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永
(廣饒縣呂劇藝術中心,山東 東營 257300)
樂隊司鼓在戲曲舞臺上的地位類似于現代化樂隊中的指揮,即使戲曲舞臺規模較大、演奏樂器的種類以及演奏人數較多,但其在整個表演中仍然需要聽從司鼓的指揮。其實,樂隊司鼓在戲曲舞臺上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因為司鼓者的技藝對戲曲舞臺整體表演的質量、效果有著直接性的影響。實際上,樂隊司鼓者除了基本樂理知識外,還有著一定的標準。具有良好的樂感和節奏感、具有超強的記憶力和反應力,所以很多樂隊在選擇司鼓者方面存在缺陷,導致整個樂隊表演可能出現瑕疵。并且,除了司鼓者自身綜合素養問題外,樂隊司鼓藝術也缺乏創新,其主要表現在套路公式化嚴重等,進而影響樂隊司鼓在思考戲曲舞臺上的指揮、伴奏與演奏作用以及綜合協調等。
對于一位音樂工作者來說,音樂的樂感和節奏感是其基本的音樂素養,本身在戲曲舞臺的演奏表演中,音樂工作者的整個表演離不開其基礎的音樂素養。并且,由于樂隊司鼓具有一定的指揮作用,司鼓者在演奏司鼓中就需要司鼓樂器演奏出具有一定的節奏感來指揮戲曲舞臺上的表演,從而確保戲曲舞臺上音樂表演的完整性、有效性。另外,戲曲舞臺上表演的曲目不同,音樂藝術表現的感覺也不一樣,這不僅需要司鼓者豐富藝術內心,充分把握音樂樂感,還需要司鼓者與其他唱腔等樂隊工作人員進行音樂藝術上的配合,共同完成戲曲舞臺的演奏和表演。從這個方面來看,即使樂感和節奏感是音樂工作者的基礎素養,但在戲曲舞臺上的樂隊司鼓工作中,該基礎音樂素養的重要性更為突出,是音樂工作者成為司鼓者的重要標準之一。
實際上,超強的記憶力是戲曲舞臺表演的保障,司鼓者在整個排演過程中通過不斷的演奏練習和配合練習,再結合自身超強的記憶能力,進而能夠很快地熟悉劇目的細節,讓整個排演過程更加有效、突出,讓最終戲曲舞臺的表演更加完美、精彩。并且,司鼓者超強的記憶力能夠在更短的時間、更少次數的排演中達到戲曲舞臺表演的基本效果,再給予一定的時間進行曲目的熟練以及唱腔工作的配合,能夠使排演過程更加成功,確保排練內容可以始終保持在高效率下完成。另外,由于戲曲舞臺的表演中可能會出現突發情況,導致戲曲表演中出現漏洞和空缺,而有著指揮作用的樂隊司鼓就需要立刻對突發情況進行反應,確保表演的順利。而這就需要司鼓者在過硬的戲曲專業素養下,具有一定的反應能力,以應對表演中的突發情況。
實際上,樂隊司鼓的演奏不是司鼓者根據樂譜按照節拍將整個曲目跟著音樂演奏完成即可,司鼓者在戲曲樂隊所需要具備的綜合素養的條件是非常高的。其實,樂隊司鼓的演奏者不僅需要具有一定的音樂素養、文化素養,還需要具備藝術的分析鑒賞能力、戲曲作品的理解能力和表現能力,進而能夠保證司鼓者在實際表演中從專業技能方面、情感表現方面都能夠達到較為完美的效果。然而,目前很多戲曲樂隊完全忽視了司鼓者的綜合素養的重要性,在實際選擇司鼓者時的門檻過低,司鼓者在實際表演中也無法對表演曲目有著深刻的理解,從而使得司鼓者與其他唱腔工作者的配合上存在著很大的問題,進而影響實際表演效果,也導致戲曲舞臺的表演很難實現藝術的創新和提升。
戲曲藝術的發展不是僅依靠對戲曲藝術的感悟和摸索就能夠實現的,戲曲藝術工作者更應該選擇借鑒其他藝術音樂,比如民族音樂、西洋音樂等,吸取這部分音樂的精華,發展自身戲曲舞臺上的樂隊司鼓[1]。民族音樂中有很多的打擊樂器,西洋音樂的指揮藝術都可以成為戲曲舞臺上樂隊司鼓藝術挖掘和借鑒的方向,根據民族音樂和西洋音樂的精華,再結合自身戲曲音樂藝術,形成戲曲獨有的藝術表現形式。但是,由于很多戲曲樂隊并沒有意識到音樂借鑒的重要性,在新時代藝術需求較高的背景下,傳統的戲曲舞臺可能無法滿足人們的實際需求和標準,這部分傳統樂隊仍然堅持的藝術形式可能導致最終戲曲表演所呈現的效果和質量較差,在實際排演過程中不同表演分工的藝術人員之間也可能存在思想上的分歧,為戲曲演奏增加難度。
與大眾音樂演奏不同,戲曲音樂所獨特的藝術形式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展現中華文化的藝術魅力,更突出戲曲的獨特性、特殊性。戲曲藝術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時代的發展,人民群眾精神生活的進步,戲曲舞臺上樂隊司鼓的發展更應該往個性、特殊性、獨特性的方向去發展,確保戲曲藝術在其他新型藝術的沖擊下仍然能夠在中華文化中屹立不倒。然而,目前很多戲曲工作者完全忽視了戲曲舞臺上樂隊司鼓發展個性的重要性,忽視了戲曲發展獨特性的重要意義,在實際演奏中仍然沿用著傳統的表演形式,缺乏藝術創新,進而導致戲曲文化在新時代發展中有著很大程度上的阻礙[2]。并且,由于司鼓在戲曲表演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伴奏作用,所以司鼓在伴奏的戲曲中更不能墨守成規,更應該敢于創新,達到良好的藝術效果。
戲曲作為我國重要的藝術形式,其演奏發展有著很大的優勢和空間。而在戲曲舞臺上的表演中,樂隊司鼓作為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始終為戲曲整體表演過程發揮著有效的指揮作用。首先,戲曲舞臺上樂隊司鼓作為整個戲曲演奏的核心,其不僅需要配合其他成員完成表演任務,還需要通過司鼓的演奏來對整個戲曲藝術的表演實現節奏進度上的指揮,確保整場戲曲表演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在實際排演過程中,司鼓者的實際演出任務是需要全面掌握劇目作品的內容以及作品的實際表達情感,再結合自身對作品的藝術理解力和表現力,實現對戲曲作品的充分性表達[3]。從這個方面來看,戲曲舞臺上的樂隊司鼓部分具有著很強的指揮作用。其次,司鼓者需要觀察明確每一位成員的實際能力和表演風格,并且根據不同戲曲部分的內容,進行不同戲曲節奏的安排和演奏,從而能夠提高戲曲舞臺上表演的質量和效率。最后,由于戲曲的排練過程受空間、時間、周圍環境的影響,其排練細節可能與實際演出情況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異,再加上音樂人員心理素養較低,在演奏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一系列表演失誤等突發情況,這就需要司鼓者在演奏中實際觀察其他成員的一舉一動,再結合實際情況來進行指揮,避免出現演出事故,保證演出的質量和完美效果。
戲曲表演中的樂隊司鼓不僅是整個表演過程的指揮者,還是表演過程的演奏者之一,一方面,需要司鼓者有著較強的專業素養,保證演奏過程的順利進行;另一方面,司鼓的演奏和伴奏在實際指揮下可以實現戲曲的多元化表演,確保戲曲藝術能夠有效地實現藝術創新和藝術發展,從而推動戲曲文化在中華文化中的發展。從這個方面來看,戲曲舞臺上的樂隊司鼓在表演中發揮著演奏和伴奏的作用[4]。首先,在戲曲表演中,司鼓的演奏能夠讓觀眾結合表演人員的場景畫面直接地感受到戲曲的實際情感,而這表現了司鼓演奏的部分能夠操控不同的演奏風格,駕馭不同的演奏表達情感,為戲曲表演發揮著非常良好的演奏效果。其次,為了保證演員動作與唱腔工作之間的協調性,確保戲曲其他成員表演的立體感,司鼓需要發揮伴奏作用,為這部分成員的表演添加伴奏效果,進而讓戲曲中人物間表達的情感更加突出,人物的形象更加飽滿。因此,戲曲舞臺上樂隊司鼓在表演中除了重要的指揮作用外,還不斷發揮著同樣重要的演奏和伴奏作用。
實際上,戲曲表演過程中有著很多的部分,比如演員的動作表演、演員的唱腔表演、司鼓樂器的演奏以及其他樂器的演奏等,這些戲曲部分看似分工獨立,卻又相互聯系、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一部完美、精彩的戲曲作品。然而,想要實現各部分的聯系和協調就需要樂隊司鼓的運用。在實際排演中,樂隊司鼓的部分戲可以根據演員的動作節拍來實現固定節奏的演奏,從而將演員的動作與司鼓的音樂有效地融合在一起,突顯演員人物的形象[5]。并且,司鼓利用其對整個戲曲音樂節奏的指揮和控制,可以讓其他部分跟著自身節奏的頻率來實現表演之間的聯系。所以,樂隊司鼓在戲曲舞臺上的表演中還發揮著綜合協調的作用,通過綜合協調作用的優勢,提升戲曲表演的效果和質量。
總的來看,在戲曲舞臺上的樂隊司鼓始終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發揮著有利于戲曲舞臺表演發展的重要作用。在樂隊司鼓演奏中,司鼓者需要具有良好的樂感和節奏感,具有超強的記憶能力和反應能力,確保戲曲表演開展條件的充分性。根據戲曲表演中存在的缺乏綜合修養、缺乏藝術創新等問題進行分析,可以得出樂隊司鼓在戲曲表演中具有指揮作用、演奏與伴奏作用、綜合協調作用,通過高質量的樂隊司鼓的優勢作用,進而促進戲曲表演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從而推進新時代戲曲文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