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靜靜
(青島廣雅中學(山東省青島實驗初級中學市北分校),山東 青島 266000)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師應當對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進行創新,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作為課程改革創新的目標和方向。通過道德與法治的學習使初中生具備文明禮貌和誠實守信的優秀道德品質,培養初中生自尊自愛和積極樂觀的精神,讓初中生具備法治觀念和法律意識,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政治認同和文化自信。
要想從根本上提高初中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就要從最基本的教學觀念上進行革新。傳統的道德與法治課程往往得不到學生的重視,教師也始終固守著傳統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模式,沒有考慮到核心素養的培養和學生的學習效果。在以核心素養培養為總目標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同時,還要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成果作為檢驗課堂教學效果的標準。教師需要綜合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來活躍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氛圍,改變傳統教學中枯燥的課堂氛圍和僵化的教學模式。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和多媒體進行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將教學內容用生動有趣的形式展現給學生,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學習中,用更加深刻形象的方式培養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例如,在“文明與家園”的課程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真正了解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傳統道德和民族精神,可以選取文化音樂節目《經典詠流傳》中的音樂作品,鼓勵學生學習演唱節目中的音樂作品,用全新的形式演繹優秀的詩歌,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經典詩歌作品,感受詩歌的魅力,讓學生在詩歌音樂的情感共鳴中激發學生的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
培養初中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需要以教材為依托,教材是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基礎和導向,教材中的內容清晰和詳細地說明了初中生需要掌握的道德與法治知識和核心素養,教師應當以教材為基礎對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進行培養。初中教師不僅要系統掌握道德與法治教材的體系和內容,更要深入和充分地挖掘教材中的道德與法治知識,教師在整合和挖掘教材內容的時候應當以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為主要目標,綜合不同年級和不同單元的教材內容,以系統的專題內容對學生進行教育,讓學生在系統化的專項內容學習中具備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核心素養。例如,培養學生團結友愛的道德品質時,教師可以綜合七年級上冊的“友誼的天空”和七年級下冊的“在集體中成長”等內容,通過整合不同教材中的內容讓學生在學校和班級的集體中建立友誼,在集體的團結互助和朋友之間的互幫互助中具備團結友愛的優良品質。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應以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為主要目標對課程教學模式進行創新,教師可以在課堂導入環節運用恰當的生活現實情境,通過情感上的體驗和共鳴讓學生專注于道德與法治課堂中[1]。教師可以通過師生互動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實現培養初中生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的目標。教師可以利用生動的語言來描述真實的情境,以講故事的方式帶動學生進入到故事情節中,并適當加入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問題,讓學生在聽故事的同時進行思考和分析。教師也可以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應用多媒體教學方法,利用多媒體的優點為道德與法治課堂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運用視頻和音樂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思考。例如,在“走進法治天地”的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選取法治節目中的典型事例,通過觀看法治故事讓學生了解法律的基本知識和遵守法律的重要性。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對法治故事進行改編和表演,讓學生在表演中更加深入地理解法治的知識,從而培養學生的法律素養。
道德與法治課程和生活實踐有非常深的關聯,要讓學生認識到道德和法治與人們的生活密不可分,教師也應當在教學中將教材知識與生活和實踐相結合,用生活事例啟發學生和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活動與課程教學的融合使初中生具備優秀的道德品質和良好的法治素養[2]。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傳統的評價方式無法全面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而且傳統的評價機制還會讓教師的教學越來越偏離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目標,學生也會因為單一的評價方式有意識地關注理論知識內容的學習,忽視道德與法治和生活實踐的關系,無法用所學到的知識指導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所以要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評價機制進行創新,保證評價機制能全面考察學生的學科綜合知識和學科核心素養,教師應當根據教學目標設計多元化的評價機制。道德與法治的核心素養是一種比較抽象的內容,無法用分數的高低來衡量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教師可以將學生在學校中的行為融合到評價機制中,也可以通過家庭互動和社會實踐來進行考核,對學生進行綜合和全面的評價。
新時期的初中教育教學越來越重視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道德與法治課程應當從課程體系、教學理念、教材內容、教學模式和評價方式等方面進行改革和創新,以學科核心素養為主要的創新目標,用道德與法治課程知識來引導學生的思想和指導學生的行為,全面提高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