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立
(武漢市行政學院,湖北 武漢 430022)
社會管理被社會治理所替代,成了社會變革的重點,與之相對應的政府管理“精細化”被政府治理“精細化”所替代。雖然“精細化管理”在政府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隨著社會轉型步伐的加快,社會利益主體多樣化使得社會矛盾更加復雜,社會問題日益凸顯,且社會大眾參與意識不斷強化,政府社會治理理念必須積極變革。在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城市治理現代化是重點,社區是關鍵。因此,城市社區采取企業、社會與民眾共同治理的精細化模式,有利于充分利用社區資源,激活社區活力,創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新格局。
社區治理是社會治理的關鍵和基石。在社會—社區—居民三者關系體系中,社區在其中扮演著社會與居民之間紐帶、橋梁的角色。一方面,社區橫向與縱向均存在與多個上級部門的關聯,這些部門主要職能的實現都必須在社區中落地生根;另一方面,社區直接承擔著有關居民的醫療服務、社保保障、治安管理、環境整治、文化生活、貧困幫扶等多重職能,這都關乎社會治理的方方面面。因此,提高社區精細化治理水平有利于早日實現社會治理精細化,確保社會可持續健康發展。
提高城市發展的持續性、和諧性與宜居性是和諧宜居城市的建設的重點。在和諧宜居城市建設中,“以人為本”是重要理念,建設宜居環境是重要內容,而宜居的環境主要是指便捷的交通、整潔干凈的公共環境、安全的居住環境、和諧的鄰里關系、相互幫助的社會氛圍等。社區作為人們生活的主要載體,宜居環境構建的主客體均要落腳在此。所以,開展社區精細化治理不只是社區自身發展的關鍵,更是和諧城市構建的重點[1]。
社區精細化治理是社會治理的最新進展,是社會發展中的新事物,必然對傳統的社區治理理念、治理模式及方法做出相應的改變。一方面,社區精細化治理要求劃分治理區域,將社區細化為各個網格,安排網絡管理員,開展網格化管理;另一方面,社區精細化治理需要政府力量的支持,社會力量的支撐,社區居民自身的參與,積極創新治理模式與手段。推進社區精細化治理,不僅可強化社區自身治理能力,而且還可調動社區居民的積極性,發揮其創造力,從而使社區居民產生強烈的歸屬感。
基于城市社區具體情況,對組織網、城管網、綜治網進行積極整合,形成多網合一的模式。社區可分為大網格,小區分為小網格,樓棟分為微網格,構建三級網格體系。基于相對集中、便于管理的理念,社區兩委任大網格長,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在職黨員為小網格長,樓棟中熱心公益的黨員為樓棟長,為廣大群眾提供面對面、點對點的服務,馬上辦、立即辦發現的問題,群眾的訴求,對于難以解決的,應迅速上報,逐級化解與落實,真正做到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構建條塊結合、以塊為主、網格劃分、責任到人網格精細化治理體系。
首先,政府轉變職能,社區賦權增能。政府與社區(居委會)之間是一種指導與協助、服務與監督的關系,建立健全政府履職與社區自治有效互動的制度,需對政府、社區的職權予以理清,制定社區職權清單,對政府要求居委會辦理的行政性事務進行有效規范,避免居委會出現行政化過度化問題,完善居民自治制度,強化居民自我治理水平。其次,深化政社互動,堅持依法治理。對于政府法定職責,不得將其指派給基層群眾性組織,也不得把基層群眾性組織列為行政執法、城市管理、環境政治、招商引資等重大失誤的責任主體。依法要求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參與協商的事務,應具備一定的工作條件及經費。第三,推進三社聯動,創設良好社區精神。以社區為平臺,社會組織為載體,社區工作者為支撐,積極迎合群眾的需求。同時,引入社區組織以服務換空間,如構建壹樂園兒童服務站。開展四點半課堂,為社區兒童提供家門口的服務。另外,社區工作人員憑借自身專業知識與方法,為社區居民提供優質的服務,并指引社區志愿者積極投身于社區救助、文化體育、環境衛生等服務項目中,創設優質的社區精神[2]。
巧妙地借助社區人力、物力和社會關系等有限的資源,廣泛進行項目化微治理,立足于社區居民需求,以民生實事為切入點,明確項目目標、主體及評價等內容,積極組織社區微治理實踐活動與公益性活動。其一,以問題為切入點,盡力滿足社區居民需求。強化社區精細的功效,借助網格化服務管理系統,進一步優化社區居民需求反饋機制,歸納整理居民所提出的事項,科學設定為項目,立項與執行項目時應對目標群體具體需求及受益程度進行考察,并重點分析項目實施主體、對象、目標與過程,分析財力、物力、人力的承受度。其二,堅持協同治理,鼓勵居民參與。基于項目相關利益情況,對項目推廣范圍進行重點把握,關乎社區居民利益的項目應通過黨群議事會進行重點討論,如社區養老項目這種影響范圍較小的項目,可由鄰里理事會主持;對于小區停車問題,項目立項與實施時應注意多元主體的參與,鼓勵廣大居民參與其中。其三,堅持資源整合,引入專業服務。有的項目社區自身便可完成,有的項目需要政府支持與企業的扶持,有的項目需要社區組織提供技術指導。例如,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的建立,不僅需要政府撥付一定的資金,也需要社會組織及專業醫務人員提供家政勞務、生活護理、醫療診斷和心理慰藉的服務。
目前我國已基本建立區級、街道、社區三級應急管理體系,在這三級應急體系中,要突出社區在應急體系建設中基礎地位和作用,進一步強化社區組織應急體系的建設[3]。在制度方面,要健全應急管理的行政規章,為社區提供必要應急物質儲備保障、培訓演練職責要點、應急預案的指導模式和應急操作的基本程序等。在機制方面,要按照權責匹配、分級分類規范社區應急管理原則,完善社區協調程序啟動、應急時限、應急預案、措施保障等有效機制,增強社區同跨部門協同治理。同時,要重點加強社區常規體系和應急體系的統籌機制有建立,確保常規時期,配齊配足物資儲備和服務資源,應急時期高效精準利用這些物質儲備和服務資源。在社區組織內部應急體系建設方面,要成立專門的責任分工明確到人的社區應急管理工作領導小組,制定詳細有針對性的應急工作預案、應急培訓和演練的方案、應急管理宣傳計劃、每天通報信息制度等。切實加強每周對社區內單位和居民樓進行危險隱患的檢查,并做好做實檢查情況登記,如果發現安全隱患的單位與小區及時進行整改,徹底消除社區內可能發生的任何安全事故隱患。
借助現代化信息技術,構建網格化服務管理平臺,完善社區信息互動交流制度,實行線上下線融合發展的治理模式,構建智慧小區。一是借助網格化服務管理平臺,建立人、地、事、物、情、組織相關的網絡系統,將社區治理同網格化服務管理相結合,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精準服務體系,及時發現問題、做好信息反饋、加強考核等,提高社區治理精準度,進而為社區居民提供針對性所需服務;二是利用互聯網技術,構建社區信息互動交流機制,借助手機APP、微信、微博等方式,及時發布社區信息,廣泛收集居民的意見與建議,創設更多的交流途徑,建立社區論壇、網上課堂,鼓勵廣大居民積極投身于社區治理中,迫使居委會利用互聯網技術提高自身治理能力;三是采取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方式,促使更多的居民親身參與到社區公共事務中,在面對面溝通中發揮自己的才智,在網絡平臺上積極出謀劃策,在黨群議事會上獻計獻策,為和諧社區、幸福家園的構建貢獻自己的力量[4]。
總之,城市社區精細化治理是將來現代化城市治理的必經之路,也是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提高的關鍵點。城市社區精細化治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我們應積極創新,以社會公眾為切入點,以滿足社會大眾需求為根本出發點,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只是政府獨自承擔起城市網格的治理,應積極引導社會組織、企業與公眾參與其中,積極借鑒其他國家先進經驗,有力地提高社區精細化治理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