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憲華
(中共微山縣委黨校,山東 微山 277600)
近年來,隨著航道、船閘升級改造,周邊地區港航業的迅猛發展,微山縣港航業發展面臨重大拐點,需要在新一輪競爭中贏得主動權,搶占先機。圍繞發展新階段,貫徹發展新理念,構建發展新格局,如何利用好航道資源優勢,整合港口岸線資源,進一步做大做強微山港航業,建設京杭運河重要的物流集散地,更好地服務于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需要著重研究解決的重大問題。
微山港區是濟寧港的重要港區。濟寧港是全國28個內河主樞紐港之一,共有主城港區、微山港區、魚臺港區等8個港區,其中,微山港區是重要港區,其他6個港區為一般港區。2014年5月,交通運輸部、山東省人民政府聯合批復了《濟寧港總體規劃(2013—2030年)》。該《規劃》基準年為2009年,審批跨度較長,編制時所依據的貨種結構、運量預測、關聯產業布局、物流集疏運條件等規劃基礎條件都發生了較大變化,已不適應新的形勢發展需求,市政府研究確定,啟動規劃修編程序,并于2016年下半年開始對該《規劃》進行修編。
微山縣抓住《濟寧港總體規劃》修編機遇,緊跟修編進程,積極向上協調、匯報、爭取,為微山港區和全縣港口建設謀得更大的未來發展空間,提出微山港區有關規劃內容修編的建議。《濟寧港總體規劃(2016—2040年)》修編“中間成果”出臺后,微山縣分管副縣長參加《濟寧港總體規劃》修編預審會議,專門向與會的市政府領導和有關專家闡釋了縣政府關于規劃修編的意見建議,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該規劃修編報批稿已于2018年5月30日完成了部、省專家審查,目前,正在按程序報交通運輸部、山東省人民政府審批。此次規劃修編,微山港區作為濟寧港重要港區的地位得到加強;進一步凸顯了鐵水聯運、集裝箱運輸、節能環保、現代物流、臨港工業、港產城一體化發展的思路和理念,岸線集約利用和港口功能定位、布置規劃更加科學合理;充分兼顧了水路運輸、水上旅游發展需要,突出了支持保障系統、環境保護等配套設施規劃,將航道綜合服務區、水上安全搜救基地以及旅游碼頭、旅游航道等也納入規劃之中,進一步完善了規劃內容。根據目前的規劃修編文本,微山港區共劃分為城區、留莊、韓莊、湖西和微北五個作業區,每個作業區集中規劃一處大型現代化綜合性碼頭,個別邊界區域根據強邊需要規劃10處分散布局的小型碼頭。較之上一版規劃(2013—2030年),微山縣港區碼頭數量減少17個,泊位等級由300噸級、1000噸級分別提升至1000噸級、2000噸級,設計吞吐能力提高5000萬噸,達到1.1億噸,居全市第一位;規劃港口岸線總長 7908米,居全市第一位;規劃航道服務區(公共錨地)5處,居全市第一位。
微山縣現有碼頭大多建于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沿航道和湖邊自然岸線、靠近煤礦分布,布局分散,規模較小,是典型的“北煤南運”煤炭裝船碼頭,貨種單一,有少部分沙石建材卸船后通過汽運周轉,滿足周邊區域建筑等行業的用材需求,沒有形成以港口中轉、貿易為帶動的物流樞紐、臨港產業協調互促發展的格局。為推動港口轉型升級,放大港口帶動效應,提高港航物流產業核心競爭力,亟須規劃建設大型綜合性港口物流園區,發展臨港產業,實現港產城融合發展。
微山縣將“大港口”項目推進工作列入了重要議事日程。借助濟寧港總體規劃修編契機,主動對接謀劃項目規劃建設事宜。在市港航局支持下,將規劃中的微山港列入了“大運河(濟寧)水運新舊動能轉換試驗區”試點項目。在港口規劃的基礎上,先期建設微山港、留莊港兩個重點港口項目,政府以項目所有權、土地使用權、特許經營權入股,采取市場化運作的方式,通過招商引資吸引社會資本投資建設這兩個項目,組建微山港口集團。
一是政府立項,把握項目建設方向,掌握合作主動權。縣財政列支專項資金,由縣港航局委托咨詢單位編制兩個港口項目的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環評報告,辦理土地預審、規劃選址意見、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提報發改部門立項,代表政府持有該項目,今后可交由有關縣屬國有企業轉化為國有資本持股,為下步對外合作打下基礎,最大程度保障地方公共利益。
二是密集開展招商引資。縣政府領導帶領招商團隊,多次與易高能源集團、中建五局筑港集團、江蘇澳洋集團等有合作意向的公司互訪、洽談,宣傳推介微山港口,努力尋求合作。
京杭運河“三改二”、湖西航道升級、韓莊復線船閘工程,是在我縣實施的重點水運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對于提高京杭運河及其支線航道和配套船閘通過能力,進一步釋放“黃金水道”潛能,加快沿線地區水路運輸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保障項目順利推進,成立專班,全面靠上,全力推進。
為加快南陽古鎮旅游發展,打通古鎮旅游水上通道,促進資源融合共享,微山縣策劃生成南陽古鎮至太白湖景區旅游專用航道項目。項目包括三部分:一是南陽古鎮至太白湖景區旅游專用航道。工程設計起點為太白湖旅游碼頭,沿老運河至京杭運河主航道開挖,預留安全距離,順著京杭運河主航道左岸至泄洪槽,在規劃的南陽錨泊區上游約1km處橫跨京杭運河主航道進入南陽古鎮。同時,利用現有溝渠布置,繞行南陽古鎮,連接至紅色旅游碼頭。航道全長28.53km,工程造價約為1.2億元。二是南陽水、陸客運集散中心及太白湖碼頭工程。計劃在南陽高速公路連接點打造一處水、陸客運集散中心,包括游客接待服務中心、停車場、客運碼頭等,實現高速公路、旅游專用航道、景點接待區“無縫銜接”,方便留住游客和當地群眾出行。工程造價約為5300萬元。同時,在旅游專用航道北端建設一處太白湖旅游碼頭,工程造價約為1900萬元。三是七十二孔橋船閘工程。在老運河太白湖段建設七十二孔橋船閘,等級為VII級,工程造價約為1800萬元。以上三項工程總造價約為2.1億元。該航道工程建成后,將極大促進南陽古鎮旅游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增強南陽古鎮和微山湖文化品牌效應。委托濟寧運河水運規劃設計院進行現場勘測,編制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目前,已完成了可研報告送審稿,下步按程序立項后即可組織實施。
一是構筑縣、鄉、村、船主四級安全管理責任體系。定期召開水上安全工作會議,明確安全監管重心和措施。二是開展水上交通安全法規宣傳活動。提高船民的安全防患意識。每逢節假日、夏季汛期、冬季和國家重要會議期間,通過印發明白紙、懸掛宣傳條幅、制作宣傳標語、出動宣傳巡邏艇、舉辦安全知識培訓班等形式,加強水上安全知識法規的宣傳,讓湖區群眾和客渡乘客熟悉安全知識,讓安全意識深入人心。三是加強現場執法檢查。建立水上安全檢查制度,明確每一處渡口每月至少要現場檢查一次,重要渡口、重要區域每月至少兩次。對違法違規行為及時進行查處、糾正。四是加強對湖區學生渡運保障。重大節假日放假、開學期間,縣港航局、屬地鄉鎮聯合海事部門對學生渡運行為提供領航、疏運、現場監管等保障服務。五是對水運企業的檢查實現日常化、制度化。定期排查安全隱患,防患于未然。
按照《濟寧市港口大氣污染防治技術導則》《濟寧市港口水污染防治技術導則》要求,實施港口新一輪大氣污染、水污染治理改造工作。所有港口企業新上電控洗車臺、視頻監控設備、PM10監測設備、智能噴淋設備,并與市政府一級監控平臺、市港航局二級監控平臺、縣環保局三級監控平臺聯網,實時傳輸監控信號,實現“千里眼”24小時監控。購置船舶油污水接收設備、船舶生活污水接收轉運車,新建生活污水沉淀池,對船舶生活垃圾、油污水、生活污水的處置實施“五聯單”制度。著重推進港口裝卸料口封閉建設。
按照《濟寧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開展清理非法小碼頭裝卸點工作的通知》要求,持續對全縣反彈的非法碼頭進行排查,督促鄉鎮、街道清理取締非法碼頭、裝卸點。嚴厲打擊臨水貨場非法裝船現象,維護良好的生產經營秩序。
針對部分船舶、航運公司外流,造成稅收流失的問題,縣政府出臺稅收優惠政策,吸引在外船舶、公司回流,增加縣域地方稅收收入。通過走訪調查,摸清本地船舶外流的底子,明確專人負責,通過親情鄉情感染、優惠政策吸引,大量在外船舶實現回流。
一是在港產城一體化方面,缺乏港產城融合發展、協同發展的產業支撐。我縣后方產業對大宗貨物的需求有限,集裝箱貨物集疏周轉的需求不足,不能對港口吞吐提供有效支撐。二是水、公、鐵多式聯運方面,鐵路是短板。盡管棗礦集團有兩條鐵路專用線通達微山縣境內,但其目前僅供新安礦、高莊礦煤炭外運所用,如何與我縣鐵水聯運項目結合,還有大量工作要做。針對系列短板,要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進取,逢山辟路,遇水疊橋,著力破解瓶頸,克難攻堅,推動港航工作取得新的突破。
以實施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為契機,立足于“港產城”一體化,鼓勵支持各相關企業依托港口資源,建設臨港物流園區和臨港產業園區。研究制定引導相關產業進入園區發展的有關政策、措施,推動港航業與其他相關產業深度融合,拓展經濟發展新空間,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加強港口規劃與地方產業規劃的銜接,發揮港口輻射、引領作用,按照“一港一園區”模式,加快發展臨港物流中心,形成港口、臨港物流園區、城市互為依托、相互促進的發展格局,推動“港產城”一體化發展。加快重點港區后方物流園區、物流基地建設,加強港口與物流園區功能互動,拓展配送、加工、商貿、金融、信息等現代物流功能,提升港口在集裝箱、能源和原材料運輸等供應鏈中的樞紐作用。積極與棗莊對接高速、鐵路運輸,拓展微山水路運輸優勢,推動多式聯運發展。支持航運企業做大做強,引導航運公司通過兼并、重組和整合,實現規模化、集約化發展,提高市場競爭力。支持港口企業與航運公司合資合作,以港口為核心向兩端延伸物流鏈,拓展增值物流服務和供應鏈全過程服務。
堅持政府引導、規劃調控、市場化運作模式,以企業為主體、資產為紐帶、項目為切入點,大力推進港口資源整合,最大限度地提高港口綜合實力。集中優勢打造微山碼頭3600萬噸綜合港口物流園區和留莊碼頭1500萬噸煤炭專業物流園區,帶動實施韓莊碼頭、微北碼頭、湖西碼頭建設,形成“兩大港口中心、三大區域基地”的港口布局。深度推進港口資源整合,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原則,盡快出臺港口岸線資源整合方案,通過招商引資、開發內資等形式,盡快啟動新港建設。改變散貨為主的經營模式。調整港口運輸結構,研究相關政策,重點扶持多式聯運港口項目建設,規劃建設一批內河集裝箱專用泊位,拓展內河集裝箱業務。加快港口功能轉型,提高港口等級,優化港口結構,將微山縣港區打造成京杭運河北部物流基地,為縣域經濟轉型升級提供支撐。
加強政策引導,鼓勵港口企業與大型專業物流公司合資合作,有效整合社會物流資源,著力培育具有核心地位的港口物流公司,實現有機結合、互動發展,做大做強港口現代物流業。針對主要貨種煤炭運輸疲軟態勢,進一步拓展物流集散種類,爭取穩定貨源。通過走訪南方大型商貿物流企業,爭取更多的中轉量。積極研究為大型企業服務的專項物流方案,深入拓展蘇南、浙北、“長三角”等地的物流市場,開展新合作,最大限度爭取大宗貨源。加快港口物流“互聯網+”建設。進一步扶持“新船幫”等互聯網物流公司發展壯大,加快培育跨行業、跨區域的物流信息服務平臺,提高物流供需信息對接和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