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 萍
(新疆新源縣文化館,新疆 新源 835800)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群眾對于精神文化的要求也隨之增高,基層文化活動的形式和內容也逐漸多種多樣,部分文化館、鄉鎮文化站開展的文化活動中,由于經費有限,基礎設施維護不善等原因,大多基礎設施都處于缺乏維護的狀態;專業設施的欠缺,直接影響文化活動的正常開展,不能很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于開展文化活動的實際需要。
從文化館的角度來觀察,文化館在進行文化活動開展時,服務的對象是廣大人民群眾,面對的是大眾化水平,但目前的文化館中,專業性人才少,創新性比較差,從業人員年齡結構偏大,融入人民群眾的能力也較弱,導致文化活動的質量很難提高,直接給文化活動的開展帶來影響[1]。
在目前的基層文化活動形式中,其主要方式是文娛活動,主要表現形式以廣場舞、健美操、少數民族舞蹈等形式活動,這樣很難滿足人民群眾對于精神文化的需求,由此看來,這種形式的活動不能吸引人民群眾的廣泛關注,很難讓更多的群眾積極參與。
在文化館開展的文化活動中,需要使文化館的基礎設施得到有效的保障,為群眾文化活動搭建平臺,需增加政府財政收入,每年按照政府預算要求合理安排資金,并逐年加大用于基層群眾文化活動基礎設施的經費保障;通過號召社會力量,進行多渠道的資金投入,既能完善文化館、鄉鎮文化站的基礎設施,也鼓勵了社會力量的參與,增強了宣傳。
2.1 人才培養。重視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為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提供保障,培養年輕專業型人才,提高整體文化館的專業能力,通過組織開展活動、比賽等多種途徑發掘技能人才,解決館內人員專業性問題,逐步實現整體結構化,加強文化培訓,提升綜合素質,做好保護、引導工作,充分發揮其在基層群眾文化中的帶動和引領作用,確保基層文化活動的順利開展。
2.2 優化結構。提升文化館內工作人員的素質,優化人才結構,不斷拓寬招攬人才渠道,讓更多的專業性人才參與到基層文化建設中,定期開展全面、系統性的專業培訓,整體提高文化館的綜合水平。
3.1 展開調研創新。當今社會的開放性相對較強,群眾的年齡、文化、層次需求也都各不相同,現在的各種群眾文化活動也是多姿多彩,像舞蹈、書法、聲樂等,因此,必須全面了解人民群眾對于文化活動的需求,讓群眾愿意參與進來;及時做好調研活動,例如,問卷調查,或者社區登記調查等,讓工作人準確地了解不同群眾對文化活動的不同需求,聽取群眾的廣泛意見和針對性建議,更好地運用到文化活動中,激發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熱情,提高整體文化活動的水平[2]。
3.2 運用文化特色。為了切實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館應當根據實際情況,發揮當地的特色,設計和組織多種多樣的文化活動,使群眾能夠主動參與;深入挖掘當地文化資源,例如,傳統節日,將具有傳統文化的特色融入開展的文化活動中,組織傳統文化的知識競賽,猜燈謎等,通過群眾喜愛的方式,使群眾在文化的渲染中不斷地提升自身文化素養,也能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播。
積極開展文化活動是促進精神文明建設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通過開展基層群眾文化活動,增強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的內容和形式,從根本上加深整個經濟社會和民族文化的底蘊;在目前信息化時代的大背景下,文化活動的種類更加多樣化,人們的物質水平逐漸增高,對群眾文化活動的形式和內容也有更高的要求,因此,政府應當積極鼓勵和支持多種類型和形式的文化活動融入群眾的生活,豐富和滿足人民群眾對文化的需求,提升群眾的精神文化水平。由于我國現有的群眾文化活動在形式和內容上都相對單一,所以政府在此基礎上要為廣大的人民群眾提供更寬廣的平臺,讓群眾產生積極參與和學習的熱情,從而豐富文化活動的形式內容,也便于對文化館當地的資源進行充分地發揮利用,帶動地區經濟效益,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文化館積極組織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化活動,提升廣大人民群眾參與的熱情,滿足人們對文化娛樂的精神需求;可以開展具有專業性的文藝活動,組織排演代表文化意義的節目作品,讓群眾參與到學習與培訓中,以此提升群眾的精神文化面貌,豐富群眾的娛樂生活。特別是代表國家重大節日的活動時,組織群眾進行藝術活動表演,無形當中深化和感染群眾對國家歷史節日的愛國之情,也豐富了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
當下社會的群眾文化活動,要明確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需要相關的政府與文化館逐漸強化人民群眾對文化活動的組織,針對目前群眾文化的發展方向,充分發揮文化館和政府的主導作用,逐步提升基層群眾的文化活動,結合文化活動形式內容的多樣性,在突出文化特點的同時讓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提高基層文化活動的質量,切實滿足人民群眾對于文化的實際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