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燕 謝 楊
(1.畢節職業技術學院,貴州 畢節 551700;2.畢節市民族中學,貴州 畢節 551700)
近年來,隨著思想政治理論課(下稱“思政課”)育人效果的日益顯著和教學改革創新的不斷推進,很多學者從不同視角對思政課教學話語體系的建構進行研究。有對思政課教學話語的內涵界定、結構分析等進行探究,有人認為思想政治教學話語是受到社會主流意識形態支配的語言符號系統,認為教學話語是在思想政治活動中體現出來的實踐性特征,更多地傾向于認為教學話語是將來自另一語境下專業領域的知識進行復雜的再編碼后,使知識適合課堂傳遞而進行的言語活動,并對教學話語的形成機制和過程進行分析,從構建原則、內容機制、方法路徑等方面提出建構具有親和力、感染力的教學話語體系[1]。
整體而言,學界對思政課教學話語體系建構的策略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薄弱環節,一些側重于問題闡述,對解決問題的途徑論述不夠深入,且研究碎片化、分散化,一些側重于從語言學的角度界定思政課教學話語的內涵,未結合思政學科本身的專業特性進行深入剖析。筆者認為思政課教學話語是在思政教育場域中,教師根據特定的話語方式傳達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以期達到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話語。如何在馬克思主義視域下深入挖掘思政課教學話語的資源以期有效建構思政課教學話語體系,還有待在理論與實踐中的進一步努力[2]。
我們正處于一個全新的交流時代,新媒體發展視域下,大學生日益多元的精神文化需求與思政課教學話語枯燥無味之間產生矛盾,給如何建構新時代高職思政課的話語體系帶來全新的挑戰。筆者通過對畢節職院和貴州省內一些高職院校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對新時代高職思政課教學話語體系的建構的困境進行分析[3]。
一是信息化手段成為高職學生獲取時政信息主要途徑。二是高職學生對時政信息思考度不強、主動性不高。學生平時對時政信息關注度不高,關注時事存在附和性,當重大政策出臺時媒體會大幅度報道,“趁網絡熱度”進行關注,當事件趨于平息學生就會淡忘,缺乏對事件的深入思考[4]。三是教材學術體系向教學話語體系轉化度不強。教材中普遍存在本質、核心、靈魂、精髓、關鍵等學術用語,學生對于這些學術用語存在一定的理解障礙,認為“聽老師課上講授更容易接受”,表明教師須對教材的邏輯結構和價值主線有明確的認識與理解,并靈活地將教材內容向教學話語體系轉化。
2.1 話語內容缺少必要轉換
思政課教學過程中常常使用政治性、宣傳性的話語,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看似密切關聯,實則相隔甚遠。教師將教材話語轉化為教學話語時不能實現理論話語向生活話語轉化,灌輸話語向情感話語轉化,學生陷入不想聽、聽不懂、聽不入耳的困境,教學話語缺乏親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5]。
2.2 網絡信息化造成的話語沖擊
高職院校的生源類型多元化,普遍存在學習理論基礎較差、學習目標不明確、心理落差大等問題。隨著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體平臺的興起,學生將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在網絡中尋求答案或者將網絡作為宣泄情緒的窗口,通過在網絡中平等、自由地發表觀點所培養的主體意識和責任意識在現實生活中的反映是更加渴望自由地表達。而傳統相對死板的教學話語體系具體到學校這一現實場域,忽略學生主體性也成為高職思政課話語建構陷入困境的主要因素[6]。
2.3 思政課“育人”的功能被弱化
思政課作為公共基礎課,學生秉承“及格萬歲”的僥幸心理,有的學生認為思政課不過是意識形態的枯燥灌輸,于是投入到“低頭族”的大軍中,從而弱化師生之間的溝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重視知識傳授,忽視對育人資源的挖掘;加之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價值觀容易出現偏差,思政學科本身的政治性、宣傳性等專業特性使課堂枯燥單一,更是弱化思政課“育人”的根本功能[7]。
新時代高職思政課教學話語體系創新的策略研究,應密切結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下的高職院校的實際情況,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與方法為指引,從堅持政治性與學理性相統一、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以日常生活創設思政課教學話語的語境及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教學理念等多維度進行科學建構。
新時代高職思政課教學話語體系創新的首要條件是始終堅守正確的政治立場、政治方向與政治原則。福柯認為,話語是一系列事件和實踐活動,話語可以看作是一種政治事件,政權的運載需要通過這些政治事件,同時政權也會對話語本身進行控制。教師要以豐富的學理和清晰的邏輯講政治。面對新時代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對培育高職學生的政治信仰十分重要,這就要求新時代高職思政課教學話語體系的建構要堅守住正確的政治立場、政治方向與政治原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感,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政治立場,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引導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保持堅定的自信心,幫助學生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8]。
經過長期的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映射到教育領域為高校思政課話語建構的目標是滿足教育主體日益增長的對于美好生活的需要,教師要滿足學生多層次、多樣化的文化與價值需求。思政課是對學生進行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主陣地,話語表達是影響思政課課堂效果的關鍵一環。隨著大學生的生活范圍從現實世界延展到虛擬世界,在新媒體“多元、開放、共享”的環境中構建出一套網絡話語體系,給高職思政課教學帶來了嚴峻挑戰,倒逼著教學話語體系的革新。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更多是進行知識單向灌輸,教師被賦予天然的話語權力,控制式、勸導式的話語溝通方式阻斷話語間的情感交流。新時代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大學生,在網絡空間中的平等對話增強了在現實生活中對主體地位的渴望,這些都促使他們的獨立意識與責任意識的覺醒。面對社會的復雜多變性,大學生難免會陷入“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喪文化”的消極話語的泥淖,大學生難以甄別冗雜信息中的正確信息,極可能受到不正確思潮的侵蝕,因此,教師必須加以正確、有效地引導。
新時代高職思政課教學話語體系的建構必須堅持教師主導性與學生主體性相統一,營造好師生之間平等對話的良好溝通氛圍,讓學生積極踴躍地參與課堂,并通過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深層精神對話,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價值觀。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話語表達塑造可親可信的形象,拉近與學生之間的情感距離,提高學生表達與溝通的熱情。貴州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高原山地地區,歷史上由于地理條件的制約和民族語言交流的限制,使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文化水平存在一定的差異。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要做到因材施教、因需施教,如教師可在思政課中引入“奢香夫人”等著名少數民族人物,講解奢香夫人維護明王朝對西南邊陲的統治,講民族團結,提升少數民族大學生的主體意識、主體精神、主體能力和主體人格,促進他們認同思政課教育的目標和要求,并在實踐中提升自身品德素質。課堂對話中,堅持教師主導地位的目的是為了服務于學生這個主體,教師應理解并包容學生在其年齡階段的人生感悟,學生價值觀出現偏差時,教師應通過與學生的話語溝通及時、有效地糾偏,達到提升思政課的教學實效性的目的。
思政課教學中的政治話語帶有的政策性、宣傳性、敘事宏大性等特點脫離學生的實際生活,教育的實效性難以得到保障。新時代思政課話語體系建構中應關注生活話語內容的創新與轉化,重視正處于成長成才重要時期的大學生的意識形態教育。在運用生活話語時,一是不要過度夸大學生日常生活中的政治化意義,限制學生的自由發展。二是不要對生活話語做庸俗化的理解,消解思政課話語的控制力。教師應將思政課內容的規范性與嚴肅性糅合進富有生活氣息的話語中,將空洞的話語轉化為大學生熟悉的日常實例,提高學生“抬頭率”,如將“燃文化”“馬系青年”等在青年群體中熱門詞匯表達吸收進思政課教學話語體系中,創設師生共享語境[9]。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思政課教學話語也應彰顯出新時代的特色,思政課教學話語建構應著眼于學生的日常生活世界,要讓學生聽得懂、喜歡聽、愿意聽。教師要關注學生視界范圍的時事新聞并引導學生主動了解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社會熱點,通過共享語境實現知識的有效傳達。習近平總書記曾就有關話語體系建設問題做出重要論述,他指出要打造出能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范疇及表述,從而促進我國傳播能力的提升。如習近平總書記用“擼起袖子加油干”“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我們的各級干部也是蠻拼的”“我要為我們偉大的人民點贊”等高度凝練又接地氣的話語拉近與人民群眾和時代的距離,這給思政教師帶來很大的啟發,教師要善于發現生活中的話語資源以創設師生共享語境,如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時代背景時,以電影《流浪地球》作為共享語境的話語資源,有利于學生在具體的語境中學習知識。基于學生的日常生活創設教學話語,能激發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有利于學生理解并感知知識。如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知識時可引入“廁所革命”的案例。著眼于生活語境進行教學話語建構,有利于提高思政課的親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是高校思政課改革發展的根本方向。高校思政課教材內容通常以生效的文件為根據,具有規范性、系統性、相對穩定性,有效建構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話語體系,需增強教師將教材內容和自身專業知識的儲備轉化為課堂話語的能力。在教學話語體系建構中要契合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話語要靈活多變以適應學生接受知識的程度。教師要用學生喜聞樂見的現實案例剖析抽象的教材內容,在轉化過程中尤其注重情感溝通,通過專題化教學改革,解決在專題化教學中存在的專題不專、專題跑偏等問題,實現教學體系轉換,進而推動教學話語體系的建構。
實現話語表達方式從說教式向情感式的有效轉化,需要教師將情感元素融入課堂。如在講以榜樣人物案例彰顯中國精神時,不能抽象地敘述榜樣人物的功績,可從生活細微之處彰顯榜樣的力量。例如,講前線的醫護人員,講述他們的家國情懷,引入醫護人員寫的請愿書、醫護人員與久別重逢的孩子隔空擁抱、醫護人員在防護服上寫上樸實的愿望等真實案例,以具有感染力的話語表達出來才能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同時消解了教材內容的機械、刻板的話語闡述。思政課教學話語體系建構過程中要通過生動的歷史與現實的案例教導學生,如北京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借助 VR 技術軟件展現中國“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歷史征程。將教材內容向教學內容轉化,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情感因素,使學生將外在的規范內容內化為自身的價值觀念。教師應精心設計教案和課件,并通過集體備課的方式達到對教材整體把握的目的,及時回應學生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實現教學話語的“再編碼”,堅定學生的政治信仰。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課教師隊伍責任重大。為發展好思政課指明了前進方向,指出了思政教師隊伍的關鍵作用,明確提出了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的重要任務。思政課要以價值為先,牢牢把握“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命題,牢記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將立德樹人重要論述落實到思政課教學之中,才能培養好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高職院校的最重要的任務是對正處于成長成才關鍵時期的大學生進行正確的價值引導并灌輸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引導大學生將自身的發展融入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中。
教學話語體系的建構必須扎實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貫徹德育為先的教學理念,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教學理念,實現思政課價值最大化。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立德樹人強調立德為先,樹人為重。《論語》中記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主張“性善論”,可見傳統文化中德育思想也為習近平立德樹人重要論述提供了深厚根基。思政課教學過程中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發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新時代的大學生應具有以天下為己任、與家國共存亡的家國情懷,以馬克思主義價值觀作為人生的燈塔,扣好人生的扣子。學校可進行各門課程的整合,創新通識課和專業課,將思政教學話語循序漸進地滲透到各學科中,構建全課程合力育人的效果,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完成好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