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娜
(江西高校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江西 南昌 330046)
圖書出版產業是一個極為傳統和古老的產業,對于一個國家而言,圖書編輯出版產業的地位格外突出。一方面,其直接引領著一個民族的文化發展方向,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的發展,在全球經濟背景下,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愈發呈現為文化軟實力之間的競爭,而圖書出版編輯產業正處于文化產業的關鍵,對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有著一定的影響。
理念是引導工作開展的基礎,對于編輯創新工作而言,最重要的便是理念的創新[1]。首先,從我國編輯出版實際來看,編輯出版大多是歸于體制管理內,經過長期的體制沉淀,編輯工作逐漸歸納為一套固定的框架。以圖書出版為例,圖書出版編輯在開展圖書出版工作時,往往是經過選題、策劃、聯系作者、等待書稿、三審、營銷等固定流程。在固定出版工作框架的禁錮下,許多編輯工作人員容易安于現狀,缺乏創新精神。因此,要推動編輯創新工作開展,必須先創新編輯理念,立足于新時代,勇于突破傳統和習慣的禁錮。其次,在傳統圖書或者期刊等編輯工作中,編輯出版更多處于權威的地位,而與此同時,編輯也處于相對被動的地位。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圖書產業的權威優勢逐漸消失,編輯應該主動轉變工作理念,接受市場的挑戰。最后是編輯個人理念的創新,編輯自身要擁有創新的理念和敏銳的目光,才能在編輯工作中處于主動優勢地位,在確定選題、審核內容等工作時,作出更加客觀與符合實踐的判斷。
對于編輯工作人員而言,其需要不斷學習和更新的知識體系絕不止編輯知識和現代漢語方面的知識,編輯人員在開展編輯工作時,需要涉及的知識極為廣泛,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知識更新換代的速度迅速。雖說編輯不是直接的創作者,但是如果在相關領域中的知識完全處于空白的地位,也不利于編輯工作的有效開展。以大學理工科教材《物理化學教程》為例,其作為一本面向高等院校理科生的基本學科教材,需要向學生提供最新的物理、化學知識體系,然而事實上不少教材編輯雖然編輯知識和經驗豐富,但在物理、化學等理工科領域知識儲備缺乏,導致其在編輯過程中對教材的案例、實驗數據的刪選把握不清,這也是許多高等院校教師在使用教材時體驗感缺失的重要原因[2]。
對于一個國家而言,文化是其發展的靈魂,而文化發展離不開創新,創新是文化發展的不竭動力[3]。我國目前在編輯工作中實行責任編輯制,編輯需要利用自己所擁有的編輯專業知識去把控文稿的基本方向,對文學作品的價值高低進行評判,并融入自己的意見。基于此,編輯承擔著文化傳播的重要職責,是對文化出版產物的主要過濾者和傳播者。因此,編輯在出版工作中不斷進行創新,能夠始終保證將最前沿的專業知識傳遞給讀者。而除了理論專業知識,文化出版讀物中往往也蘊藏著一定的價值理念,編輯在工作中只有不斷創新自己的理念,始終樹立與社會、國家發展相適應的價值觀,才能通過圖書出版讀物引領社會文化發展的先進方向。
在新媒體網絡迅速發展背景下,傳統編輯出版產業受到了極大的沖擊,編輯在出版工作中,只有開展創新,才能適應網絡時代的需求。以下針對新媒體網絡發展給傳統編輯產業帶來的變化進行分析。首先,作者方面的變化,在傳統出版編輯形式下,作者處于相對被動的地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作者的作品只有得到具體出版社的認可,才能予以發表,并且獲得流通市場的機會,最終進入讀者群體。而在新媒體網絡時代,作者發表作品的門檻大大降低,幾乎只要有網絡和設備,作者就能最大自由化地將作品傳到相關網站,將作品傳遞到讀者的視線。其次,讀者方面的變化,在傳統出版編輯形式下,讀者難以與作者之間進行溝通互動,只能通過作品間接發生共鳴。然而在新媒體網絡時代下,讀者對作品進行評論,并與作者進行互動交流。最后,在新媒體網絡時代,市場占有率逐漸朝著新媒體形式傾斜,而傳統圖書產業的競爭力極速下降,就閱讀形式來說,讀者越發習慣于碎片化閱讀的形式,傳統圖書閱讀形式對讀者而言吸引力降低。基于此,編輯創新對編輯出版工作對適應新媒體網絡時代發展具有重要地位,傳統編輯出版產業要想提高市場競爭力,在當代市場中仍然能占有一席之地,必須要從不同層面入手,提升編輯工作的創新力度與深度[4]。
新媒體是依托智能手機、電腦等設備發展起來的,具有便捷性、迅速性等特征。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人們的休閑、學習等途徑都發生了變化。據有關部門統計,我國現有網民數量將近十億人,在調查統計中發現,各個年齡階段人群主要的休閑方式基本都是玩手機。尤其是新媒體的發展,讓人們有更多發表言論和閱讀他人言論的機會,如公眾號、微博等社交軟件的興起,讓人們的閱讀方式朝著碎片化發展。碎片閱讀模式的普及,導致人們不再習慣于去實體書店購買圖書,或去圖書館借閱圖書。
全媒體時代的紙質圖書競爭力明顯下降。從作者這一角度可以發現,作者想要通過紙質圖書發表作品,需要得到出版社和編輯的認可,而在網絡圖書的背景下,作者可以越過出版社直接在網絡上進行發表。作者直接與讀者對接,只要獲取了讀者的共鳴和認可,就能夠收獲成功。從讀者角度來看,紙質圖書的價格更高,電子圖書更為便捷且資源廣泛,讀者只需要具備一臺移動電子設備,便可以獲取想要的圖書資源。從社會這一角度考慮,電子圖書的傳播速度更為快捷,相對更為環保,與當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十分匹配,而紙質讀書容易造成資源的浪費,通過印刷技術等被生產,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另外,紙質圖書很難使作者與讀者之間產生互動,讀者只能閱讀作者的作品,而不能與作者進行溝通和交流,閱讀的體驗感十分有限,而這一模式在互聯網圖書中卻得到了徹底的改變,讀者可以與其他讀者一起進行互動交流,甚至可以以作者進行在線的互動,拓展了閱讀者的閱讀功能。紙質讀書僅僅能調動人的視覺器官,而電子圖書還可以采用音頻甚至圖片的方式,使文字更生動地展現在讀者面前,讀者的感官可以被全面的調動,獲取最優的閱讀體驗。因此,新時代互聯網背景下紙質圖書的競爭力更弱,紙質圖書的權威地位可能面臨動搖。
我國圖書產業基本由各大出版社引領,但各出版社長期處于市場競爭的有利甚至是壟斷地位,因此,導致眾多編輯仍然沒有認識到外界發生的劇烈變化。其工作模式較為僵化,編輯總體創新能力不足,工作理念較為落后。就圖書撰寫這一環節而言,圖書出版編輯長期習慣處于被動的狀態,而不是主動去調研市場,積極策劃圖書。同時,部分編輯尤其是年齡較大的圖書編輯,長期習慣圖書編輯出版的固定模式,導致其缺少創新意識,習慣安于現狀。創新意識的缺乏導致圖書產業存在兩個極為突出的弊端,一來許多出版社長年難以發行一套暢銷書,出版社長期對過去的暢銷書或者經典圖書進行反復出版。二來圖書形式單一,很難在全媒體時代下吸引讀者的注意力。
長期以來,編輯只要擁有較為扎實的漢語言基礎和編輯出版知識,基本可以勝任其自行的工作。但面對時代的變化,市場對編輯人才的要求不斷提升。導致不少有經驗的編輯難以適應時代的需要,而那些年輕的新編輯卻又面臨圖書產業經驗不足的現實問題,擁有高綜合素養的編輯是目前全媒體時代下圖書產業極為緊缺的人才。
要想在編輯出版工作中開展編輯創新,關鍵還是在于編輯個人的創新能力于創新理念。因此,首先,國家要大力對高校出版專業進行改革,從高校層面培養出版專業學生的創新能力。在過去,出版編輯專業的學生,主要是系統學習編輯知識和現代漢語知識,雖然高校相關專業人才理論素養比較扎實,但在創新能力的培養方面顯然不夠。高校要豐富教學形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于創造能力。其次,各大出版社要加大引進相關優秀人才,尤其是90后年輕一代的人才,即便實踐經驗有所欠缺,出版社也應該有針對性地予以引進。最后,出版社要打破出版工作流程的禁錮,加強對出版社工作人員對培養,不斷提高編輯人才的綜合素養。
綜上所述,編輯作為編輯出版工作中的核心人物,其自身的創新意識和綜合素養,關系到整個編輯工作的開展。編輯出版產業關系到整個社會文化發展的方向,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引領社會精神價值傾向,所以,編輯出版產業的地位極為突出。為了更好地推動文化創新,保障出版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實現,編輯必須開展創新,一方面,要提升編輯素養,樹立創新意識;另一方面,要整合網絡資源,從社會實踐出發堅持理念創新、內容創新、形式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