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園,于天洋, ,陳存陽,孫遠征, *
(1.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哈爾濱 150040;2.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哈爾濱 150001)
早在《靈樞·本神》載:“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奔啊稑擞馁x》載“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氣隨,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币陨暇鞔_了“神”在針刺中的重要作用。而“神”又包括由心、腦共同主宰的“心主之神”與“腦主之神”,正如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辛夷·發明》中所載:“腦為元神之府”,及《素問·靈蘭秘典論》載:“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可見,三者間聯系密切,相互影響。本文分析古籍中對“神、腦、心”的概述,結合現代醫學在針灸領域的貢獻,對“調神”針刺法進行思考與展望,孫遠征教授基于此并結合多年臨床經驗提出“調神”針刺法,即通過針刺某些特定穴位來調控人體情志、臟腑功能、氣血津液來治療疾患的一種針刺方法,為今后應用“調神”針刺法治療臨床疾病提供新方向。
1.1 “神”“腦”“心”之間聯系密切 中醫學中“神”的概念是從多方面論述的,“神”既是生命的本原和本質,也是精神活動的物質基礎。其指人的一切生命活動,主要包括眼神面色、肢體活動、言語聲音等;亦指人體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及各種情志變化[1-2]。從經脈理論探討心與腦的聯系,依據《靈樞·經脈》載:“心手少陰之脈,起于心中……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系”,表明心與目之間通過經絡直接聯系,又《靈樞·大惑論》載:“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并為系,上屬于腦……則隨眼系以入腦”,表明目與腦之間通過“眼系”聯系于腦。另一方面,《素問·骨空論》記載:“督脈者,起于少腹……與太陽起于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說明督脈所處位置與大腦的關系密切,其內聯臟腑外絡肢節,是經絡系統的總樞紐。另外,督脈分支“其少腹直上者,貫臍中央,上貫心”,故從經絡循行角度看督脈將心與腦竅聯系起來。
《靈樞·海論》說:“腦為髓之?!?,腦為神明之所出,又稱“元神之府”,腦主元神而主志意,腦識神,在“元神之府”腦的調控下,通過心的“任物”作用,承擔接受和處理外界事物的職能,屬后天之神,故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人身神明詮》說:“腦中為元神,心中為識神。元神者,藏于腦,無思無慮,自然虛靈也;識神者,發于心,有思有慮,靈而不虛也?!盵3]181“蓋神明之體藏于腦,神明之用發于心?!盵3]176故神、腦、心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
“神”是人體生命的主宰,對人的整個生命活動和對外界事物的認知起主導作用,心為神之所,若神安其居,則臟腑功能如常,身心康泰;若神離所居,不安其所,則神亂身弱而致疾。另一方面,《靈樞·本神》說:“所以任物者謂之心”,精神活動的產生實際上是在“心神”的主導下,由五臟協作共同完成的,故情志所傷,首傷心神,次及相應臟腑,導致臟腑氣機紊亂致疾。疾病與“神”的功能失司密切相關,其本質為五神不安于其所舍之臟。治療當明確“神”在針刺過程中的關鍵作用,審證求因,最終達到神安疾去的目的。
1.2 針刺當以醒神、治神、調神、守神為要 中醫歷代經典和醫家都強調“神”在針刺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早有“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的記載,而當代石學敏院士亦提出“調神”當是一切針法的基礎,明確強調“神”對針刺治療的重要性[4]。孫遠征教授在臨床治療中亦強調針刺以“醒神”為先,“治神”為旨,“調神”為要,“守神”為需。
“醒”的本意為睡眠狀態的結束,可引申為“蘇醒”“復蘇”,當“神”的功能受到抑制時,針刺可使被抑制、損傷的功能重新恢復。因“神”由腦所主,由腦所藏,故“醒神”即醒腦,腦醒則神醒,神醒可激活各臟腑生理功能,為“治神”做鋪墊?!爸紊瘛痹卺槾讨姓紦鲗У匚唬纭额惤洝め槾填悺份d:“醫必以神,乃見無形,病必以神,血氣乃行,故針以治神為首務”。《靈樞·九針十二原》載:“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效之信……刺之道畢矣”,可見“氣至”方能取效,而“治神”是達到氣至的先決條件。“治神”要始終貫穿在針刺操作的全過程,在針刺中起關鍵作用。
“調神”實則也是調氣的過程,《靈樞·終始》云:“凡刺之道,氣調而至”,氣機暢達才更有助于“治神”?!罢{神”時“守神”亦非常重要,甚至關系到針刺的療效[5],正如《靈樞·九針十二原》載:“粗守形,上守神”,其涵蓋醫師和患者兩方面,一方面要求醫師專注體察針下感覺,并根據患者神氣變化施以不同手法;另一方面,也要求患者專心體會針刺感覺,配合醫師促使氣至病所,以期獲得針刺的最佳療效。目前,臨床針刺過程中由于手機等電子產品的過度應用,部分患者很難做到“守神”[6],而使針刺的療效削弱,故患者“守神”也是保證針灸療效的必要條件。
“醒神”“治神”“調神”“守神”四者雖然意思相近,但所言“神”的范圍略有不同,“醒神”指喚醒腦神,激發正氣;“治神”指在針刺過程中醫患雙方共同調節情志,排除雜念,集中注意力于針下;“調神”指調節患者之“神”,既調精神情志,又調生命之神;“守神”指針刺后要留守住所得之氣,以期獲得理想的針刺效果。四者作用于“神”的同時,既可調節情志,又可安定情緒。
1.3 調神重在調心與腦 “神”在生命活動中的主宰地位離不開心與腦的共同作用。心具有主宰五臟六腑、形體官竅等精神活動的功能,即“心主神明”,《素問·靈蘭秘典論》中說:“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另外,在《內經》中也有相關記載:“血者,神氣也?!薄把}和利,精神乃居?!惫省罢{神”離不開調心?!澳X為元神之府”語出自《本草綱目·辛夷》,另在《素問·脈要精微論》載:“頭者精明之府”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提出:“頭者,百神所集”均表明腦與“神”的關系密不可分,故“調神”亦離不開調腦,正如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指出:“人之神明,原在心與腦兩處。神明之功用,原心與腦相輔而成”[7]。另外,“調神”亦在調暢情志,從上文中的論述可知,心、腦均是精神神志活動的場所,與情志活動聯系密切,對情志亦有調控作用。由此可見,“調神”重在調心與腦。
現代研究亦指出,心、腦緊密聯系,可通過內分泌、體液、自主神經系統將心腦直接或間接相聯系[8]。此外,研究表明針刺對腦—心軸具有一定的調節作用,具體體現在腦功能網絡的連接度、心功能、自主神經功能的調節等[9]。基于對心、腦調神的認識,孫遠征教授在臨床中也常針刺與心、腦相關的腧穴來達到“調神”的目的。
“調神”針刺法取調“腦神”之百會、神庭、本神(雙),調“心神”之神門(雙)、內關(雙)。
2.1 調“腦神”之穴 百會為督脈要穴,乃諸陽之會,穴性屬陽,又于陽中寓陰,故能通達陰陽脈絡,連貫周身經穴,可調節機體的升降制動與陰陽平衡,在《灸法秘傳》中載:“良由精神短少,神志不交所致……皆當灸百會一穴”,指出百會具有調節情志的作用[10]。神庭屬督脈,乃腦海之庭蔽,元神之居所,且通于腦府,與元神關系密切,可治療諸多神志疾病。本神為諸神之本,足少陽膽經腧穴,《針灸穴名解》載:“穴在前額發際,內應于腦,與神庭、臨泣相平,故善治有關神識諸病……故名本神,又本穴為本經與陽維之會,亦神之本也”。主治神不歸位、心神恍惚之證。百會與神庭同為督脈要穴,常相伍治療神志病變,亦體現了本經配穴的治療規律,具有通絡調神、醒腦益智之效。本神臨床中很少單獨應用,常與神庭作為對穴相伍應用,兩穴位置相近,體現了“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治療規律,具有安神解郁、調節心神之功。百會、神庭、本神之間兩兩相伍,均與“陽脈之?!毕嗤?,因此三穴合用能夠通達督脈經氣,醒腦通絡共調腦之元神。
從解剖結構而言,百會其深層為大腦皮層運動區和中央小葉附加運動區,針刺亦對中樞神經具有調控作用[11]。實驗研究發現[12],百會長留針法可使慢性應激抑郁大鼠模型的下丘腦5-HT 和DA 及海馬5-HT的水平顯著提高,改善大鼠的抑郁行為學狀態。神庭、本神恰位于大腦額極處,額葉不僅為情感中樞,與情感、智力、情志、學習記憶等活動息息相關,其大部分為聯合區,與丘腦內側核發生“雙向點對點”連接,丘腦內非特異性核團又能通過彌散等方式將信息傳至整個丘腦,從而與大腦皮層相連接[13]。臨床上可通過特殊的針刺刺激手法,將生物電信號傳導至額極,刺激額葉,調暢情志,并通過丘腦的中轉,激活全腦功能。
2.2 調“心神”之穴 內關為手厥陰心包經之絡穴,八脈交會穴之一,通于陰維脈,具有一穴通兩經的特點,有養心安神定悸之功;神門為手少陰心經之原穴、輸穴,此穴是心原氣留止的部位,《靈樞·九針十二原》載“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針灸大全》載:“心中虛惕、神思不安,取內關、百會、神門。”故神門可主治驚悸、怔忡、失眠等與心相關的神志疾病,具有寧神養心之功[14]。
另外,《靈樞·經脈》載:“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于胸中,出屬心包絡”,心包絡,簡稱心包,亦稱“膻中”,是心臟外面的包膜。亦有條文記載心、心包絡與“神”之間的關系,如《靈樞·邪客》說:“心者……邪弗能容也。容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故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絡”,表明“神”在兩者間的重要性。另外,兩穴均在肢體的遠端,與“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理論相應,也體現了孫遠征教授循經遠取的學術思想[15]。
“調神”針刺法在臨床實踐中一般選取粗細0.25~0.40 mm,長度30~40 mm 范圍的針灸針,針刺穴位常規消毒后,百會向后平刺進針,神庭、本神分別沿經脈循行刺至帽狀腱膜下再向后、向下各平刺一針,針刺深度均20~30 mm,并施加小幅度高頻率重復捻轉刺激達200 r/min 以上,每穴捻轉2 min 左右,分別于進針后和進針20 min 后左右各行針1 次。神門直刺10~15 mm,內關直刺20~30 mm,施以平補平瀉手法,促使針下得氣,“氣至”而效佳,手法操作結束后可起針。
調“腦神”之百會、神庭、本神均采用經顱重復針刺激手法[16],經顱重復針刺激手法是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孫申田教授基于“凡刺之法,必本于神”及“腦主神明”等傳統中醫理論,并結合西醫對腦功能、傳導通路的探索以及現代頭針理論而提出的頭針療法,即將針灸針刺入頭皮與顱骨之間的結締組織層,通過上述特殊的手法對大腦功能區在頭皮表面的投射區進行機械性刺激,使產生的刺激透過高阻抗顱骨傳導至大腦相應區域,從而改善相應區域的功能,最大限度發揮針刺的作用[17]。神庭、本神三穴六針平刺進針,屬于中醫經絡理論和現代醫學神經解剖理論為基礎建立起來的以頭部相應治療區為主的、進行間斷行針和長留針的“頭穴叢刺法”[18]。相關研究表明,頭穴叢刺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腦血流量,改善微循環,進而增強調暢情志的功能[19],若條件允許,患者可延長留針時間至4~6 h。調“心神”之內關、神門針刺時注意行捻轉或提插手法,促使針下得氣,“氣至”而效佳?!罢{神”針刺法操作時需注重指下靈活性、敏感性,要強化揣穴,感知穴位、判定虛實從而提高臨床療效。以上為本針法的特色所在。
“調神”針刺法適用于各類伴有焦慮、抑郁或其他與情志相關的疾病。通過對“神”的調養可平復患者的心情,促進疾病的向愈,正如《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研究發現,“調神”針刺法聯合電針能夠有效改善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不適癥狀,可以降低患者的腸易激綜合征病情嚴重程度量表評分和漢密爾頓抑郁量表評分,提高腸易激綜合征生活質量量表的評分,減輕患者的腹痛、腹脹和泄瀉癥狀、緩解患者的緊張抑郁狀態,其療效優于單純電針治療[20];另外,通過對比“調神”針刺法與藥物治療慢性前列腺炎/慢性骨盆疼痛綜合癥的療效差異,觀察到“調神”針刺法治療慢性前列腺炎/慢性骨盆疼痛綜合癥效果顯著,可降低前列腺液中白細胞數量,緩解炎癥,有效改善患者抑郁情緒,療效優于常規藥物治療[21];此外,“調神”針刺法可改善不安腿綜合征患者的下肢不適感,調節其伴發的睡眠障礙和焦慮情緒,治療后明顯降低了患者的國際不安腿綜合征評定量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和漢密爾頓焦慮量表的評分,臨床取得較好的療效[22];臨床上還將“調神”針刺法應用于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治療,在常規針刺法的基礎上施以“調神”針刺法,可以降低患者的視覺模擬評分量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及漢密爾頓抑郁量表的評分,可有效減輕疼痛,改善因疼痛引起的焦慮、抑郁情緒,且有更好的遠期療效[23]。
與此同時,“調神”針刺法在臨床治療中,尤適用于功能性疾病如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心悸等;精神疾病如抑郁癥、焦慮癥、神經衰弱等;慢性疼痛如反復發作的三叉神經痛、偏頭痛等;婦科疾病如圍絕經期綜合征、壓力性尿失禁等;以及對伴有焦慮抑郁的干眼癥均能取得滿意的療效。臨床上,“調神”針刺法不僅局限于焦慮癥等情志疾病,還適用于以焦慮、或抑郁作為伴隨癥狀的部分疾病,具有廣泛的治療范圍,與中醫辨證論治的思想相契合,亦體現了“異病同治”的治療原則。
趙某,女,46 歲,于2020 年7 月9 日就診,主訴:睡眠中覺雙下肢不適4 月余,加重10 日?;颊? 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雙下肢麻木、酸脹,偶伴蟻行、燒灼等難以形容的不適感,尤以睡眠時癥狀顯著,夜不能寐,有活動雙下肢的強烈欲望,活動或拍打后稍緩解,于當地醫院診斷為不安腿綜合征,予森福羅及營養神經藥物治療,癥狀控制尚可。10 日前患者因與人發生口角,情緒激動,自覺上述癥狀明顯加重,口服森福羅等藥物病情緩解不顯,為求針灸治療前來我處??滔掳Y見:雙下肢麻木、酸脹、蟻行樣等不適感,不自主活動雙下肢,夜間顯著,難以忍受,心煩易怒,善太息,伴口苦,身形疲倦,少寐多夢,納呆,小便利,大便結,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數。西醫診斷:不安腿綜合征;中醫診斷:脛酸(肝郁化熱,痹阻經脈)。予針刺處方:“調神”針刺穴位(百會、神庭、本神、內關、神門)、足三里、陽陵泉、懸鐘、三陰交、蠡溝、太沖。操作:針刺穴位常規消毒后,選用0.35 mm×40 mm 一次性無菌針灸針,“調神”穴位針刺手法如上文所述,蠡溝、太沖兩穴行提插瀉法,余穴按照解剖特點常規針刺,施以平補平瀉手法,針下得氣為佳,留針30 min。3 次針灸治療后患者自述雙下肢麻木、酸脹等異樣感覺緩解,焦慮情況改善,但入睡困難,遂加安眠穴,行提插補法,繼續治療5次后,睡眠情況改善,雙下肢不適感明顯緩解,治療有效,繼續鞏固治療15 次后患者精神狀態明顯好轉,雙下肢不適癥狀基本消失。
按:不安腿綜合征為一種發病機制不清的神級系統感覺運動障礙性疾病,由于其臨床表現復雜,病程進展緩慢,病情時好時壞,多數患者伴有焦躁、煩悶的情緒,嚴重影響疾病的治療效果[24]。孫遠征教授臨床診治過程中選取多氣多血之足三里,髓會懸鐘,筋會陽陵泉,足三陰經交會穴三陰交,肝之原穴太沖,配以絡穴蠡溝,在此基礎上加用“調神”穴位百會、神庭、本神、內關、神門,并施以特殊手法,諸穴合用,共奏調神寧心,益氣活血,舒筋通絡之效。
綜上所述,“調神”針刺法基于“神、腦、心”之間的緊密聯系,通過“醒神”“治神”“調神”“守神”調節患者的精神情志,具有廣泛應用范圍,對焦慮、抑郁相關的情志疾病,功能性疾病及伴隨焦慮、抑郁癥狀的其他疾病患者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鑒于“調神”針刺法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故規范了針刺手法的操作和刺激量,對進一步證明該針法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也對“調神”針刺法的臨床推廣應用提供了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