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天津 300401)
2020年11月3日,教育部召開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對中國高等文科教育創新發展進行了全面部署,正式發布《新文科建設宣言》,明確了新文科建設不僅僅是跨學科重組、文理交叉和新技術的引入,更為重要的是要打破人文科學內部的壁壘,真正做到文、史、哲不分家。馬克思主義理論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專業(以下簡稱“思政專業”)作為急需發展的新興文科,在整個新文科建設中有著引領作用,其創新發展是新文科建設尊重規律、立足國情、守正創新、分類推進的重要一環。
思政專業作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新興學科,強調人才培養中政治素質、道德素質、管理素質、教育素質的提高。其在專業性質、課程內容、教學形式等多方面都有著獨特的表現,在新文科建設過程中應著重把握。
專業性質上,該專業政治性強。新文科建設就是為了培育有極高思想覺悟、道德水準、能夠擔當起民族復興大任的新時代文科人才,所以強化價值引領是新文科建設內在要求,應在跨學科的發展交融中充分發揮該專業理想信念教育和家國情懷培育的積極作用[1]。
課程內容上,該專業包容性強。思政專業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核心,涉及文、史、哲眾多學科,融匯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眾多內容,在跨學科建設中有先天優勢,自身包容性既利于對其他學科的“引進來”,又利于減弱自身“走出去”的“排異反應”。
教學形式上,該專業理論性強。新文科建設強調知行合一,培養應用型人才,思政專業應不斷推動課堂教學內容與中國國情緊密結合,教學過程與實踐活動緊密聯系,在解決現實問題中強化馬克思主義等相關專業理論的指導作用[2]。
新文科建設從本質上來講就是中國特色文科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發展,圍繞的中心是“人”,亦即思政專業創新發展解決的就是在新文科建設背景下的思政人才培養問題,這就要求要根據專業培養目標和專業特性找準其創新發展的著力點。
第一,專業知識是思政人才培養的核心。不管新文科如何“新”,專業知識始終是思政人才成長和發展的核心。創新中要保證有完整的專業知識體系,并時刻與國內外實際相結合,學習過程中避免老師用教材“照本宣科”、學生用筆劃“標準答案”現象的出現[3]。
第二,實踐能力是重點。專業發展應加強實踐對專業知識的認識深化和現實應用,遵循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原則,在實踐中不斷挖掘新材料,發現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提高實踐能力,做到“知行合一”。
第三,學術研究是難點。南京大學教授操太圣指出,現有的科研評價制度關注科研經費獲取、論文發表和引用等,而文科研究傳統上偏專著的撰寫,周期長,且對科研經費的依賴性弱。因此在新文科建設背景下思政專業人才培養要側重學術研究能力提高,但不應以期刊發表為唯一導向,注重學術研究過程,培養學術研究能力。
第四,多元人才是歸宿。吉林大學教授孫正聿強調,新文科的人才培養目標應當是雙重的:既要培養“上得去”的學術研究型人才,又要培養“下得來”的應用操作型人才。正因如此,思政專業人才應在新文科的建設中全面發展,成為古今打通、文理打通、人文與社科打通、中與西打通、知與行打通的多元人才[4]。
傳統思政專業發展路徑與新文科的跨學科式發展適配度低,在課程體系、學生科研、專業競爭力、綜合素質培養等方面還不能充分激發多元人才的培養方式的內在活力,很難由此建成思政專業人才培養高地,因此就應在建設路徑上做出創新。各路徑之間相輔相成,可同時展開,也可有側重有選擇地實施。
第一,建設完備課程體系。專業課程是核心,要著力打造一批“金?!闭n程,夯實專業基礎。同時充分發揮文史哲類課程的輔助作用,例如西方經濟學、政治學應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這一專業課程提供對比補充。另外也要重視公文寫作、電子政務、社會調查、計算機等實用類課程的提質和實踐應用[5]。
第二,建設文科綜合實驗室體系。清史研究所副所長胡恒指出,文科實驗室探索的過程中,要注意實驗室建設方向與重大研究問題的結合,與人才培養需求的結合,應該著力建設綜合性、通用性強的文科實驗室。對于思政專業應以國家戰略為指向,發揮馬克思主義指導作用,利用跨學科優勢,多角度研究問題,將社會實踐調研活動與學術研究緊密結合[6]。
第三,建設“課證融合”和“產教結合”模式。培養新文科實用型人才,就要增強專業競爭力,特別是就業競爭力。“課證融合”能夠更好地實現專業課程與就業所需各類證書相統一,例如,將教師資格證、計算機等級證書等多種證書融入人才培養方案當中來?!爱a教結合”是通過對接單位,構建“雙主體”的實踐育人體系,針對有較強就業傾向的同學實現從認知實習、專業實習、頂崗實習到畢業實習的全覆蓋。
第四,建設第二課堂評價體系。第一課堂是針對專業知識能力的測評體系,第二課堂作為補充,應關注課堂外學生的多方面發展,在文化藝術、體育素質、學生工作、學術科研、社會實踐等多方面進行評價,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7]。
思政專業的發展并非是一個獨立的體系,而是要依賴于整個新文科體系的建設,并在其中發揮自己的思想引領、價值導向、理論指導等作用。同時,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也應避免在專業發展中“照搬飛來峰”和“一刀切”的發生,對發展途徑的選擇也應結合校情和院情進行取舍和創新,對國內較為先進的PPE人才培養模式、微專業、書院制、本科導師制的借鑒也要量體裁衣。改革可以先試點再推廣到整個思政專業,進而帶動學院和學校新文科改革,深化高校間新文科建設的合作,助力新時代中國高等文科教育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