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立明,王新娜,馬良玉,蘇 晶,于俊超,趙德喜
(長春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長春 130117)
偏頭痛是一種臨床常見的慢性神經血管性疾病,具有陣發性、反復發作、遷延難愈等特點,其患病率為女性3.3%~32.6%、男性0.7%~16.1%[1]。已成為全球第六大致殘性疾病[2]。美國一項流行病學研究表明約38%的偏頭痛患者需要預防性治療,但患者實際卻遠遠達不到這樣的治療水準[3]。近年來,中草藥配方在口服藥療法中的應用倍受關注,許多中草藥配方治療偏頭痛具有良好的臨床療效,但針對其需要較長治療時間的缺點,臨床醫師常選用治療時間短、見效快、操作簡便的非藥物療法,其不經藥物在機體代謝而發揮療效,更是頗受好評。在臨床指南的指導下,我們應充分使用各種非藥物手段治療偏頭痛,其次使用藥物治療[4]。本文就臨床常見的中醫非藥物療法治療偏頭痛的現狀進行概述,為偏頭痛的臨床治療方法提供參考。
研究表明針刺治療與藥物療效可等同,能夠減少偏頭痛的發作頻率、縮短疼痛時間、減輕頭痛強度、改善腦血流速度,還可以減輕患者緊張焦慮的情緒,改善偏頭痛患者的生活質量。
Tastan 等認為針刺可作為偏頭痛的一種獨立的治療方法[5]。針刺療法適用的人群比較廣泛,對于無法耐受藥物副作用的患者,針刺治療是較好的療法之一。德國Linde K 等檢索了世界衛生組織臨床注冊的試驗研究,比較發作性偏頭痛患者的針刺干預與非針刺對照結果表明:在對癥治療中配合針刺療法可減少頭痛的發生率,對愿意接受這種治療的患者,針刺可被視為一種治療選擇[6]。
1.1 常規針法 《標幽賦》中有載:“寒熱痛痹,開四關而已之”。合谷穴屬陽明經,陽明經循行前額,太沖穴屬厥陰經,在巔頂走行,四關穴正是通過經絡的聯系對頭面及五官疾患(如頭痛)發揮直接的調節作用[7]。在一項針刺預防偏頭痛的長期效果的隨機試驗中,通過為期20 天的針刺干預,表明對于無先兆性偏頭痛患者,針刺治療減少偏頭痛的復發頻次。目前,通過臨床試驗和數據分析能夠明確針刺治療偏頭痛、緊張型頭痛等疾病的有效性。
1.2 電針療法 電針通過病情需要調控持續運針的強度達到治療的目的。Zhao L 等[8]研究顯示:電針可抑制硬腦膜肥大細胞、巨噬細胞和血清炎癥因子的表達,這可能是針刺治療偏頭痛發揮效應的機制之一。Pei P等[9]研究發現:電針風池穴可以通過抑制偏頭痛大鼠下行疼痛途徑中的5-HT7 受體的激活來改善偏頭痛的中樞敏化作用。
1.3 其他針刺療法 平衡針通過刺激外周神經靶點,在大腦中樞靶位的調控下,依靠患者自我修復功能進而達到治病目的。其具有針刺穴位少、疼痛強度弱、時效性、操作簡便、無毒副作用等的特征。Qin XL 等[10]在40 例無先兆偏頭痛的患者研究中發現用平衡針刺激頭痛穴位具有鎮痛效果。撳針也是臨床中較常見的一種治療手段。趙政等[11]發現撳針治療對慢性偏頭痛患者的發作天數和頭痛持續時間均有明顯改善,具有一定的預防作用。Liu ZB 等[12]對于頭針治療研究表明:頭皮發際區有一組排列有序、且與經絡走行高度一致的穴位,通過針刺頭皮發際區域可以治療某些疾病,包括失眠、偏頭痛。彭靄君[13]通過對腹針針刺與傳統穴位針刺的療效對比后得出:腹針在急性治療和預防性治療偏頭痛上均有療效,對偏頭痛的預防治療效果可能優于傳統針刺。
推拿在“辨證施治、以痛為腧”的指導原則下,可運用手法發揮消瘀散結、活血止痛、疏經通絡的功效,從而解除偏頭痛患者的病痛。唐宏亮等[14]將160 例偏頭痛患者隨機分為4組,分別依據治療前后證候積分、顱內動脈平均血流速度評價各組臨床療效,初步結果為:推拿少陽經治療偏頭痛具有特異性。龐軍等[15]的研究發現樞經推拿對偏頭痛的改善療效顯著。
3.1 耳穴療法 陳日蘭等[16]采用刺血配合耳穴療法治療偏頭痛,得出刺血配合耳穴療法是一種治療肝陽上亢型偏頭痛的有效療法。
3.2 放血療法 廖茜珣等[17]研究得出:刺血療法治療偏頭痛的有效性是肯定的,可能與西藥等效。
3.3 埋線療法 封燕婷[18]通過對60 例偏頭痛患者的臨床觀察得出結論:穴位埋線的臨床療效優于電針對照組,且治療效果持續時間長,有臨床推廣價值。
3.4 艾灸療法 艾灸通過調暢氣機,疏通經脈,調節氣血陰陽的平衡,使機體全身得到濡養,對偏頭痛的調治將可起到重要的防治作用[19]。蒙維光等[20]采用松針點灸治療偏頭痛,最終得到結果:松針點灸組在疼痛完全緩解率上更優。
3.5 拔罐療法 Benli AR[21]等研究拔罐聯合放血療法在偏頭痛治療中的治療效果,以偏頭痛殘障評估問卷MIDAS 來做評估,發現患者頭痛發作次數明顯下降。
3.6 運動療法 王超等[22]關于健身氣功-八段錦對偏頭痛患者腦循環動力學參數的影響得到結論:八段錦功法鍛煉組疼痛總評分以及腦循環血流動力學參數指標(最小血流速度)的改善情況均優于對照組。
3.7 五音療法 呂衛華等[23]關于五音療法的研究得到結論為五音療法聯合針刺常規穴位可改善肝陽上亢型偏頭痛急性發作期前臨床癥狀,無明顯不良反應,安全性高,值得推廣應用。
3.8 情志療法 張尊路[24]研究表明多數偏頭痛患者伴有焦慮、抑郁等情形障礙,中醫情志療法能顯著提高偏頭痛的治療效果,降低復發率,且安全性高。
偏頭痛的非藥物治療具有簡、便、驗、廉的優勢,已經被越來越多的臨床工作者關注及重視,成為臨床診療中常用的治療手段。可見,非藥物療法因其時效性與實用性更便于推廣,因不經機體肝腎代謝途徑即可發揮治療作用的優勢,更易被患者接受。關于非藥物療法的相關理論以及機制研究的報道也在逐漸增多。但筆者在查閱、整理文獻過程中發現,開展此方面的研究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目前的研究方向多集中在針刺、放血、推拿、耳穴療法,其余非藥物療法的研究相對欠缺,如刮痧、灸法、拔罐、五音、情志療法等,而且此類研究的樣本例數較少、隨機分配不齊、多數停留在臨床觀察水平,對于發揮效應機制的通路或靶點研究很少,這并不利于非藥物療法的推廣應用,反而應以此為研究契機實現標準化和國際化。
另一方面,偏頭痛患者的主癥及伴見癥是最為痛苦的表現,故及時緩解患者的痛苦癥狀是當務之急,許多傳統醫學的非藥物治法可以達到即刻止痛的效果,可以采用見效快的平衡針和(或)放血療法,療效立竿見影。針對伴見的失眠抑郁等癥應接受長期調理,方可標本同治。進一步提升對于本病的治愈率更有利于提高中醫藥診療的整體水平,這還需本領域研究學者積累大量的臨床數據,奠定更多的文獻基礎,進一步豐富偏頭痛的中醫非藥物療法,為中醫治療偏頭痛建筑更高、更有效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