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剛 姜紅潤
(1 河北政法職業學院;2 河北體育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61)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的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道,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教育應當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歷史文化傳統,吸收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切優秀成果。這為我們進一步明確了教育的根本任務,清晰描繪了實現這一根本任務的路線圖和任務分解表,讓不同崗位、不同專業的教育工作者明晰自己做什么、怎么做和為什么做的認知,真正做到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從而全面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高校體育課是所有大學生的一門必修課,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在體育課中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實施“立德樹人”工作的有效途徑和重要抓手[2]。
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一直以來,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各級各類學校及教育工作者積極圍繞這三個方面開展教育、教學的研究和實踐,但存在著“各自為育”的現象,直到黨的十八大提出“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后,將德育工作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的研究和實踐才真正展開。高校體育課作為同向同行課堂思政教育的重要課堂和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載體,以體育各項目本身所蘊含的豐富育人資源,走在了大學生各課程課堂思政建設的前列,但同樣還存在著對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認識不到位、對大思政內涵理解不充分、對教育資源應用不全面的問題,出現了注重技術教學而輕思想政治教育、片面強調體育項目本身的育人功能(內容提煉)而輕政治思想引領和教學過程滲透等現象[3]。
課堂思政的宗旨是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以及價值引導、道德培養、意識形態輸送有機地交匯、融合起來,形成系統化育人長效機制,解決好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根本問題,要讓所有的課堂都肩負起立德樹人的職責,所有教師都承擔起立德樹人的使命[4]。
1.1 思想引領重在思想堅定
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清楚地解答了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和如何培養人的教育命題,為每一名基層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明確了目標和努力的路徑。第一,要將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根植學生的心中,明確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她也必將帶領我們走向民族復興和人民幸福。第二,結合歷史、時事政治和國內外形勢引導學生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第三,在學生中積極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5]。
1.2 內容提煉重在精神培育
體育蘊含著豐富的德育資源和思想政治內涵,主要體現在體育各項目普遍存在共性的、積極的優秀體育精神:體育比賽中的禮儀、禮節和形式,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高雅氣質、文明水平和規矩意識;在體育活動過程中需要承受生理和心理負荷,必須戰勝自我才能取得優異的成績,每一次挑戰和戰勝自我的過程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頑強意志品質;對規則的敬畏可以培養學生自律自制的信念;體育活動的集體性需要在活動中與他人進行合作、競爭,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培養集體主義精神;對比賽勝負勝不驕、敗不餒的態度,有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更快、更高、更強的精神鼓勵學生挑戰自我,追求卓越,培養自強不息的精神;在比賽中不同位置的職責分配,不同戰術的協調配合,可以有效地滲透責任意識,培養學生的擔當精神;體育教學中的動作訓練,都包含有服從命令聽指揮的紀律要求和思想教育元素。
體育蘊含著豐富的德育資源和思想政治內涵還體現在不同體育項目的精神內核對學生施加的積極影響:籃球、足球等團體有肢體對抗項目的團結協作、精益求精、尊敬規則和勇于創新的精神;體操、跳水等肢體精準動作項目的嚴謹規范、一絲不茍和全面發展、個性鮮明的精神和意識;團體操、廣播體操等團體隊形和肢體動作項目的各司其職、協調配合、整齊劃一的優良品質;乒乓球、羽毛球等我國的強勢項目能夠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精神;舞蹈、追求美、塑造美的意識和自覺;跳高、乒乓球等對技戰術和心理素質要求細膩的項目有助于引導學生去偽存真,追求事物的客觀規律;太極拳、八段錦等優秀傳統體育項目以其博大精神和豐富的優秀傳統文化內涵浸潤心靈、滋養文化血脈,激發學生強烈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1.3 過程滲透重在人格塑造習慣養成
體育教學是在開放的環境中進行身體活動,具有開放性、實踐性、社會性的特點,讓學生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實現價值的引領,養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有助于將思想政治理論運用于實踐中,實現知行合一。比如在教學比賽時,遇到本方進攻,但對方有隊員受傷,教師可暫停比賽并利用這個機會進行生命教育和道德教育,激發學生的生命意識和道德意,使學生產生共鳴并樂于接受,把體育道德內化為自身的主觀需要;在課堂的準備部分和結束部分要進行適當準備活動和放松整理,告訴同學們這是適應人體活動規律,提高競技狀態的必要手段,從而激發學生尊重規律、探索規律的意識;當學生不能按時完成課下作業而影響課時計劃展開時,及時滲透誠信教育,培養學生的契約精神;在身體活動的過程中,同學間出現不文明言語和行為時,強調團隊協作、團結友愛的重要性;在面對一個復雜的技術動作學習時,以分解練習法將復雜的技術動作分解成若干個相對簡單的動作分別熟練,最后合成完整的技術動作,在同學們最終掌握開始認為不可能完成的完整技術動作時,引導學生思考在面對以后的復雜的學習工作時的解決思路等。在體育教學過程中這樣進行德育教育,比起空洞的說教,更能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拓寬思維方式、塑造優秀的品質,做到既“授人以魚”又“授人以漁”,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是教與學的兩個主體。隨著時代的發展,教學內容不斷更新,教學方法和手段不斷進步,但教師在教學中“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沒有改變,“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工作目標始終明確,出自中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以“德高為師,身正為范”,精準闡述了一名教師的標準和努力方向。充分發揮體育本身及教學過程的德育資源,確實構建同向同行的體育課堂思政教育,需要教師具備完成體育教學所需的相關知識、技能外還應進一步完善人格修養,全面提高人文素養和相關知識儲備。從而進一步堅定自己的信仰和立場,從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樹牢同學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度把握教學內容及體育項目本身的德育資源,了解學生的年齡結構、文化層次、專業發展及個性特點,從而做到有的放矢地對學生施加影響,促進積極奮進、團結協作、頑強拼搏等精神,堅定學生的文化自信;掌握教育心理學的相關知識,善于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群體和個體所表現出來的問題及思想根源,并以恰當的方式進行提煉、點評和引導,從而塑造學生的善良高尚的人格并拓展思維方式。
對學生每學期體育課成績的考核除了傳統的運動成績達標測驗、運動技能技術評定(占學期測評成績的60%)外,增加對思想信念、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核心價值觀和思維方式的考核思想品德的考核內容(占學期測評成績的40%),以學生課業評價中非標準性評價方法——表現性評價法進行標價,評價指標有課堂表現、回答問題、學期學習總結、體能測試的進步幅度等。
以一個教學班為期兩個學期的體育課堂思政育人的實踐發現,班級整體的精神風貌有了明顯提升:學生普遍提高了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認識,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個層面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課堂氣氛更加活躍,同學間互相幫助蔚然成風,到課率基本保持全勤;拓展了學生思維方式,大部分學生掌握并形成了從所學技術動作的目的意義入手,主動思考技術動作要領這一目標導向的逆向思維模式;對運動技術的探究更加深入,學生個體對運動成績的要求標準更高,練習更加刻苦,運動技能和體能測試成績顯著提高,對完成體育課本身的教學任務起到顯著的促進作用。
高校教師普遍具有一定的政治覺悟和敬業情懷,在教學中也偶爾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價值觀教育,但大多數教師沒有受到過專門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訓和指導。要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育人主陣地作用,確實實現同向同行的課堂思政育人效果,首先要加強對師資隊伍的思想政治培訓,全面提高教師的思想素質、政治覺悟和發揮已有知識、素養對學生施加積極影響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確實提高教師的政治站位,充分認識課堂思政育人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確實統一高校教務主管部門的思想,從頂層設計層面解決重智育輕德育、重專業技能輕人文素養、重知識傳授輕價值引領等不正確的教育觀念,把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培養列入主要的考核指標;確實做到“守好一段渠,種好自己的責任田”,把思政課以外的每一堂課都設計、實施成為思想政治課的校內實訓基地。
筆者在近期的體育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滲透了思政教育內容,積極地從做人做事的層面對學生施加積極影響,由于課堂思政教育缺乏實施前的有計劃、系統性的整體安排,表現出很大的隨機性和不確定性。各高校的體育教學部門應組織專人、設置專班對體育課堂思政的育人資源進行深度挖掘和系統梳理,有效整合目前“課中課”和體育育人課的單一課堂育人模式,堅持整體設計并突出思政課協同推進,堅持需求導向并注重解決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出來的實際問題,堅持循序漸進并體現時代性增強實效性,從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全覆蓋的角度真正把體育課堂思政育人工作落實、落細。
要進一步加強課堂思政育人的頂層設計,充分發揮好對學生課程考核和對教師課程評價的指揮棒作用。
對學生每學期體育課成績的考核除了傳統的運動成績達標測驗、運動技能技術評定外,增加對思想信念、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核心價值觀和思維方式的考核思想品德的考核內容,合理分配相關考核內容的權重,以學生課業評價中非標準性評價方法——表現性評價法進行標價,評價指標有課堂表現、回答問題、學期學習總結、體能測試的進步幅度等。
對教師的課程評價同樣要增加對教師在備課(教案撰寫中思政育人設計)、上課(思政育人融入)、課下輔導(發現學生思想問題的持續跟進)和課程考核(思政育人效果反饋)的評價,結合教學資料核查、聽看課評價、育人效果評估和學生評教等形式綜合對教師的課程進行評價。高校的教學主管部門可以適時地開展課堂思政練兵、競賽等活動,并將結果納入教師考核、晉職的評價體系中,引導教師統一思想、提高重視、創新育人方法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