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兆梅,郝玉姣 綜述,張元元△ 審校
(1.大理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云南 大理 671000;2.大理大學臨床醫學院,云南 大理 671000)
目前世界上約有1.4億人群生活在高海拔地區(海拔大于2 500 m),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埃塞俄比亞高原和南美安第斯山脈等區域。高海拔地區,氣壓低,氧氣含量少,據文獻報道,有1.2%~33.0%的高海拔地區人群[1]不適應這個低氧環境,容易發生高原性紅細胞增多癥(HAPC)。HAPC以高海拔地區缺氧導致體內紅細胞大量增生,男性血紅蛋白(Hb)≥ 21 g/dL;女性Hb≥19 g/dL為標準。紅細胞過度增生,導致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緩慢,血容量增多,加重缺血缺氧,微循環障礙,影響全身組織器官。患病人群容易出現頭暈、頭痛、呼吸困難、心悸、睡眠障礙等癥狀,容易發生中風、心肌缺血等。引起HAPC的機制較為復雜,人群在高原缺氧環境中的長期暴露是重要的因素,長期的低氧刺激引發體內一系列變化。另外,不同人群的發病率高低及近年來基因組學的研究,也證實人群的遺傳易感性,也是導致HAPC的重要因素。高原低氧環境的暴露及遺傳因素的相互作用導致了HAPC的發生。
近年來,關于HAPC的治療一直是眾多學者研究的重點。對于HAPC治療的探索將為其他缺氧性疾病如中風、心肌缺血、呼吸睡眠暫停、腫瘤等提供一些新的治療思路。本文將HAPC治療方法分為健康管理(非藥物治療)及藥物治療兩大方面進行闡述。
1.1移居低海拔或平原地區 當HAPC患者移居至低海拔地區或平原后,臨床癥狀會逐漸消失,但當他們回到高海拔地區,癥狀又會重新出現。這種基于環境條件改變的有效療法是一種暫時性的治療措施。臨床研究表明周期性地到低海拔地區將會防止Hb過度增生[2]。雖然由于社會、家庭及經濟原因,大多數高原HAPC人群不可能移居外地,但是可建議這些患者定期到低海拔地區旅游、居住。對于嚴重的病例,臨床研究還是建議長期移居低海拔地區生活。
1.2放血療法 有研究發現,放血療法伴隨或不伴隨血液等容稀釋都會降低紅細胞容積,提高氧合作用,減輕癥狀[3],但是放血療法會導致鐵丟失和Hb回跳反應。SMITH等[4]研究表明,放血療法使紅細胞容積從73%降至59%,但是其引起的鐵缺乏,肺血管壓力增高,使肺動脈高壓進一步惡化,而且如果患者繼續待在高海拔地區,則下降的紅細胞容積在幾周內很快回到甚至超過放血前水平,臨床癥狀再次出現。目前沒有臨床隨機對照試驗證明這種療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诜叛煼ǖ挠袆撔?、效果的短暫性及不良反應,對于HAPC患者來說,其不是一個長期的治療方法。
1.3運動療法 有研究發現,世居高海拔地區的運動員Hb水平與平原人員相似,并且明顯低于同一海拔地區非運動人員。臨床研究發現,規律的溫和運動對HAPC患者的癥狀改善及紅細胞容積降低具有積極作用[5]。
1.4間斷吸氧、高壓氧治療 有研究顯示,經高壓氧治療后,HAPC患者癥狀改善,血流動力學改善,紅細胞、Hb、紅細胞容積降低[6],氧氣濃度增高,通過抑制促紅細胞生成素(EPO)生成、增強紅細胞脂質過氧化、紅細胞重分布,使血液黏滯度降低、高凝狀態改善、微循環恢復。
1.5其他
1.5.1低頻旋轉磁場(LFRMF) LFRMF具有改善HAPC患者癥狀,促進血液循環,降低紅細胞數量,增加單個紅細胞Hb水平,增加供氧,改善血液“黏滯”狀態[7]。
1.5.2分離去除紅細胞聯合光量子血療 分離去除紅細胞聯合光量子血療,即通過分離出紅細胞,換以等量生理鹽水和分離后的血漿,再分離出部分靜脈血,進行高氧和,同時采用特定波長紫外線照射,促進氧代謝,起到改善缺氧及血黏度增高的癥狀[8]。
1.5.3氦氖激光 氦氖激光進行血管內照射,可使HAPC患者紅細胞、Hb、紅細胞容積降低改善癥狀。
1.5.4吸入一氧化氮(NO)氣體 吸入NO氣體,抑制肺血管收縮和肺動脈高壓形成,心、肺功能好轉,抑制EPO釋放,起到紅細胞造血減少,改善癥狀[9]。
但上述方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還不是太明確,有待進一步研究。
2.1藏藥及中藥治療 藏醫中稱HAPC為“多血癥”“臘毒”,也叫做“查培”“查培乃”,被理解為“壞血增多”。由內、外因素引起紊亂,體內火熱內擾致病。藏醫藥物治療一般聯合放血療法,效果尤佳。張海偉等[10]、仁桑[11]給予HAPC大鼠喂食藏藥“三果湯”,發現其能使紅細胞、Hb和紅細胞容積顯著降低,動脈氧分壓、動脈血氧飽和度升高,降低血清EPO水平及對缺氧誘導因子1α(HIF-1α)蛋白及EPO mRNA 有一定調控作用。馬拉毛措[12]在HAPC大鼠上的實驗也發現藏藥方劑如“二十五味余甘子丸、三果湯散、十八味降香丸”等通過參與細胞增殖、氧化反應、內分泌代謝、炎性反應等過程,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及低氧應激能力,從而多靶點、多通路協同發揮抗HAPC的作用。阿祥仁等[13]給予HAPC人群運用“利舒康膠囊”發現其可以通過溫升胃火,生精養血,養隆寧心,從而降低血紅細胞、Hb、同型半胱氨酸、丙二醛;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活性。更藏加[14]和倪惠珍等[15]給予209例HAPC患者口服“益心康膠囊”進行清熱血,發現Hb、紅細胞容積、紅細胞降低明顯;血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顯降低,NO水平和一氧化氮合酶活性顯著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與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活性升高,血中丙二醛水平降低。動物及人體實驗均證實藏藥通過不同機制及途徑可以降低紅細胞、Hb和紅細胞容積,升高動脈氧分壓、氧飽和度,對于改善HAPC患者癥狀具有明顯作用。
中醫認為高原空氣稀薄,清氣不足,氣候寒冷,宗氣形成不足,肺氣不足,氣虛難以推動血液,以致氣虛血瘀、氣燥血瘀而致病。中藥運用主要為黃芪、赤芍、丹參、當歸、川芎、桃仁、紅花、乳香、沒藥、雞血藤、牛膝、桂枝、桑枝、地龍、全蝎、水蛭等藥,通過益氣活血,化瘀通絡、益氣養陰、清熱解毒,調達氣機、涼血清熱、行氣止痛、養血潤燥等原理治療HAPC。史桂平[16]、趙文玲等[17]、張瑋[18]等諸多學者運用以上藥物進行加減,經500多例HAPC患者服用,發現紅細胞、Hb、紅細胞容積明顯下降;全血黏度切變率、血漿黏度值、紅細胞聚集指數、纖維蛋白原明顯下降,能有效改善癥狀。
藏醫、中醫治療各有千秋,近年來各研究者從未停止對HAPC治療的探索,藏、中醫聯合治療同樣也起到不錯效果。但藏、中醫藥物具體的有效成分、作用機制不清楚,且治療上缺乏規范化標準,為經驗治療,故尚需進一步完善研究。
2.2西藥治療 多種藥物在治療HAPC中顯現出療效,其中包括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多巴胺拮抗劑、乙酰唑胺(ACZ),以及通氣促進藥物如黃體酮、阿米三嗪等。
2.2.1ACEI ACEI最常用的為依那普利、卡托普利。通過抑制血管緊張素Ⅱ(Ang-II)的生物合成而起到擴張血管,降低外周阻力,增加腎血管流量,使EPO分泌減少。最初使用ACEI治療HAPC時是用來治療腎移植后繼發紅細胞增多,應用ACEI治療后紅細胞容積下降[19]。研究表明依那普利可降低Hb水平、紅細胞容積,降低蛋白尿,改善腎功能[2]。
2.2.2ACZ ACZ是碳酸酐酶抑制劑,服用后抑制腎小管上皮細胞中的碳酸酐酶,使碳酸氫的形成減少,氫離子的產生隨之下降,是一種弱的利尿藥。ACZ可以用來減少紅細胞數量,改善肺循環,有利于改善缺氧。在秘魯進行的隨機、雙盲臨床對照試驗評價了ACZ治療HAPC的療效及安全性,結果顯示,每天口服250 mg ACZ可降低紅細胞容積、血清中EPO、血清轉鐵蛋白,并且可以提高氧分壓及血清鐵蛋白水平,增加通氣量和改善睡眠呼吸暫停,增加動脈血氧飽和度[19]。ACZ價格便宜,目前尚鮮見報道其不良反應。但是長期使用碳酸酐酶抑制劑是否會對其他臟器及身體產生影響,需要長期研究進一步觀察。
2.2.3茶多酚 茶多酚是從茶葉中提取出來的物質。有研究表明,茶多酚有減少紅細胞數目,抗凝血、促纖溶作用,改善血流動力學及微循環,增加紅細胞的變形能力,同時可抑制氧自由基對紅細胞變形能力的損傷,達到降低血液黏滯度,改善HAPC癥狀的作用[20]。
2.2.4抗凝藥物 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21]、從蚯蚓中提取出來的蛋白水解酶溶栓膠囊等用于治療HAPC患者后,發現其能增強抗氧化能力,調節血管功能,降低血液黏滯度,改善缺氧和高凝狀態,減少并發癥。
2.2.5異黃酮及其類似物 在研究大豆異黃酮對HAPC患者作用時發現,其可抑制紅細胞脂質過氧化損傷,維持紅細胞結構穩定性,保持紅細胞變形能力,起到保護心血管的作用,預防高原性心臟病、肺動脈高壓及右心室肥厚[22]。
葛根素作為異黃酮類似物,有β受體作用,增加腦循環血流作用,擴張冠狀動脈、周圍血管作用,改善HAPC頭昏、反應遲鈍、嗜睡等癥狀[23]。
2.2.6針對發病基因的藥物治療 目前,主要對在高海拔低氧環境的背景下HAPC的遺傳基礎,如基因型與表型的關系、自然選擇的特異性基因序列及其功能等方面展開研究。研究表明,全世界不同人群中有超過1 000個基因可能參與高海拔地區對缺氧的適應[24-25]。這些基因表達的多態性涉及氧的攝取、轉運、體內平衡等諸多調控過程。目前3個種群中報道最多的典型基因,如EGLN1編碼缺氧誘導因子(HIF)途徑脯氨酰羥化酶2(PHD2)。作為HIF活性的氧敏感調節因子,EGLN1基因在藏族和安第斯人群中表現出正選擇的特征,并且與藏族人的Hb水平有關。EPAS1基因與Hb水平相對較低有關,與藏族人的低肺血管收縮反應有關,是藏族人適應高原缺氧的分子基礎。還有PPAR(alpha)、EDNRB、CYP2E1、HBG2等。其中部分基因,如PPAR(alpha)、EDNRB、EPAS1和EGLN1等是現有藥物或化合物的靶向目標[26],未來使用這些藥物針對發病基因進行治療HAPC成為一種可能。
對于HAPC患者,每年定期檢查Hb水平及紅細胞容積的變化,尤其對有并發癥的患者是非常必要的。對于靠近診斷標準或已經診斷的患者建議周期性去低海拔地區旅游、居住。要避免高強度運動,但是建議在醫生監管下進行輕度或中等程度運動。每天250 mg ACZ服用6個月內是安全的。嚴重患者建議移居至低海拔地區生活。未來使用藥物針對發病基因進行治療成為一種新的治療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