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 晉
(東北大學文法學院,遼寧 沈陽 110819)
2020年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公共服務機構職能轉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國正確處理公共服務機構與市場的關系,在充分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的同時充分發揮公共服務機構作用,放管結合、激發市場主體活力[3]。公共服務機構轉變職能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服務機構與市場的關系,公共服務機構要進一步明確自身的監管邊界,通過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等方式,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將放松準入與放松價格管制相結合促進市場的發展。
在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群眾的需求已經從“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轉變為“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公共服務機構的奮斗目標。公共服務機構要以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為導向加快轉變職能,不斷完善公共服務體系與社會治理體系,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與可及性,促進共同富裕;同時要加強民生保障,加快補齊民生短板、辦好民生實事、增進民生福祉,實現共享發展。
目前,我國已進入城市文明占主導地位的新時代。城市文明新時代的一個突出特征就是勞動力、資金、技術大部分流向城市,將形成城鄉分割的二元社會結構、城鄉不均等的公共服務體系與城鄉居民不均等的權利體系,所以新時代要求打破這種職能體系,構建城鄉一體化的現代公共服務機構職能體系,協調推動城鄉產業現代化、公共服務現代化與生活方式現代化。
處理好公共服務機構與市場的關系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這既是市場經濟理論發展的內在邏輯,同時也是化解經濟社會矛盾的必然選擇[4]。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以來,從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市場的力量逐步擴大和釋放,公共服務機構所管轄的范圍逐步縮小。但我國市場的發育程度和自我管理水平較低,所以要加快公共服務機構職能的轉變,構建一個能夠使資源得到最優配置的服務機構與市場的關系。
首先,劃定公共服務機構管理的邊界。進入新時代,需要公共服務機構把管理的重心轉到“統籌調控”上去,要充分發揮市場的主體作用,市場能解決的問題,公共服務機構應松綁支持、不加干預;凡屬于市場不能解決的問題、失效的配置,公共服務機構必須果斷出手、主動補位,切實把該放的放到位,該管的管理好。
其次,公共服務機構要找準服務的邊界。在市場能夠發揮作用的領域,也就是價格機制發揮作用、競爭機制比較完善的領域,服務機構應盡快退出,寓管理于服務中,側重于通過簡政放權,積極響應市場的合理訴求,從而更好地釋放市場主體的活力和動力。
最后,公共服務機構要明確引導調控的邊界。在新時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必須更加注重兼顧公平與效率。這就決定了公共服務機構必須在宏觀經濟發展中做好引導調控。一方面,在收入分配環節,應通過制度設計和安排,參與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促進收入在地區間、社會成員間合理分配,體現社會公平;另一方面,公共服務機構應發揮好“看得見的手”的作用,通過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手段,做好精準調控,調節供給與需求之間、社會利益和個體利益之間的矛盾,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在如今的新時代公共服務機構要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同時要注意宏觀政策配置格局的變化,圍著市場主體轉,以市場主體為中心,把發力點聚焦于市場主體[5]。
在新時代背景下,必然要求公共服務機構通過提供優質的公共產品與公共服務來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也必然要求公共服務機構職能發生相應轉變。
如今人民對教育的需求不斷提高,這必然要求公共服務機構的職能相應轉化。公共服務機構要著眼于人民,構建服務全民的教育體系[6]。公共服務機構應全面貫徹我國教育方針,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并立足我國基本國情,遵循教育規律。同時公共服務機構應加快腳步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通過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的方式不斷完善鄉村學校的基礎設施,改善農村貧困地區的辦學條件。在新時代,互聯網的興起也使城鄉間教育拉開了差距,部分偏遠地區的農村學校,缺乏與外界的聯系,師資力量不足,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等都長期處于停滯不前的狀態,而學校的信息技術類資源也嚴重不足。對于這類學校,公共服務機構必須加大對其的信息技術資金投入[7],加強當地信息技術建設,滿足所有在校師生的需求,為實現與城市學校的教育信息類資源共享打下基礎。要增強農村學校的師資力量,調配優秀教師隊伍到鄉村學校進行任教或交流指導,傳遞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我國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生態治理理論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從“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钡健熬G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再到“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新思想、新理念給中央與地方管理部門解決生態治理難題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8]。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公共服務機構應加強權責統一能力,切實協調好有關各部門,通力合作,并制定完備的系統治理規劃,理清公共服務機構內部不同層級和不同部門之間的生態權責分工。同時公共服務機構應提升生態整治綜合治理能力,切實處理好整體與部分、當前與長遠、治標與治本之間的關系,促進治理面面俱到?!吧鷳B文明必須是法治文明,應當被納入法治運行的軌道”[9]。在法制層面公共服務機構要完善地方生態治理法律法規,提升因地制宜的生態立法思維,結合當地生態治理實際需求立法,并輔以嚴格執法,將生態環境保護治納入各相關部門執法督查重點,對企業環境違法行為進行依法查處,并追究主管人員和直接負責人責任,全面開展自查自糾工作。
城市文明新時代要求公共服務機構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如今我們已經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而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鄉村振興和區域協調發展的有力支撐。
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公共服務機構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圍繞城鄉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居民收入差距等問題,加快補齊鄉村短板,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共同繁榮。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力度,穩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逐步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的標準統一;同時公共服務機構要立足城鄉差異,通過挖掘農村特有的生態、休閑、旅游、教育、文化等功能,積聚現代信息技術、數字技術等先進科技成果,改造傳統農業,延長產業鏈條,豐富農村業態,讓農業農村農民共享新一輪經濟發展紅利[10]。
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是拓展高質量發展空間的有力抓手,也是破解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必然選擇。要充分認識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重大意義,實施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引導各類要素全域統籌、高效配置、集約利用,在更高水平上加快城鄉融合發展,拓寬鄉村振興的發展空間。城鄉融合發展不是此消彼長的博弈,而是融合發展、共享成果的共生過程,我們不僅要避免走“城市興、鄉村衰”的老路,更要走出一條城市和農村攜手并進、互利共贏的新路。
職能轉變是公共服務機構通過動態調整適應國家和社會發展需要的過程,其本質是公共服務機構、市場和社會三元主體間邊界的確定和關系結構的重塑[11]。在新時代發展格局下推進公共服務機構職能轉變,就是要構建適應新發展要求的公共服務機構職能新格局,更好地發揮公共服務機構的作用,以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為導向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與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