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菲
(菏澤職業學院,山東 菏澤 274000)
我國對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研究頗多,但除教育理念先進地區的個別院校在推廣使用外,在大多數三、四線城市職業院校中,其本土化應用并不廣泛,傳統的職業教育模式仍是主流。
“德國制造”之所以享譽世界,離不開德國職業教育“雙元制”模式,作為世界上取得成效最明顯、影響力最廣泛的職業教育模式之一,在各國廣為借鑒。德國“雙元制”模式在學生培養過程中分工非常明確,學校負責基礎知識和理論知識的教學和考試,企業則貼近職業現實負責技能相關能力培養及考核,遵循不同的法律文件和培訓章程,但校企雙方不斷協調溝通教學進度,確保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在教學內容上看,學院教學較為綜合,重點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而企業教學更加專業明晰,由簡入繁,有時還可針對學生能力特點進行專長培養,培養學生熟練的基礎技能和精湛的特長技能。主要有如下優勢:一是大幅縮短學生的社會適應期。學生很多課程在企業完成,在校學習期間就是過渡期,畢業時就能基本適應企業環境,降低企業新員工入職培訓成本,提高職業教育學生就業吸引力。二是顯著提高學生的技能水平。職業教育讓學生在校期間針對性地開展技能實踐,理論知識迅速轉化為實踐能力,考試結業也以技能考核為主,多措并舉幫助學生致力于提高自身技能水平。三是降低人才培養滯后性影響。學院與企業有專員階段性地共同預測下一時期的經濟發展狀況、用工需求情況及技能培訓重點方向,學生入校之初便被準確對應未來需求,減少經濟產業發展變動與勞動力技能能力不相吻合造成的結構性失業[1]。
德國“雙元制”問世至今逾200年,也在不斷改革優化,適應時代變化和企業需求。特別是21世紀以來,全球化信息化程度飛速發展,各領域應用型人才短缺,德國對“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2009年,德國巴符州職業學院更名為巴登符騰堡雙元制應用技術大學,將雙元制寫入大學校名,而后又成立了第二所雙元制大學——德國柏林斯坦百思大學,體現了德國發展“雙元制”的決心。細致觀察該校培養模式,也能看出德國“雙元制”改革的方向。
一是貼合更緊密的交替式培養方案。為了更迅速地適應職業生活,學生在入校時便與企業簽訂三年培養協議,并由企業提供必要的津貼補貼。在校期間,學生要分別在學院和企業交替學習培訓一個季度,直至畢業。這種模式讓校企雙方培養更加緊密,企業方由輔助培養成了主導培養,學生獲得的階段性理論知識后第一時間得到了強化實踐鍛煉,經過幾個周期的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掌握更加牢固,實踐能力更加扎實,畢業后更能無縫銜接進入企業,快速上手崗位工作。
二是大幅提升“雙元制”教育吸引力。通過與各行業協會合作,通過提供國際交流機會和職業能力證書等多種方式提升學生在社會認可度,給學生提升個人能力的同時降低了時間成本和從業壓力,顯著提升了企業聘用職業院校學生的意愿。與歐盟內多所院校學生在第三年,會有數月的國際交流學期,增加了畢業后在海外交流地的工作機會。與質量協會簽訂協議,相關專業學生被提供可以參加質量檢驗代表考試的機會,在通過考核后,經過三年相關專業崗位工作,可以免試提升至含金量十足的歐盟質量協會質量體系經理。
三是開展應用型科研和學術研究。區別于普通大學的研究內容,“雙元制”大學科研活動要求聯合企業,充分考慮實際需求,研究即用性或急需性問題或產品,科研活動多由企業發起,院校提供智力支持,學生設計解決方案。另外,學校辦學層次提升到本科教育,所獲學位證書得到了國際認可,甚至可以憑借學業成績申請本校或其他院校的研究生教育,在申請環節“雙元制”大學設置了需要兩年以上工作經驗的特殊門檻,這也體現了職業教育的特殊性。
四是追求更高質量的教學水平和標準。為提升教學水平,雙元制大學非常重視教師能力的提升,設置了非常豐富的繼續教育課程,制定了學院教師與企業員工身份互換機制,教師們需要定期參與研討會和報告會,進行關于企業或其他高校的經驗交流。大學將教育質量作立校之本,內部設置嚴格有效監察制度,同時對整體教育質量實施外部監察,通過了解大學近年來斬獲的諸多成績,可見其質量監控體系還是行之有效的。
受中國傳統文化等因素影響,職業教育在中國開展并非順風順水,“雙元制”模式也幾經沉浮。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伊始至今,大致可以分為三個發展階段。
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摸索期。彼時中國一窮二白,教育制度同樣尚未成熟,但很快就發現,經濟建設需要工農業發展,就急需大量技術干部和專業工人,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就是建立技術學校培育人才。國家決定發展中等技術教育解決技術人才匱乏問題,結合我國公有制經濟的國情并謹慎吸取德國“二元制”模式經驗,管理教育均歸學校管理,但招生就業大量結合企業需求。此時中專學校類似高等教育模式,技工學校同樣按照計劃招生并分配工作,為職業教育萌芽誕生產生了重大影響。為解決日益凸顯的小學生及初中生升學難問題,職業教育應運而生。農村及城市職業教育先后蓬勃發展,各式各樣的職業中學涌現出來,其中農業中學尤為普及,使大量青年學生及農民獲得了學習文化知識及專業技術的機會。隨著中專學校及技工學校劃歸教育部門管理,職業教育從普通教育逐步分離出來,正式成了教育制度的單獨門類。職業教育在此階段從無到有,朝氣勃發,培育了大量技術人才。
二是21世紀之前的發展期。隨著國家經濟發展步入正軌,大多數知青返城,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類似的技術人才短缺矛盾再次顯現出來。中等教育開始改革,大批普通中學改設為職業中學,鼓勵地方興建新職業學校,大量中學生選擇進入職業中學學習。1983年南京建筑職業技術教育中心建立,承擔起我國試點“雙元制”的重任,“雙元制”得以不斷創新改造,此后職業中學才真正有了職業教育的影子,“雙元制”在中國逐步推廣壯大,學校根據社會需求設置專業,教學內容高度貼近生產實際,為如今職業教育發展奠定了基礎。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頒布,職業教育與技術教育合二為一,成了教育體制改革的重點內容,指出職業技術教育是教育結構的重要分支,高等職業教育正式出現在教育體制中,明確“以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為重點,同時積極發展高等職業技術院校”,給學生更廣的求學選擇,初中畢業后,可選擇相當高中階段的中等職業技術教育,普通高中畢業后,可選擇相當于大學階段的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與此同時,高等職業院校經過十余年的探索發展,厚積薄發,教學模式、人才培養、就業方式逐漸成熟,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重視,為21世紀跨越式發展做足了準備。
三是21世紀以來的騰飛期。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在此階段高歌猛進,21世紀之初,高等職業院校尚不足200所,但隨著國家把設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院校的權力下放到省級人民政府,政府每年都在強調教育和就業,各省市投入巨額資金發展高等職業教育,“雙元制”模式被廣泛應用,院校數量開始爆發式增長。2019年全國已擁有高等職業院校1423所,與此同時,院校規模也在不斷擴張,在校生數量已經突破1300萬。2019年國務院發布《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至此職業教育已完全進入了發展快車道,中國職業教育“雙元制”體系框架也已基本形成,但改革之路漫漫,職業教育還會面臨更多挑戰。
盡管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雙元制”概念就開始在中國出現,也經過了一些優化改造,但在某些方面還顯得水土不服,值得進一步摸索和探討。
一是要完善職業教育法律體系。2021年6月《職業教育法》修訂草案是時隔25年首次大修,但距離形成完備的職業教育法律體系還有很長道路。參考德國職業教育法律,需要利用法律從法律地位、保障措施、資金來源、法制監等全面進行明確,也可以使職業教育與從業證書和職業證書關聯起來,同時地方也要配套出臺一整套法律法規規范本地職業教育,真正讓職業教育做到有法可依[2]。
二是要設置更具特色的教學專業。相較于普通高校,職業院校學生本區域生源率更高,中國地域遼闊,本專業設置更要和本地產業緊密結合,滿足區域性企業發展和學生自身需要。職業教育專業要具有職業導向性,超前理解國家和地方發展政策,根據經濟發展的趨勢提前布局適合未來需求的專業,盡量避免結構性人才短缺。
三是鼓勵國有企業深度參與“雙元制”。在我國經濟體制下,國有企業掌握了更多的資源,實現如同德國雙元制大學一樣提供津貼補貼和實習平臺,但國企和職業院校合作相對較少。要出臺政策鼓勵國有企業主動參與到職業教育“雙元制”的建設發展中,主動承擔起企業這一元責任,這也是改善職業教育地位、解決就業問題的重要方法。
四是積極培養“雙師型”教師隊伍。教師是提高職業教育質量的關鍵,是溝通理論、實踐和學生的重要紐帶,要著重解決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拓寬職業教育教師進口,打通校企任職通道,積極引進在企業任職的專業技能人員作為實踐課教師,硬性要求專業教師在職稱年度內需要有在企業掛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