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彩榮
(烏魯木齊市第92 小學,新疆 烏魯木齊 830022)
《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總目標中提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作為“四基”之一的數學基本活動經驗是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由對數學知識的認識而產生的一些體驗和意識的積累,漸成為一種經驗——基本數學經驗。在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基礎出發,充分利用這種經驗,能更加有效地推進學生的數學學習,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通過實踐,研究探索以及有效的實施把學生生活經驗提升為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的學習,形成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領域,把學生的生活經驗提升為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的教學策略。
在數學教學中要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創設自然貼切、符合學生實際的生活情境。加強課前預習體驗,結合學情合理設計與生活相關的資源,注重學生的生活體驗、生活經驗、生活實際,為新課的學習積累生活經驗。
例如,利用假期提前布置和生活實際有關聯的實踐作業,積累學生的生活經驗。二年級上學期的數學寒假實踐活動作業:第一,觀察生活中的對稱現象,搜集生活中對稱的圖畫作品或對稱的樹葉;第二,做一次家務整理房間;第三,與家長一起購物,要獨立觀察、合理選擇物品、獨立付款結算。
學生合理規律度過假期生活的同時,不僅在實踐中體驗到成長的快樂,也為學生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經驗,并為下學期的學習提供了經驗儲備。
豐富的生活經驗是形成數學活動經驗的基礎,教學中激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活躍思維,讓原有的生活經驗與數學基本活動經驗“有效對接”,促進學生獨立思考進行數學學習,實現改造或重組生活經驗,以生成新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的生活經驗在有效對接的過程中從一個水平上升到更高水平,逐漸提升為數學基本活動經驗。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捕捉生活中數學現象,基于學生的生活現實,將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使生活經驗數學化,讓學生在操作活動中,將生活經驗與數學基本活動經驗有效對接,提升為數學活動經驗,并將感性的經驗逐步上升到理性的經驗。
例如,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認識面積”一課。“面積”對學生來說并不陌生,大多學生在生活中早就聽說過“面積”,有一定的生活經驗。但是,他們的認識僅僅是感性認識,并沒有真正理解面積的含義,對面積的理解不全面。三年級的學生具有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新舊知識遷移的能力。在教學起始教師出示心形的平面圖形,引導學生給這個心形設計顏色,比一比看誰設計得又快又漂亮,請學生拿出自己準備的心形,先沿著這個心形的邊用彩筆描出它的一周,再任選一種顏色給心形涂色。在學生獨立完成時,教師適時說:“你們設計的真漂亮,不過,老師有個問題,你們在設計顏色時,怎么有的同學很快就完成了而有的同學卻很慢呢?”在聽到老師的問題后學生立刻發現有的同學的心形大,有的同學的心形小。這時,教師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你說的心形的大小指的是哪一部分,能指給大家看一看嗎?” 在教學中,教師充分利用了學生對“面積”認識的生活經驗,學生在給心形描邊、涂色的操作活動中,激活學生已有生活經驗的同時,就已經將生活經驗與數學活動經驗對接了。
學生的生活經驗與數學知識不一定等同,生活經驗的負面影響也是存在的。例如,學生在給心形涂色時,有的同學涂的不完整,有的同學涂到心形的外面。在引導學生用手摸一摸數學書封面的表面,再摸一摸課桌面的表面,注意桌面的每個地方都要摸到,在摸一摸的活動中,有的學生是隨意的摸,并沒有真正體驗到表面的含義。基于此,教師引導比一比數學書封面的表面和課桌面的表面誰大誰小,并引導學生舉例說明物體的表面積。教師適時出示長方體、皮球,請學生摸一摸、說一說長方體表面的面積和皮球表面的面積,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說一說,知道了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物體的面積。教師在引導的過程中通過追問、激勵,引導學生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說一說等數學活動,使學生親身體驗到他所看到的和摸到的物體表面有大有小,使學生的生活經驗在打磨的過程中進行經驗改造,與數學活動經驗進行了有效對接。
驗證性操作活動是先由教師進行示范、講解、演示、歸納,再由學生通過實物或圖片進行操作驗證從而獲得知識的一種形式。在數學教學中,學生經歷驗證性操作活動的過程,加深學習體驗,促進學生對知識的鞏固、理解、內化,幫助學生將生活經驗逐漸轉化為數學基本活動經驗,實現經驗的有效“對接”。
例如,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角的初步認識》一課。
2.1 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認識角的大小。教師先展示兩個大小明顯的角,問:“這兩個角有什么不同?”學生通過觀察就能發現角是有大小的。這時,再展示兩個大小差不多的角,問學生能一眼看出哪個角大,哪個角小嗎?學生用眼睛不能觀察出角的大小,用觀察法有爭議,引導學生用重疊法實際動手比一比,把兩個角疊在一起,讓這兩個角的頂點重合,一條邊重合,看,上面這個角的另一條邊在下面這個角的里面,這說明上面的角比下面的角小;如果,上面這個角的另一條邊在下面這個角的外面,說明上面的角比下面的角大。然后出示活動角,變大變小,引導學生同桌之間也像這樣把活動角比一比,頂點重合,一條邊重合,看看誰的大,誰的小,比出結果。
學生對角的大小已經有一定的認識和感知并積累了一些生活經驗,在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認識角的大小的過程中,教師先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通過直觀觀察兩個大小明顯的角,認識到角是有大小的,初步感悟角的大小與角的兩條邊張開的關系,再通過教師提供的角的模型直觀觀察、猜測、比較兩個角的大小,有的角用觀察法一眼就能看出,而有的角用觀察法不能一眼看出,這時就要實際比一比驗證比較角的大小。
2.2 引導學生認識角的大小與兩邊的張開程度的關系。先引導學生選擇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發現三角尺的大小不同,但兩個直角大小一樣,再通過課件演示比較兩個不同顏色的角,大小一樣,延長角的兩條邊,發現角的大小與角兩邊的長短無關,與兩邊張開的程度有關。學生在觀察、猜測、比一比驗證的活動中,逐漸掌握角的大小比較的方法,感悟到角的大小與角的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同時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教師為學生提供了探索、操作的空間,學生在操作過程中實現了生活經驗與數學活動經驗的有效對接。
總之,學生的生活經驗是學生數學學習的重要資源,教學中要努力尋找生活經驗與數學活動經驗聯系的橋梁和紐帶嗎,讓學生經歷觀察、操作的過程,獲取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在驗證性操作的過程中感悟、思考、體驗,實現生活經驗與數學活動經驗的有效對接,將生活經驗提升為數學基本活動經驗[1]。
數學知識的建構過程就是讓學生從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引出新經驗的過程,是經驗“打磨”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拉近教材與生活的距離,根據學情,用學生身邊的事情呈現教學內容,設計出真正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數學活動,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內在動力,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意識。讓學生的生活經驗在活動中激活,磨煉、積累、再加工,逐漸提升為數學基本活動經驗。
例如,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軸對稱圖形》一課。
教學伊始,出示各種漂亮的圖片:樹葉、蝴蝶、天安門等,引導學生說一說看了這些圖片有什么想說的,有什么發現。學生通過觀察能發現:①很漂亮、美麗;②它們都是對稱的;③左右兩邊形狀一樣,大小一樣。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引入新課。在這個教學片段中,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觀察、交流生活中的對稱現象,引起學生的審美情趣,在生活中,在大自然中有許多漂亮的圖案,給人們帶來了美的感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已有的生活經驗,為新知作鋪墊。
學習《軸對稱圖形》一課的關鍵就是讓學生理解圖形對折后“完全重合”的含義。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積累了一些對稱的感性經驗,但實際上學生對“完全重合”的理解還有一定的困難,這直接影響著學生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教學時,引導學生拿出已準備好的對稱圖形動手操作,仔細觀察,用對稱的思想動手折一折,并把在折紙過程中的發現與組內同學交流。通過觀察、操作、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師生之間的交流,從而認識“完全重合”,使學生認識到“完全重合”就是左右或上下兩邊“大小、形狀”完全一樣。學生理解了“完全重合”,也就認識了軸對稱圖形,將學生已有的關于對稱的生活經驗逐步提煉為數學活動經驗,提升為數學知識。
總之,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上的,數學活動經驗是學生在活動中通過觀察、思考、體驗、感悟,逐步積累的。在數學的學習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尊重和激活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經驗,逐漸提升為數學活動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