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艷
(日照市嵐山區高興鎮初級中學,山東 日照 276811)
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許多優秀的品質,為了使傳統文化能夠得到更好的弘揚,需要將其融入初中語文教學中,使學生成為傳統文化弘揚的載體,使傳統文化能夠更好地傳播。因此,教師需要提高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將傳統文化滲透到語文教學中,進而使語文教學內容更加豐富。
初中語文中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是與傳統文化相融性較強的學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提高傳統文化的滲透水平,向學生闡釋傳統文化中所具有的精神文化,使傳統精神文化能夠更好地弘揚。在傳統文化中,有大量的寓言故事和文學經典,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精神,教師需要注重精神文化方面的教學[1]。
傳統文化的滲透可以使語文教學內容更加地豐富,讓教師可以對教材內容進行延伸,使學生具有更加廣闊的語文知識,增加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程度。在傳統文化中,具有大量的古典名著、詩詞歌賦等,教師需要將這些內容滲透到語文教學中,使語文的知識體系更加地完整。
傳統文化中往往具有較強的哲理性,將其滲透到語文教學后,可以起到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使學生能夠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學生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下,可以正確地看到生活中的事物,使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
初中語文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結合生活實例創設情境模式,以拋磚引玉的形式對初中生進行有效引導,讓初中生在生活化情境啟發下對傳統文化產生深入思考,激發初中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熱情,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初中生的道德品質。例如,初中語文教師在進行“端午的鴨蛋”這節課教學時,可以讓初中生自行闡述自家過端午節都有哪些習俗,接著再結合“端午的鴨蛋”教學內容向初中生講述端午節習俗的由來原因,過渡到我們國家著名愛國詩人屈原的故事,從而自然進入到對傳統文化的教學中,如此不僅調動了初中生學習傳統文化的積極性,同時,使初中語文教學的課堂氛圍更加活躍,并借此進一步向初中生闡釋傳統文化中所具有的精神文化。
挖掘文化教學內涵讓傳統文化的講解更加具有說服力,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適當延伸語文教材中傳統文化內涵。有了初中語文教材作為教學支持。例如,初中語文教師在講解《岳陽樓記》這篇散文時,可以將全文的重心放到了表達政治理想方面,告訴初中生《岳陽樓記》并非是寫于岳陽樓,而是寫于河南鄧州,從而引導初中生產生為何范仲淹會在河南鄧州寫《岳陽樓記》的疑問,由此帶領學生進一步挖掘《岳陽樓記》文化教學內涵,向初中生傳達范仲淹愛國愛民的偉大情懷,從而激發初中生對范仲淹的欽佩,使初中生學到更加廣闊的語文知識的同時,增加初中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程度,使中國傳統精神文化能夠得到更好的弘揚[2]。
初中語文教師可以將傳統文化教育與初中生的情感體驗相結合,不單純局限于讓初中生以聆聽的方式學習傳統文化,可以適當結合情景演繹教學讓初中生從角色扮演中深入剖析文化情感。例如,初中語文教師在講解《出師表》這篇文言文時,可以選兩個初中生分別扮演主公劉備和諸葛亮,讓初中生通過角色扮演引起情感共鳴和文化共鳴,拉近初中生與文言文之間的距離,幫助初中生更好地理解書中晦澀難懂的文言詞句,從而有效提高初中生的學習效率,例如,初中生可以從劉備鍥而不舍的精神中感悟到禮賢下士和求賢若渴這兩個成語的含義。
實踐一直是輔助教學最好的方式,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若想使傳統文化教育得到良好的滲透,積極開展實踐教學活動也是必不可少的。眾所周知,我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而我國傳統文化流傳的方式主要為民俗和節日,例如,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在初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利用傳統的文化節日,組織學生在傳統文化節日上開展一些活動,例如,在初中八年級語文教學內容中,教師在“端午的鴨蛋”這一課程時,可在端午節進行本課程的授課,在端午節一起包粽子、組織學生看劃龍舟比賽等,并在活動進行的過程中,為學生講解這些節日的來源,加深學生對端午的了解,同時,促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這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還能夠增強學生的民族意識,對學生今后的學習與發展尤為重要。
若想開拓學生的文化視野,首先,需要選擇合理的方式?,F階段,隨著我國社會科技的不斷發展,在初中課堂中利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學習,而在初中語文教學課堂中,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我國傳統文化相關的電影或紀錄片,能夠開拓學生的文化視野,促使學生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我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
綜上所述,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注重傳統文化的滲透工作,將傳統文化直觀地展示在學生面前,使學生能夠對其進行深刻的了解,這樣可以使傳統文化更好地傳播,讓學生能夠對傳統文化內涵進行深入理解,進而使語文課堂具有良好的傳統文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