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秉姣
(中南民族大學,湖北 武漢 430000)
作為大二的任課教師,用隨堂作業的形式,要求103位學生,用文字表達自己大學兩年來的感受。其中30名學生在作業中表達自己目前還很迷茫和焦慮。“忙碌團隊的工作中,也迷茫自己能否適應社會。”“感覺自己沒有目標,平時總在學習,但總覺得自己什么都不會,挺迷茫的。”“大學生活無聊,同學之間關系不如高中。”“太多選擇而迷茫,和高中比較,身體上輕松,但心理壓力大。”“感覺玩也沒有玩好,學也沒有學好。”“焦慮自己不如比賽獲獎的同學。”其實有的大學生四年都處在迷茫焦慮和痛苦之中。學生對自己的迷茫和焦慮是有感知的,迷茫和焦慮的內容包括學習、人際相處和未來等幾個方面。沒完沒了的迷茫是一種痛苦,是一場精神磨難。迷茫的極端例子是讓生活失去意義,讓人抑郁,絕望。在這種情況下,有效認清迷茫的本質,走過迷茫,所獲得的感受和經驗,將是學生終身受益的寶貴財富。
托馬斯摩爾認為迷茫是人生的一種黑夜。他認為:真正的靈魂黑夜不是一項表面性的挑戰,而是會漸漸發展擴張,帶走你正常生活的樂趣。這不僅僅是一種感覺,更是一種對你存在本質的抽離,你可能花相當長的時間才能走完這段歷程[1]。要想走出迷茫首先認識迷茫的本質。
心理世界有心理世界的現實。心理現實是指內心對于事物理解的規律或者規則,并且是相對穩定的,也可以說心理現實是心理內部的東西,心理內部的東西是現實的,只是無法找到存在而已[2]。長久迷茫的心理現實就是逃避、推卸責任、抱怨別人、自己愿意處在焦慮狀態下的一種心理事實。它以意識或者潛意識的存在形式,時時困擾人們,導致人們在迷茫中對自己和他人產生攻擊。
迷茫背后潛藏著消極的認知風格,消極的認知潛藏著對自己的攻擊。長久迷茫的人,其內心現實就是:消極話匣子,甚至是口頭禪,時時消極自我暗示,在腦海中時時自彈自唱:找不到方向意味著什么呢,意味著我會蹉跎青春,我會一事無成,我沒有喜歡的工作會很難受的,我怎么不能像別人那樣呢,我把握不住未來。這種心理現實,總是讓他們自己處在焦慮和恐懼狀態中。他們也看不到自己的優點,對自己的評價滿是否定。這就是對個人自己的攻擊,有百害無一利。
迷茫的人常常抱怨,抱怨其實是在攻擊別人,推卸責任。“我找不到合適自己的職業,為什么別人有那么好的專業,我生不逢時,沒有伯樂,他們多幸運啊,有這么合自己意的工作,你以為我就不想努力嗎,”等等。很明顯,這不是簡單的找不到方向,這已經衍生成嚴重的消極態度,稍不留神沉湎其中,就會腐蝕人生,蹉跎青春,用迷茫為借口,進行自我傷害并攻擊他人。
1.1 首先,正確認識自己。每一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我們應該客觀地認識自己的優點和不足,認識到自己的價值[4]。明白自己迷茫的內容,越具體越好。每一個人都是有價值的。我們要做的就是如何實現自己價值。結合本課程,分成8人左右一位小組,每組選一位組長。結合理論知識的學習和實踐的操作,落實到每位同學。討論哪些知識點或者實踐存在疑惑,敢于自我認識。
1.2 其次,端正學習態度。主動、自主和學會學習,是我們大學四年里,要積極培養的理念和能力。第一,培養自學的能力。進入大學以后,我們必須自主地學習、探索和實踐,走上工作崗位后,自學能力就顯得更為重要了。學會如何學習有時會比知識本身更加重要。第二,大學里的課程學習。對于本課程知識點多、概念抽象,需要同學主動預習,要認真聽課。課后積極主動在學校組內討論,達到教學相長。
教書育人是老師的基本職責。所以,任課教師除了教好本課程,還要利用課堂、課外等機會協助學生盡快進入有效的學習狀態。本人多年負責計算機組成原理的教學,每屆教學中,針對學生畏懼本課程的心理,結合課程內容予以疏導,多鼓勵,深入淺出地讓學生從懼怕到接受,最后喜歡上本課程。
教輔工作人員是學生的半個家長。可以在思想上開導學生,還可以開設圖書館資料的查詢方法的專題講座,舉辦專家講學,拓展學生的視野,給學生提供更多的社會實踐機會,便于學生在實踐中更好地認識自己,逐步認識社會。平時也經常與學生交流,多鼓勵學生,也經常與任課老師溝通,便于學生在課堂上有優異的表現,也便于任課教師了解學生。總之,教輔人員從多方面為學生提供關注和關心,有利于學生盡快走出迷茫狀態。
綜上所述,從學生、教師和輔導員三個方面入手,協助學生走出迷茫狀態,有效投入生機勃勃的大學生活中,是學校必須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