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濰坊市濰城區委黨校,山東 濰坊 261057)
企業文化就是企業的價值觀念、行為模式,都能被企業內部的成員高度的認可,企業文化的建設能夠增強企業的凝聚力,為企業注入靈魂和生機。但是企業文化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變革,面對迅速變化的外部環境,企業也要盡快的地應市場,更新文化內涵,做到與時俱進。
企業的創新,就是創造新技術、開發新產品、研發新工藝、提出新的管理模式,不僅能使得企業的生產鏈朝高端方向發展,而且也能讓企業實現利益的最大化。對于現階段的企業來說,未來的發展模式和趨勢就是建設科創型企業。在現如今的世界格局以及經濟制度之下,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科技創新直接決定了一個國家、一個企業在國際上的經濟地位和話語權,因此要在市場導向之下,不斷實現創新發展,對企業文化來說,也要將創新作為第一驅動力,讓企業內部每一個員工,都能夠具有較高的創新意識,為企業帶來源源不斷的創新活力。只有企業不斷地創造新的價值,才能夠實現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1]。因此,對于企業的文化建設來說,必須要高度滲透創新思維,將其放在文化建設的首位,這也是新形勢下的時代發展特點,對于所有企業從本質上的要求。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在不斷提高經濟水平和推動社會進步的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從長遠角度上來看,要想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必須要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遵循自然規律保護自然環境,這樣才能夠實現長遠利益。在現如今的形勢之下,企業也要樹立起生命共同體的意識。對于企業生存和發展來說,也要以環境的治理和保護為基本,轉變原有的生產經營方式,實現從粗放到精細化的生產。在企業經營的過程中,要以少排污,甚至是不排污,當作基礎和必要的條件,并且不斷突破創新生產,將環保理念貫徹于發展活動項目之中。對于企業的文化建設而言,也要將基點確立為綠色環保,讓企業內部的員工牢固地樹立起環保意識。將環境保護和維護生態平衡,當作企業的重要職責和使命,并且貫穿于企業生產建設的全過程和多方面。
在進行我國的腐敗案件的處理和總結時發現,企業是各類腐敗案件的重災區,不法企業勾結政府的腐敗人員,以不公平的手段來謀求利益,造成了非常惡劣的影響,同時還影響到我國企業在國際上的形象。因此,企業在進行相關制度的制定時,也要確保制度的公平性和有效性,保證其能夠廉潔透明,按照既定程序,有序開展執行。企業也要進一步建立起審計制度,通過舉報平臺的設立,對于在企業的經營管理過程中,所存在的腐敗現象甚至是案件,進行嚴格的懲治[2]。這樣,在企業的內部也能夠營造一個透明、廉潔的工作氛圍。對于企業在建設企業文化的過程中,也要將遵紀守法作為文化建設的底線,力求平等、正面的競爭,確保經營過程的公開性、透明性。對于企業經營來說,要將國家的法律和企業自身的制度規章,作為既定的標準和原則,減少腐敗現象的發生,讓我國的企業都能有一個良好的國際形象,在國際經濟體系的建設過程中,發揮出自身的力量和價值。
對于每個中國人來說,其都肩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職責。因此,這也是我國的企業在建設發展的過程中,所應該承擔的歷史使命。同時,這也是企業不斷進步的動力源泉,如果企業失去了使命意識,那么企業也很難長久地生存和發展下去。對于過去的企業文化來說,更多的是將關注點放在生產以及效率上,并沒有強調企業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而是更加重視企業自身利益的實現。因此,企業也要確立起歷史使命觀,能夠讓企業的文化具有更高的道德層次和品質水平。對于一個偉大的企業來說,不僅僅要能夠立足于中國人實際的需求,不斷地經營和研發人們所需要以及喜愛的產品,提高產品的質量和創新性,同時還要具有國際的目光,站在世界范圍的角度,不斷地提高產品和服務的質量水平,秉承先進的發展理念,在國際上取得較高的認可度。現階段,很多企業已經抓住了時代的發展優勢,不斷的革新管理模式,提高產品的質量。采用綠色、健康的生產方式,也打開了國際市場,受到了國際市場的歡迎,但是也有一些企業依然沿用著落后、老舊的經營思想,講求效率第一,企業并不過度關注環保的問題,也不愿意主動地承擔歷史使命以及社會責任。因此,這樣的企業要想在國際上做大做強,這顯然是不可能的。對于中國企業而言,進一步進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就是能夠協調企業、社會、民主三者之間的共同發展和進步,對于經濟發展成果實現共同分享。
黨的十九大報告對于我國未來的發展方向和宏偉藍圖,作出了進一步規劃,并且明確了未來的行動準則。因此,企業也要將其中的精神內涵貫徹于文化建設工作中,找準未來發展方向和發展路線,做到與時俱進,進一步推動企業的革新和發展。對于企業文化來說,屬于企業的隱性生產力,因此在企業革新的過程中,也要加強對企業文化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