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城市圖書館,新疆 塔城 833000)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等服務單位都有一套體系,各自尋求服務效能的提高。新時期,公共圖書館應抓住文旅意識融合、文旅陣地融合和文旅載體融合的機遇。
文旅融合發展的目的是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以更好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文旅融合”是一種以傳統旅游業為基礎的新型“旅游+”產業模式[1]。公共圖書館與旅游融合,在模式上有圖書館作為旅游景區、圖書館嵌入旅游景區、圖書館助推研學游、圖書館拓展旅游服務等類型,可以充分發揮圖書館的旅游公共服務功能功能、加強和旅游在宣傳營銷方面的融合、在旅游區域建設特色圖書館、積極參與到新型文化旅游生態的培育與建設等途徑來實現。
自從2018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掛牌,文化和旅游工作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文旅融合不是簡單的疊加,是今后一段時期的重點工作,期望透過旅游展現文化的價值。
提升公共圖書館服務水平,推進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是繁榮文化發展、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斷提高我國的文化國際影響力。
公共圖書館與旅游融合,其模式有以下幾種:圖書館作為旅游景區的融合模式、圖書館嵌入旅游景區的融合模式、圖書館助推研學游的融合模式、圖書館拓展旅游服務的融合模式等類型。通過強化公共圖書館的旅游服務功能,走進景點,把分館建到旅游景區、加強和旅游在宣傳方面的融合, 進一步推廣全民閱讀和文化的傳播。
在文旅融合時代的背景下,圖書館在我國當代的文化旅游事業中,有著很大程度的現實導向和目標導向的作用。
在文旅融合的時代背景下,公共圖書館也要承擔自身的使命和職責,在發展路徑方面進行不斷的創新,實現更有效的持續發展。
公共圖書館將分館建到旅游景區,走進景點,讓游客享受到圖書館與旅游景點深度融合的美好閱讀體驗,這樣會激發游客的閱讀熱情,會延伸公共圖書館的服務邊際,有效地推進行走閱讀、休閑閱讀、全民閱讀和文化的傳播。
通過旅游使文化得以更加廣泛的傳播;文旅融合發展,使文化更加富有活力,旅游也更加富有魅力。
研學旅游是一種將學習、教育、閱讀、旅游結合在一起,通過圖書閱讀、生活體驗、情感交流、知識分享等活動,讓參與者在閱讀中學習,在旅行中體驗,達到研究與學習目的的生活、學習、旅游方式[2]。隨著文旅融合趨勢不斷加強,公共圖書館中的讀者結構也發生變化,更多的年輕人參與到文旅融合的公共圖書館服務中成為研學旅游服務的參與者,他們對于服務的需求更為多樣,在互動中相互學習。圖書館助推研學游的融合模式中公共圖書館可為研學旅游服務提供更多的信息資源,會起到研學旅游服務功效。公共圖書館應加強館員對于文旅融合的培訓和業務規范的熟悉,加強館員對文旅融合的認識以及提高館員對掌握創新型服務的能力和信心。為了更好地推動文旅融合的浪潮,還需要更多的公共圖書館加入文旅融合式服務事業中,使更多的公共圖書館一同加入到旅游服務的創新發展道路之中。
公共圖書館是社會文明進步的象征。公共圖書館信用服務就是為了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公共圖書館服務需要的創新舉措。全面徹底地落實了公共圖書館法“免費開放”的基本要求,必將促進更多的人走進圖書館、利用圖書館,從而更好地發揮公共圖書館在提高公民科學文化素質、促進社會文明進步、推動全民閱讀上的作用。公共圖書館具有的文化傳承、娛樂休閑、創新創意等屬性,讓圖書館與旅游的融合具有了廣泛的服務增長點。
文化生活質量是衡量人們生活質量的重要指標。當文化成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公共圖書館宣言》明確宣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堅信公共圖書館是傳播教育、文化和信息的有生力量,是促使人們尋找和平和精神幸福的基本資源。文化和旅游部“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指出,到“十三五”期末,全國人均擁有公共圖書館(含分館)館藏量達到1冊,全國公共圖書館年流通人次達到 8 億[3]。
公共圖書館作為城市的文化名片,擁有龐大的建館量、精神引領、藏書量和流通人次、遍布全域(縣市、鄉村、社區),其文化內涵,在推動全民閱讀、服務學習強國、增強文化自覺、共享文獻資源、保護傳承典籍、架設創意橋梁、滿足美好生活期待等方面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圖書館在提供必要及時的信息咨詢服務的同時,還需拓展服務內容和范圍,公共圖書館數量眾多、文獻資源、讀者資源豐富,為公眾及游客提供旅游信息的整合和咨詢服務。從縣域角度看,縣館為總館,分館遍布縣鄉村各個角落。旅游領域有大量的旅行社、旅游景區、旅游住宿機構和導游從業人員的平臺和資源,隨著全域旅游、品質旅游、研學旅游、紅色旅游等新業態的興起,人們更能在旅游中找尋生活的真諦。立足國情,公共文化服務和旅游發展的縣一級的評估體系是最完備的,推動力是最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也是最強的。以縣域作為公共圖書館的總領地和全域旅游的基本單元,可以將圖書館全域服務與全域旅游深度融合,不僅能夠作為縣域發展品牌,而且能夠作為公共服務區、產業平臺和產業集聚區來發展。
旅游是公民的權利,也正成為新的生活方式。旅游領域雖資源豐富,但有領域沒領地、有行業沒系統、有效益少情懷。公共圖書館擁有豐富的文獻資源和場域資源,依托總分館優勢與旅游進行融合,讓文化場所成為旅游的目的地,讓旅游場所成為文化活動的場地,從而有效解決景區孤島化和文化設施孤島化的問題,集聚各種公共服務和產業業態,使縣域全域旅游示范區成為文旅融合發展的業態集聚區。
地方黨政領導對于文化建設的傾向從某種程度上影響文化事業的發展。為加強對于文化的法治,讓文化事業特別是圖書館事業按照自有的軌道有條不紊地推進,《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下文簡稱《公共圖書館法》)[4]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應時而生,指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和圖書館事業的發展。《旅游法》《公共圖書館法》兩部大法在行業內具有重要的的意義,彰顯了黨和政府對旅游業發展、公共圖書館事業的大力支持和高度重視,明確了權利與義務。切實用好法律保障,促進圖書館與旅游的融合發展。
提升服務效能是黨、國家和人民對公共文化服務的指令和期待[5]。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公共圖書館,為傳統的公共圖書館的服務模式拓展旅游文化建設服務深度的同時要注重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圖書館的創新展,大力營造文明旅游的良好氛圍加強理論研究、要不斷增強公眾對圖書館的信任感,為文旅公共服務融合發展積累經驗、探索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