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蕾
(煙臺市福山區圖書館,山東 煙臺 265500)
21世紀已經進入了5G時代,互聯網已經飛速發展,成了每家每戶收集資源、開展工作的必需品,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它逐步地帶動起了很多實體行業向著虛擬時期慢慢改變,在這里收到影響最大的應該就是圖書行業。傳統的圖書館慢慢地開始變革,實現自動化服務、網絡化管理,慢慢地發展成了新型的信息工程技術——數字圖書館。數字圖書館通過網絡的強大力量,將分散的、在不同載體的信息資源進行了有效的匯總和整理,采用信息數字化的方式進行儲存,通過網絡來進行傳遞,為社會的發展提供了非常快捷的信息和知識服務,它的存在和發展已經引起了全社會高度的關注和認可[1]。而根據我國情況來看,政府建立了以自己為主導的、依托數字圖書館這個重要平臺——全國文化信息咨詢工程。這個工程的實施是為了提升我國各基層文化機關單位和企業,給人民提供公共文化信息服務的本領,針對我國基層老百姓來說,提升和改善并且豐富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最終想要達到的目的就是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讓不同層次的老百姓都能夠享受到文化帶來的福利,這種方法還可以有效地縮小各地區、城市和農村之間的文化發展所帶來的差異,對于新農村的建設,和諧社會的構建等都發揮了非常有效的作用。所以說,數字圖書館和全國文化信息咨詢工程是一對相符相依的兩大工程,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實現文化信息的共享。但是在行業領域中,卻提出了數字圖書館和全國文化信息咨詢工程其實沒有什么實質性的聯系,兩個工程都不是一個同等的概念,這就引起了社會的質疑,影響到了數字圖書館的建設以及全國文化信息咨詢工程的實施和發展。在本研究中,筆者根據數字圖書館的建設和共享工程工作來對此疑問進行一個闡述,提出筆者的思路供有關工作人員進行參考[2]。
數字圖書館的出現和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當下社會需要的信息量不斷增大,人們需要儲存和傳播的信息數量也是無限膨脹,其中需要的種類和形式也是越來越豐富,而傳統的圖書館,依靠書本和文獻材料已經完全沒有辦法去滿足這些需求。因此,依靠網絡的數字圖書館的遐想也被有關人士慢慢提起。數字圖書館在最開始出現的時候其實就是一個信息的電子儲藏室,可以儲存大量的、海量的形式多樣的信息,圖書館的用戶可以通過自己的個人賬戶隨時隨地不受限制地訪問圖書館,尋找相關資料從而獲得信息。就目前發展來看,實體圖書館為主要代表的廣大資源集散大戶們都已經慢慢地認可了數字圖書館的理念,但是圍繞數字圖書館的討論卻一直開展著,并且進入了白熱化的階段,但是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表述。就目前階段來看,數字圖書館的建設意義已經上升到了可以影響一個地區、一個單位文化品位和文化品牌的建立和提升,這樣的現象就引起了我國各級各部門的高度重視,各個部門單位、各級政府開始紛紛發展數字圖書館,有關數字圖書館的研究課題也是源源不斷的開展。而國內的各大院校、各大型的公共圖書館也行動起來,開始發展數字圖書館,并且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3]。目前來看,全國各地都有了數字圖書館,并且其信息儲存量都是可觀的。近期歐盟委員會的公報數據也顯示出了國外數字圖書館的發展并呈現出了井噴式發展態勢,而且所涉范圍不僅包括了書籍,還有地圖、繪畫、照片、電影、報紙等,數量就已經達到了460萬,預計到2021年增長到1000萬件。全世界最權威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32個機構合作啟動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圖書館,得到了全世界各個國家的大力支持,他們把自己很多的珍貴文獻和文化資料拿出來進行共享,為人類文化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以上情況可以看出,數字圖書館的建設發展值得期待[4]。
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可以簡稱為共享工程,是國家文化和旅游部和財政部聯合實施,在過程中受到了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在2002年4月正式開始的重點的文化創新工程。共享工程在施行中應用的是現代的科學技術,在這個工程中將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信息資源和數字化信息進行了有效的整合,通過現代化的網絡技術體系,將我們全國各地的優秀文化進行共享。這個工程作為當年重點的文化信息工程,在全國被推廣,這個工程的有效利用大大地改善了城市和鄉村基層老百姓的群體文化服務。通過音像、圖片、文字等各種形式向基層老百姓展現了大量的信息資源,讓老百姓在文化服務需求的時候能夠快速方便獲取,截止到2009年底的統計來看,全國各自的資源總量達到了90TB,這個數字是非常可觀的。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基礎工程,從建設開始到形成的大規模發展過程中,共享工程為了基層老百姓,特別是鄉村的農民群體提供了非常多的科技文化知識,在脫貧領域也起到了非常大的幫助[5]。
數字圖書館的發展依靠了信息技術的發展,因為人們所需求的、存儲的、傳播的信息量越來越大,與之相匹配的形式和種類也是越來越豐富,人們需要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不受限制地快速得到自己想要的知識,這些需求傳統的圖書館已經無法滿足,因此,不僅是為了人們發展的需求,也是為了圖書館的發展改革,國內外大型的圖書館都開始慢慢地使用信息技術進行了改革,并慢慢發展成了數字圖書館的形式。因此,我們在討論組織形式上的時候,發現了數字圖書館是由個人或者大型圖書館自行組織起來的,而共享工程和這一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們在上文中已經起到,共享工程是由國家文化和旅游部和財政部共同組織實施的,是國家從頂層設計上高位推動的,不論是從中央到地方,全程由國家和政府引導,有專門的領導小組,有專項的資金,有專門的政府手段,因此,共享工程是一個政府工程[6]。
從數字圖書室最初開始建立到慢慢的發展成規模,其目的就是建立一個高端的信息資源庫,通過互聯網的強大能力給人們提供信息和資源,使人們可以享受到高效快捷的信息服務。但是共享工程就有本質的區別。共享工程其實覆蓋的是全國從省到村的文化資源管理區域,其目的就是實現了國內優秀的文化資源在全國范圍內有一個共享,這樣可以比較高效地滿足基層老百姓對于文化的需求,從而提升基層老百姓的科學文化素質,并展現出政府機構培養高素養人才的內在目的性。但是在提供資源上面二者都有著共同的目的。
以建設資源庫為重要內容是數字圖書館和共享工程的相同點,在資源內容方面都是對于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以及整合,方式上多種多樣,有文字、有圖片、有音頻音像等,為了使用戶可以更加方便地操作和實用,發布了規范的標準和用戶指南,因此,我們可以說建設標準方面,這兩個工程都是相同的。但是在共建共享文化資源上,內容就有了區別,數字圖書館內容就是以電子圖書、期刊等為重點,共享工程則把重點放在基層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文化資源上,比如農業科技技術、少兒文化等,同時也考慮到了少數民族語言文化加入了很多少數民族特色的資源。
數字圖書館是圖書館事業21世紀重點的課題,它的實施主體就是圖書館,階段則分成了建設網絡基礎設施階段,自動化階段、信息資源數字階段等,而共享工程則可以說是一個網絡文化機構,是一個平臺。
數字圖書館的經費是由各個建設的圖書館自行籌措,根據自身的需求也可以向政府申請資金。但是共享工程,我們在上文就已經提到了,它是一個政府工程,有專項的資金保障,所以共享工程的規模主要依靠了當地政府的發展情況和財政力度。
數字圖書室的人員隊伍基本上由圖書館自行招聘技術人才去管理,形成自己的技術團隊,他們負責數字資源的存儲、發布等各類工作。而共享工程的人員團隊則是由專門的負責人員,也可以說是專職專責,有專門的技術方案、財務監督、領導小組等,同時各級政府部門有專門的聯絡人員,由政府主導做到人員配備力量到位。
數字圖書室對于數字資源創造的全部過程、每一個環節都要設計到知識產權這個問題,目前來看,建立初期由于對知識產權的認識不夠到位,也出現了很多版權的糾紛問題,對于數字圖書室的發展也起到了不良的反應。而由于政府主導,很多方面依法處理,共享工程則不存在知識產權矛盾糾紛的問題,這對資源共享提供了法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