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緒文
(膠州市洋河鎮河西郭小學,山東 青島 266322)
在學校教育中對學生進行法治素養的熏陶與培養,既是法治社會對每一名公民的基本要求,也是學生成長必備的一種精神養料與品格涵養[1]。在教小學二年級“道德與法治”第二單元“健康游戲我常玩”時,筆者采用了游戲教學,要求在做游戲時,做到不傷己、不傷人,守規則,健身心。如何引導學生在游戲中學守則,提高學生的法治素養,現將內容總結淺談如下。
學生從牙牙學語開始,就接觸了各種游戲,并將隨著年齡的增長,繼續接觸各類游戲。課堂的開始,先引導學生說出熟悉的游戲。學生會爭先恐后說出:老鷹捉小雞、丟手絹、踢毽子、捉迷藏、捉“小魚”、下象棋……老師逐個記在黑板上,然后布置作業,回家整理一項游戲的具體玩法,下節課和同學們交流。
要讓學生說出游戲的規則,以“老鷹捉小雞”游戲為例,一只老鷹,一只母雞,一群小雞,小雞排好縱隊站在母雞后面,用手抓住前面人的衣服下擺。老鷹站在母雞對面。游戲開始,老鷹抓到任意一只小雞時結束。被抓住的小雞當老鷹,游戲繼續。游戲的玩法,其實就是規則,只有遵守這種游戲的規則,游戲才有趣味。讓學生在說游戲規則和聽游戲規則的同時,明白規則在游戲中的重要性。
學新游戲,提高學生興趣。以“捕魚”游戲為例,首先學習游戲規則,學生分為兩隊,一隊扮演“小魚”,另一隊扮演“大船”捕魚,選出“船長”一名,其余的是水手,都要聽船長的號令。水手手拉手捉住“小魚”才算有收獲,直至全部捕完,再交換角色。畫出大海的范圍,小魚兒出了界線,就算離開了水,算大船的收獲;大船水手撒開手,就算網破了,捕獲的魚不算收益。雙方各排除監督的,擔任裁判,小魚方重點監督漁網破了沒有,大船方重點監督小魚兒“上岸”了沒有。老師在講完規則后,分隊練習。先選出“船長”,再選出“船頭”和“船尾”。船長說規則,一切行動聽指揮,發出“左”的口令,全體向左方移動,發出“右”的指令,全體往右方向移動。
開始游戲時,由于不聽船長的號令,水手們各自發力,很快網就掙破了,一個魚兒也沒捉到,水手們累得氣喘吁吁。老師幫助他們尋找原因,主要的就是他們不遵守規則,不聽船長的號令。不要使蠻勁,練練聽船長的。二次游戲時,船頭和船尾聽從船長號令,左,船頭動,船尾隨;右,船尾動,船頭隨。終于捕獲了一只小魚,學生的興趣也提起來了,在游戲的過程中,體驗到守規則的重要性。
集體體育類游戲學生容易體驗到守規則,而益智類游戲象棋類規則就較難掌握,需要循序漸進。首先教給學生象棋基本規則:黑紅雙方各16枚棋子,兵(卒)5個,帥(將)一個,車、馬、炮、相(象)、士各兩個。對局時,紅方先走,然后雙方輪流各走一步,直至分出勝、和、負,對局即結束。再詳細說一說每種棋子的走法,馬走日,注意“蹩馬腿”;相走田,注意“塞象眼”……
下象棋規則中的“舉棋無悔,觀棋不語”需要強化訓練。
“舉棋無悔”,先練習象棋棋子的走法,讓學生記牢,只要拿起這塊棋子,落在棋盤了,就不能反悔了,誰走錯了(譬如過河的卒子,只能往前、平行,不能后退,一旦后退,就算走錯棋),立即換人;誰反悔了,立即請他離場。這樣,強化了學生對“舉棋無悔”規則的認知。
“觀棋不語”對于初學象棋的同學,可是件難事。別人走錯了,他在下面急得大呼小叫,遇到這樣的學生就讓他出局。正確的做法是,對局結束后,舉手發表個人的想法,交流提高方法。這樣的訓練方法,更能讓學生懂得對遵守規則的重要性,在游戲中潛移默化地實施教育[2]。
每個游戲結束后,都要引導學生說出通過游戲規則總結出的在學習和生活中需要遵守的規則。如,上課時,認真聽講,遵守課堂紀律,及時完成作業,書寫認真[3];課間上下樓梯靠右走,不擁擠,不大聲說話,開展適合的游戲;認真鍛煉身體,做操集合快靜齊;乘坐校車,排隊上車……
在公共場所,遵守公共秩序:愛護公物,損壞物品要賠償;愛護花草樹木,不踩踏草坪;不大聲喧嘩。在景區游覽,遵守景區規定,不亂刻亂畫,不亂丟垃圾。外出行走,遵守交通法規,紅燈停,綠燈行,走人行橫道。學會了守規則,從小培養法治思維,提升學生的法治素養[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