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華
(煙臺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三小學,山東 煙臺 265500)
中重度智障兒童是指經過心理測量專業技術人員測定,智商在25到54之間的兒童,此類兒童行為、性格具有特殊性,很難有效與其他人溝通交流[1]?;诖?,中重度智障兒童多伴有心理問題,特殊學校在面向中重度智障兒童開展教育工作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設計與開展,以便中重度智障兒童可以維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提升教學效果及兒童的生活質量。
中重度智障兒童存在身體上的缺陷,相較于正常兒童,認知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等存在不足,沿用傳統的心理健康教材將無法順利達成教學目標,其相對于中重度智障兒童來說理解難度較高,顯然是不科學、不合理的。就目前中重度智障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情況來看,其存在的主要問題就是所選用的教材僅僅在以往心理健康教材的基礎上進行適當改動,沒有從中重度智障兒童的心理發展狀況出發[2]。中重度智障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應當以提升環境適應能力為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傾向于傳授中重度智障兒童正確控制自身情緒的方法,養成樂于勞動和學習、積極參與社會活動、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等,因此,對于中重度智障兒童來說,簡單的社交技能和良好的心理品質是中重度智障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內容。
目前中重度智障兒童所接受的心理健康教育多通過課堂教學的方式開展,由教師單方面講解課程知識,很少有學生能夠反饋信息給教師。對于中重度智障兒童來說,其處理信息的能力明顯不足,傳統課堂教學的方式下,中重度智障兒童完全沒有參與感,更不要提得到深層次的情感體驗,如此,以課堂教學方式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將無法在中重度智障兒童教學中取得理想效果[3]。實際開展過程中,教學方式要結合中重度智障兒童的智力障礙情況、心理教育課程等進行分類,分層次開展教學工作,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順利開展。
目前從事中重度智障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師良莠不齊,就其來源來看,主要有特殊學校的專業教師和心理學專業教師兩類,前者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對教學方法的選擇和使用掌握情況較好,但心理學知識匱乏,在開展中重度智障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過程中,無法從專業的角度來解決學生面對的問題,如此將無法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后者對心理學知識認識較為深刻,但缺少教學經驗,無法有序開展中重度智障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于此,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師必須兼具教育學知識和心理學知識,以勝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科學合理的心理健康教材是開展中重度智障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關鍵,在制定心理健康教材的過程中,首先要明確中重度智障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進而合理選擇教材,順利達成教學目標[4]。就目前的研究現狀來看,中重度智障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務是提升兒童的環境適應能力,促使其更好地接受社會環境,掌握生活、學習、溝通的方法與技巧。如此,中重度智障兒童的心理健康教學內容應當為簡單的社交技巧和良好的心理品質。明確心理健康教育主題后,方可對教材進行優化整合,并制定科學合理的教材推廣使用。
傳統課堂教學方式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難以滿足中重度智障兒童的需求,研究合適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勢在必行。康復訓練作為特殊學校的重要項目,其通過各種方法工具來強化中重度智障學生的認知,將兩者有效融合可以在康復訓練的過程中改善學生的心理狀態,增強其溝通交流能力和學習生活能力。傳統課堂教學局限于教會學生怎么去做,對于中重度智障兒童來說,應該深入完成“是什么”“為什么”的教學,讓中重度智障兒童嘗試實踐,并明確告知中重度智障兒童為什么要這么去做,以便中重度智障兒童深入理解并效仿[5]。
中重度智障兒童的心理健康教學難度較高,需要教師具備心理健康知識和豐富的教學經驗,能夠游刃有余地解決中重度智障兒童遇到的心理問題,同時,以合適的方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吸引中重度智障兒童有效參與進來。對于心理健康教師來說,需要明確認識到這一點,主動深入學習自身不足的知識,強化自身技能,另外,還要注意學習康復訓練知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深入康復訓練,兩者相互融合,達成中重度智障兒童的教學目標。
綜上所述,中重度智障兒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必要性,是提升其生活、學習、溝通能力的關鍵,對于強化康復訓練效果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實際開展的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需結合問題制定有效對策,積極完善心理健康教材、強化提升心理健康教師的專業素質、有效結合心理健康教育與康復訓練,以期中重度智障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