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工程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
顏色詞的命名如同傳統文化一樣源遠流長,同時具有意象豐富、生動傳神的特征。漢語文化中的顏色不僅是物理學上光照射在物體上所反射的不同光波,而且是人類學、社會學、民俗學意義上的人類社會文化的載體,能夠瞬間激發人們的視覺注意力并產生情感共鳴。王雅觀(2018)從民俗學的角度探究了山海經中五大顏色體系的分類,透過顏色了解民俗背后的文化含義。人文哲學思想為色區劃分提供了思想理論基礎,也形成了中國特有的五色體系;候鳳仙(2004)探究了陰陽五行說的發展,從人文思想的角度解釋了中國的傳統色彩體系。文化的發展,物質的文明豐富了顏色詞命名,例如中國繪畫藝術對色彩命名體系命名的擴充和發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而有些學者如聶倩(2014)則從構詞的角度對中英文中顏色詞的命名進行了研究。
國外學者多是從兩個維度探究顏色詞的命名:一種是文化相對觀,不同的文化體系影響人們對基本顏色詞的認知,Gleason和Conklin根據Sapir-Wolf Hypothesis提出顏色詞的語言相對論:基本顏色詞所包括的色譜由自身的語言系統決定,與系統之外的因素無關。這種觀點強調對顏色詞的認知是具有個性的,顏色詞的數量和意義受文化制約和影響。另一種觀點是文化普遍觀,即基本顏色詞的范疇和認知具有共性特征。Berlin和Kay(1991)在Color Terms:Their Universality and Evolution中提出:人類語言的11種基本顏色范疇詞是按照嚴格的發生順序存在于不同的語言系統的。由于差異的存在,基本顏色詞在各個歷史時期發展變化,因此數量、地位都有不同,焦點色(focal color)也不同。語言對顏色感知受到視野的影響,而跨文化顏色詞的命名由語言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同影響。這很好地解釋了不同語言中的顏色詞有很多相同的特征但又存在差異的現象。顏色詞屬于語言的一部分,語言和文化也有著緊密的聯系。本文從命名體系、語言學特征、文化內涵等不同維度,分析了中英文顏色詞命名的共通之處以及中文顏色詞命名的特別之處,并解釋了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
在中國文化中有一套獨特的顏色命名體系,即把中國傳統色彩命名的色區按照陰陽五行說劃分,陰陽五行說將五行與五色相配。孔穎達疏解《禮記· 玉藻》說:“皇氏云:正謂青、赤、黃、白、黑,五方之色;不正謂五方間色也,綠、紅、碧、紫、騮黃是也”。孔穎達引用皇侃《論語集解義疏》的說法,認為正色包括青、赤、黃、白、黑五種顏色,是純正的顏色,與五方相對應,五方對應著五行,是一切色彩的基本元素。因此五行說認為白、青、黑、赤、黃這五種基本色的結合賦予了世間萬物色彩。古代軍事家孫子說過:“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從這句話也可以看出五色的顏色是約定俗成的,不必指出具體的顏色。
中國自古代至今一直認為顏色是由青、白、黃、赤、黑五種正色結合而形成的,但是歐洲對于顏色是由幾種基色混合而成的問題爭論了幾個世紀。1666年牛頓發現,太陽光經過三棱鏡折射,會顯出一條像彩虹一樣美麗的光譜,依次是紅、橙、黃、綠、青、藍、紫七色。牛頓色環為以后科學系統化的命名提供了理論依據。Thomas Young在1802年提出了RGB三基色概念,后經德國學者Helmholtz定為三色理論基礎并沿用至今。隨著染色、印刷等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也發明出更加科學精準的顏色命名體系,孟塞爾體系(Munsell)以顏色的視覺特性來分類和標定,目前在國際上被廣泛使用。
基本顏色詞是指自然界中的基本色彩,具有一定的概括性,使用頻率較高。但是基本顏色詞并不足以描述現實世界中的萬物。因此除了基本的顏色詞外,人們用實物顏色詞和復合顏色詞對身邊的顏色進行描述。
人們對于客觀世界的認識采取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方法,因此對于基本顏色詞難以直接描繪的色調,采用實物作為參照進行描繪。例如血紅就是依據人類血液的顏色進行命名的,而像草綠、天藍、golden yellow等顏色則是以身邊的植物、礦物、景物等作為參照物進行命名的。
隨著人文歷史、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漢語中的顏色詞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早期的顏色詞以單純詞為主,例如朱、玄、青等,而現代的顏色詞則以復合詞為主,如藍綠色、橙紅色等,英文中也有與之對應的顏色詞,一般用“基本顏色詞+基本顏色詞”或“基本顏色詞+and+基本顏色詞”的模式。如:yellow and green,gray and black等。除了色彩組合之外,在表示色彩意義的構詞詞素前添加表示顏色深淺、濃淡、明暗變化的詞,如暗紅、蒼藍,英文中也有類似的用法,如dark blue,light green等。
漢語中可以通過增加不能獨立存在、沒有實際意義的后綴語氣詞如“不拉幾、不溜丟”等來表示顏色詞。這些后綴可以表達反感或厭惡的情感,形成貶義詞。例如:灰不拉幾、黑咕隆咚等。英語中沒有對等詞,但可以根據具體語境和所修飾詞的詞義,采用移就修辭格(Transferred Epithet or Hypallage)修飾顏色詞以表達出不同的情感色彩。His ill-cut clothes are in dull blue.在上述例句中,作者為了突出人物悲慘窘困的境遇以及失望的心情,用dull來形容衣服的顏色。漢語中也可用疊詞的形式命名顏色,例如綠油油、金燦燦等。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拋開字面意思,許多詞匯在長期使用中逐漸產生了引申意義,也可以稱為文化內涵。因此,透過顏色詞探尋詞匯文化背后的意義也是很有必要的。以紫色為例,紫色由紅色和藍色混合而成,在傳統儒家文化中,紫色一開始并未被文人推崇,《論語· 陽貨》記載: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其含義為紫色奪去了朱色的地位,實在可恨。朱是正色,紫色只能作為陪襯,因此紫色喧賓奪主實在是可惡。這種對紫色的貶低實際上是封建社會對上下尊卑關系道德規范的一種評審,意在維護統治階級。古代星象系統中,紫微星位于中央,所以稱為紫微宮或中宮。古時人們認為神仙居住在天宮中,因此紫微星成了人們心中天宮的位置。古人受星象影響,稱帝王家的宮闕為“ 紫宮”“紫禁城”等。
在西方文化中,紫色也象征著皇家貴族,紫色是君主和貴族們喜歡穿的服色。例如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和維吉爾的《埃涅伊德》中都提到了用泰爾紫染色的服裝,英文中的the purple就有帝位、王權之意;be born in the purple指出生于權貴之家。由此可見,顏色詞在不同國家地區甚至同一地區的不同文化中都有著特殊的含義,顏色詞與文化是息息相關的。
除了常見的按照實物作為參照進行命名外,中文中有一類按照地域或方位詞進行命名的顏色,例如北紫,出自宋代趙彥衛《云麓漫鈔》卷十:淳熙中,北方染紫極鮮明,中國亦效之,目為北紫。蓋不先染青,而以緋為腳,用紫草極少,其寔復古之紫色,而誠可奪朱。這種顏色是北方地區特有的染色技術染出的紫色,以緋色作為顏料的底色,加入用稀有的紫草研制的染料,雖為紫色,但顏色鮮亮可媲美朱紅,極具地方特色。
在漢語或英語中通常會有一類具有本國特色文化顏色詞,這類詞的命名可能涉及本國所特有的某些實物或是頭銜等。例如芙蓉紅中的芙蓉原產于湖南,如果以芙蓉作為參照對紅色進行命名的話,不了解中國文化的人很難去界定這種紅色的特征,此時選擇一種與芙蓉近似并為外國人所知的草本植物便可以產生等同的效果,例如罌粟花,因為兩者形態顏色近似,可以讓人產生同樣的視覺效果,因此芙蓉紅可以等效為poppy red。除了可以等效轉換的顏色詞外,還有一類詞是具有國家文化或民族文化的專有顏色詞,例如妃色、海軍藍,這些承載著特殊文化內涵的顏色詞很難等效轉換成其他的語言,在翻譯時應加以注意。
本文探討了中英顏色詞命名的分類依據,除了按照基本色分類之外,顏色詞也可以按照不同的顏色體系進行劃分。隨著歷史文化和工業生產的進步,顏色詞的命名和分類更加完整豐富。雖然傳統色彩的命名沒有現代色彩體系精準,但“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所展現的詩情畫意和傳達的意向是現代色彩體系無法描繪的。傳統顏色詞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因此千百年來一直被后人傳承、豐富和發展。
除了色彩體系之外,本文也從語言學特征、文化層面、翻譯層面的差異解釋了中英文顏色詞命名的區別。中英顏色詞命名的分類及編碼方式在許多方面存在共通之處。通過對比研究,透過顏色詞的表面深層次挖掘不同顏色所承載的文化內涵認識,透過文化內涵發掘各種人文歷史思想,繼承發揚文化中的精髓,在跨文化交際中更好地傳播中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