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冰
(承德市圖書館,河北 承德 067000)
公共圖書館作為人類信息資源中心,肩負著保存、發揚優秀文化遺產的重任,是社會主義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關鍵構成要素。公共圖書館需要對紅色文獻進行保存,同時更應該深入挖掘與再創造,揭示其時代特點、精神內核,實現紅色文獻的增值化和傳承性,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河北地處華北平原,東臨渤海、內環京津,西為太行山,北為燕山,燕山以北為張北高原,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政治因素和歷史沿革,涵蓋了我國革命和社會發展的不同時期,可以說是見證了黨由稚嫩走向成熟、革命由挫敗走向勝利的成長歷程,包括黨的建設時期、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以及解放戰爭時期等革命事件無不與河北息息相關,也就保留有豐富的紅色文獻。因此,河北紅色文獻的保護、傳承、推廣在加強文化建設、思想建設方面等各方面有重要意義。
河北省位于渤海灣中心,環繞包括首都在內的兩大直轄市,東與天津毗連,東南部、南部銜山東、河南兩省,西倚太行山與山西為鄰,西北部、北部與內蒙古交界,東北部與遼寧接壤。地貌復雜多樣,從高原到平原,從山地到盆地,從丘陵到沙漠,從湖泊到海洋,凡所應有,無所不有;其間更有火山地貌、喀斯特地貌、嶂石巖地貌、丹霞地貌、大理巖峰林地貌等較為特殊的地貌類型,散布全省,幾乎可以說是中國地貌類型最為齊備的省份。正是這樣優越的地貌特征、資源能源優勢、空間的分布使得河北省紅色文化積淀深厚,據調查,河北省138個縣中有131個縣是革命老區,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更成為了晉察冀、晉冀魯豫兩大根據地解放區的中心區域。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初期,河北就是最早受到影響的區域之一,涌現出中國共產主義的先驅、我國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人李大釗。1920年3月,李大釗在北京大學組織中國第一個馬克思學說研究會,邀請眾多知識分子加入,為建黨作了理論、輿論、人才的準備。有中國共產黨第一個農村黨支部誕生地、有中國共產黨在北方領導的第一支農民武裝起義、有第一個敵后抗日根據地。解放戰爭時期,河北既是中國革命領導中心,又是解放戰爭的主戰場之一。
河北省這些特有的紅色革命歷史,賦予了河北獨特的紅色文化底蘊,留下了大量的紅色文獻,是這段歷史的真實寫照與有力見證。
河北省豐富的紅色資源也就為紅色文獻的產生提供了厚實的土壤,為研究、還原歷史,展現黨的英勇、發揚革命精神、弘揚民族文化提供堅實的基礎。譬如,彭真著的《關于晉察冀邊區黨的工作和具體政策報告》,這份報告的出現在當時來講,對于深入鞏固晉察冀邊區、根據地的建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從這些原始文獻中,可以真實地了解那個時期的革命斗爭情況以及社會發展的有關情況,有著極其中重要的研究價值。
河北紅色文獻類型多樣,包括著作類、報刊類、文學作品類、歌謠、標語、圖照類等。例如《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是中國革命出版史上的一個轉折點、《中國人民文藝叢書》集解放區文學集大成的一部作品、《婦運叢書》見證婦女運動的光輝歷史,還有各種蘊含紅色基因的文學作品,《新兒女英雄傳》《紅旗譜》《野火春風斗古城》《敵后武工隊》《烈火金剛》等等,對革命歷史進行藝術再加工,充分展現了人民頑強的精神、純樸的生活。還有各種傳唱度高的歌謠,如《西柏坡擁軍小唱》“最后一碗米送去做軍糧,最后一尺布送去做軍裝,最后一件老棉襖蓋在擔架上,最后一個親骨肉送去上戰場?!庇米钪卑椎恼Z言把軍民魚水情表現得非常濃厚。還有最直觀的、最清晰的圖片,記錄歷史、見證歷史。
公共圖書館具有保存人類文化遺產、開展社會教育、傳遞科學信息、開發智力資源職能,它可以滿足社會大眾對于教育、信息、文化、研究等各項需求。保存文獻資料是公共圖書館的基本職能。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閱讀需求隨著社會進步而日益多樣化。紅色文獻蘊含本地區的文化氣息和地方特色,具有獨特性,無論是在文獻資源體系中還是圖書館館藏中所顯現出的價值和地位日益提高。所以,加強紅色文獻的收集、整理、利用是圖書館優化館藏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公共圖書館為社會大眾提供更為優質的服務、更豐富的資源。
紅色文獻中記載了黨在革命時期的各項工作方針、實施政策,展現了革命時期英雄烈士的精神,它是紅色文化的有效載體。在偉大的革命斗爭中,黨在實踐中形成了諸多內涵深刻、特色鮮明的精神,如“董存瑞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等。這種百折不撓、竭誠奉獻、無私無畏的精神,是在如今物欲橫流、思想逐漸滑坡的現代社會所需要的,可以培育愛國主義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成為指引我們前行的不竭動力,指導我們事業向前發展。只有切實珍藏好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才能明確公共圖書館的黨性原則,才能奠定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時代基礎。
紅色文獻是我們重要的寶貴的資源,其中蘊含的精神是我們黨的根和魂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成果。公共圖書館推廣紅色文獻,有利于發揮紅色文獻教化育人、凝心聚力方面的作用,以此增進人民的愛國情懷、培育人民的高尚情操,推動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