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青青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黑龍江 大慶 163319)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現代化的發展并不僅僅指單一的經濟水平的提高,而是一個國家全方位的發展。“從文化維度看,黨的現代化話語體系是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2]。”偉大歷史長河中流傳數千年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內容,實現文化的繁榮發展是整個中華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靈魂與動力。以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為指導,思考傳統文化同中國道路之間的關系,以傳統文化現代化助推國家發展,構筑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是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歷史的基因,是一個民族傳承發展的血脈,延續性是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征,但并不意味著傳統就是一成不變的,相反,傳統文化是在傳承過程中不斷吸收容納,創造發展的,它同當代社會息息相關,因而,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問題不僅僅涉及觀念層面,更影響著社會實踐的發展,是實現國家整體現代化的核心與靈魂,有重要的現實需求。“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滅亡的不斷過程、無止境地由低級上升到高級的不斷過程,什么都不存在[3]。”文化生產作為社會有機體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有機體的發育與發展,也會經歷一個從萌芽、成長、成熟到“滅亡”的過程,但是,這里的“滅亡”并不是文化的消失,而是文化在發展的過程中,其內涵及外延不斷豐富,傳統文化以新的與時俱進的形式繼續存在,并不斷進行下一輪的成長與發展。中華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文化重要組成部分,也應該經歷一個成熟發展與時俱進的過程,樹立創新發展意識,推動傳統文化的現代化發展,是傳統文化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
“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物質生產是如此,精神生產也是如此[4]。”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世界之間交流日益深入,文化世界化成為世界現代化進程中的必然趨勢,“閉關鎖國”只能導致落后,文化世界化并不代表文化同質化,只有勇于打開國門,在文化交流過程中必須真正找準本民族的前進方向,保持本民族文化特色,以自信的姿態面對世界多樣性的文化才能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從而更好地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推動文化的健康發展,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
從歷時態看,我國傳統文化發展并非一帆風順。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建構,對于經濟利益的追求使部分人在價值理念上發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偏離,部分人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越發模糊,這些因素都直接影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直接動搖了國人對于中華文化乃至中華民族的自信心。要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推動作為中華民族基因的傳統文化現代化轉化,在傳承及發展的基礎上積極宣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價值對于堅定文化自信、凝聚國民力量,增強民族認同及民族自信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步入新時代,我國現代化在經濟、政治、社會等多方面都取得了歷史性成就,但在文化領域,現代化的發展卻仍受到很大程度上的桎梏,尤其在實現傳統文化現代化轉化的進程中表露出了明顯的缺陷與不足,綜合來看主要存在以下“攔路虎”。
傳統文化是在中華民族長期歷史演變、實踐發展的過程中積淀而成的文化成果,是維系炎黃子孫團結一致的根本紐帶,有其深刻的存在現實性與歷史價值。然而,作為小農經濟產物的中華傳統文化,在不斷豐富發展、凝聚智慧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遺留了封建傳統思想,存在一些落后思想,對新時代發展產生種種限制與阻礙,這些都是實現傳統文化現代化道路中的“攔路虎”。這些落后思想隨著傳統文化的傳承而不斷延續下來,在人們的精神世界中占有了一定位置,這種潛移默化的文化影響力也很難在短時間內消除,再加上這些落后思想同現代社會的價值體系存在一定矛盾,同現代社會的發展格格不入,因而,直接影響了優秀傳統文化的進一步發展,阻礙了傳統文化的現代化進程。
實現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轉化,不僅需要沖破現代化進程中思想、理念上存在的桎梏,還需要進一步打破體制僵化,推動文化體制及文化產業的現代化發展,為傳統文化現代化提供有力的平臺支撐。一方面,我國文化生產力發展水平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優秀文化產品數量有待進一步提升,文化軟實力與國際文化發展水平仍有一定差距,傳統文化現代化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阻礙;另一方面,當前我國文化市場呈現多樣化趨勢,但與之相對應的法律法規仍存在一定程度的滯后現象,文化發展運行機制仍需進一步完善健全,這些因素不利于我國推動文化發展格局的建設進程,阻礙了傳統文化現代化的前進步伐。
邁向新時代偉大征程,要求我們必須堅定文化自信這一更深層次的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同時,面對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必然趨勢,以更加自信的姿態融入世界文化現代化潮流是我們唯一的選擇。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血脈,推動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及創造性轉化,實現傳統文化現代化,我們還需做出多方面的努力。
實現中華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轉化,不能簡單地停留在理論層面,而必須立足于新時代,對傳統文化進行理性審視,在批判中繼承,在繼承中發展。這種理性的批判并不僅僅是對傳統文化本身存在的個別問題進行反思,而是要深入到傳統文化更本質的內核,對傳統文化的價值理念進行探究,轉變視角,從現代化的立場出發,厘清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存在的根本差異,從而探究傳統文化實現現代化轉化的可行性路徑,既要承認傳統文化有其存在的歷史價值及實現文化進一步發展的基礎性作用,也要充分認識對傳統文化進行理性批判的時代必然性,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現代化發展的批判難度,自覺進行扎實有效的文化轉化工作,使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
在文化全球化的滾滾長河中,實現我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必須理性看待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關系。全球化是現代化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在文化全球化的歷史浪潮中,我們應當主動參與世界競爭。各民族文化雖各有差異,但都是人類發展智慧的結晶,有較強的互補性,“必須在實踐層面上形成學習互鑒和相互交融的制度通道[5]”,只有文化的交流才能帶來文化的發展,只有充滿生命力的文化現代化,才是有生機和潛力的現代化。保持本民族文化特色并不意味著文化發展的閉關自守,積極學習借鑒西方文化有益成果及寶貴經驗,同時,努力尋求新媒介展現中華文化之美,是實現文化現代化的必然選擇。
要在我ê們國家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的精髓里去探索文化現代化的淵源。一方面,具有重要影響的中華傳統文化貫通于我們國家傳承的整個歷程,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尋找現代化的因素,不僅能夠為傳統文化現代化發展提供歷史根基,更能從中發現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歷史聯系,為其進一步發展提供更多的經驗,從而使傳統文化現代化更為順理成章。另一方面,實現傳統文化內質創新需要促進傳統文化的結構性轉化,在整體充分認知的基礎上進行新一輪的整合,理性批判,發展創新,做到內容與形式的和諧統一,從而不斷推動傳統文化的現代化進程。
中華傳統文化的現代化進程,離不開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一方面,文化的發展同歷史的演進緊密相關,從時代特點出發認識和分析傳統文化,堅決抵制傳統文化中的少數落后因素的消極影響,是正確認識和評價傳統文化的理論基礎,創新性發展不僅需要形式創新,更重要的是文化內容的與時俱進,不囿于原有時代。另一方面,要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理性批判,既要看到傳統文化中不符合現代發展的“糟粕”,更要明確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化發展之基,是我們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發掘傳統文化的優勢所在,在繼承基礎上,推動其創新、創造發展是新時代實現傳統文化現代化的應有之義。
推動中華傳統文化不斷發展,促進傳統文化現代化進程,離不開人民群眾的共同努力。傳統文化現代化不僅需要與時俱進,以不斷更新的現代知識和信息作為發展的依據,更要強調作為人的主體的參與欲望和創造性思維,把感性與理性相結合,厚積薄發,發展與現代社會相和諧的傳統文化。人民群眾通過自覺、能動的活動推動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大眾化,創造出豐碩而又積極向上的文化產品,在豐富自身精神世界的同時,也實現了自身現代化的發展。實現傳統文化現代化,對于全面提高文化軟實力,構建理性的社會思想價值體系有重要價值,是使人民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確立科學的世界觀與價值觀的必要選擇,有利于實現以文化助推國家發展,促進民族邁向歷史偉業的大跨步。
健全的文化體制是傳統文化現代化的有效保障。首先,制度是社會民族發展的方向與規范,傳統文化的現代化發展需要文化政策的保駕護航,只有建立了有效的制度保障機制,維護傳統文化現代化活動的合法效益,才能更好地保障文化現代化的發展,從而促進傳統文化現代化轉化。通過建立有效的獎勵機制、獎勵創新,激勵人們創新的積極性,能有效推動文化發展,對于實現傳統文化現代化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其次,加強文化市場監管,實現文化市場的有序發展也是促進文化產品不斷豐富繁榮的必然要求。精神文化產品作為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重要載體,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人民的價值觀念,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創造良好的環境氛圍。最后,傳統文化現代化發展的過程,不單要注重意識形態的方向性,同時,需要關注文化產品的商品屬性,經濟領域中傳統文化的產品發展,能有效提升傳統文化認同感,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實現民族自信。
掌握好新媒體平臺、創新其利用方式,靈活用好新媒體,能夠有效提升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力,更好地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現代化發展。網絡的進步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與發展提供了新的媒介,善于利用“互聯網+”,以橫向、縱向比較的方式,有針對性進行理論發展,在弘揚傳統文化的同時,及時關注群眾認識動態,聚焦群眾的思想困惑,鼓勵更多的群眾參與弘揚優秀文化的過程中,集思廣益,充分挖掘傳統文化中的教育性,以優秀傳統文化為內容,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如抖音、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多種新興平臺為承載體,瞄準新時代發展方向,展現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文化基因,加強群眾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與感悟,提高優秀傳統文化的群眾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