以有形的文獻形式進行永久的保存,這不僅極大地豐富了地方文獻的載體,也加強了地方文獻特色庫的建設,完成了地方特色非遺文化檔案庫的文獻結構合理化和系統性建設。
現在,欽州市公共圖書館對地方特色非遺文化的文獻開展了規范性的整理,主要包含有欽州坭興陶燒制技藝、欽州跳嶺頭、煙墩大鼓、采茶戲等。公共圖書館對這些資料進行科學規范的管理和分類,最大限度地實現資源的共享和開發利用。
公共圖書館在長期對地方特色非遺文化的深入整理和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參與非遺文化展館建設、抓好非遺文化活動品牌創建的方式,做好地方特色非遺文化的宣傳展示工作。欽州的非遺文化十分豐富,公共圖書館以其特有的責任感和文化自覺意識,積極參與民俗展廳的建設,為欽州的地方特色非遺文化示范地建設出謀劃策,打造文化亮點。欽州公共圖書館專門設立一個坭興陶手工體驗室,采購兩臺坭興陶3D電子打印機,經常組織未成年人到體驗室開展坭興陶手工體驗活動,邀請國家級、自治區級欽州坭興陶燒制技藝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現場講解、教學。
除此之外,聯合當地非遺管理部門在公共圖書館建立了欽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廳,收集了全市非遺實物,同時,利用影像資料對現市級以上的非遺項目進行展示,展廳長期對外開放。還不定時在線下、線上舉辦地方非遺文化講座、地方非遺文化征文比賽等,通過參與度極高的實際行動推廣非遺文化遠遠比口頭宣傳效果好得多。
公共圖書館積極地參與到地方特色非遺文化的保護和宣傳,充分體現了公共圖書館在保護和傳承地方特色非遺文化的工作中的責任和使命[4]。因為公共圖書館的專業和支持,使地方特色非遺文化的保護工作得到很好的支持和良性基礎。同時,公共圖書館參與到非遺文化的宣傳工作中,工作中心從被動地提供文獻服務到主動地開展保護和宣傳,這個角色的進階,可以提升圖書館的自身服務水平,找到圖書館新的平臺位置,使其學術形象和社會地位得到進一步提升。這種雙贏的局面,使地方特色非遺文化的保護和宣傳有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