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華師范大學 教育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0)
2020年1月1日民政部等12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事實無人撫養兒童保障工作的意見》中指出事實孤兒即事實無人撫養兒童,是指父母雙方均符合重殘、重病、服刑在押、強制隔離戒毒、被執行其他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失聯情形之一的兒童;或者父母一方死亡或失蹤,另一方符合重殘、重病、服刑在押、強制隔離戒毒、被執行其他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失聯情形之一的兒童。以上重殘是指一級二級殘疾或三級四級精神、智力殘疾;重病由各地根據當地大病、地方病等實際情況確定;失聯是指失去聯系且未履行監護撫養責任6個月以上;服刑在押、強制隔離戒毒或被執行其他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是指期限在6個月以上;死亡是指自然死亡或人民法院宣告死亡,失蹤是指人民法院宣告失蹤。
困境兒童的含義在《民政部關于開展適度普惠型兒童福利制度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困境兒童是指自身狀況存在困境的兒童,分為殘疾兒童、重病兒童和流浪兒童三類”,“困境家庭兒童分父母重度殘疾或重病的兒童、父母長期服刑在押或強制戒毒的兒童、父母一方死亡另一方因其他情況無法履行撫養義務和監護職責的兒童、貧困家庭的兒童四類”;《在國務院關于加強困境保障工作的意見》中指出困境兒童包括因家庭貧困導致生活、就醫、就學等困難的兒童,因自身殘疾導致康復、照料、護理和社會融入等困難的兒童,以及因家庭監護缺失或監護不當遭受虐待、遺棄、意外傷害、不法侵害等導致人身安全受到威脅或侵害的兒童。
2016年,國務院發布了《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其中指出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外出務工或一方外出務工另一方無監護能力、不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階段性問題,是我國城鄉發展不均衡、公共服務不均等、社會保障不完善等問題的深刻反映。
以上可以看出,困境兒童包含了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和留守兒童,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和留守兒童是一個平行的概念,他們既相區別又相聯系。其相同之處在于這些兒童長期缺乏父母的關愛和陪伴,其區別之處在于,相比農村留守兒童,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生活條件更為窘迫,親情缺失更為匱乏。
《四川省民政廳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事實無人撫養兒童保障工作的實施意見》中指出,對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的保障措施主要是從物質需求上落實基本生活保障、加強醫療康復保障、落實教育資助政策。從心理需要上督促落實監護責任、優化關愛服務機制。
對于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的保障工作流程,首先,是由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監護人或受監護人委托的近親屬可向兒童戶籍所在地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提出救助申請。情況特殊的,可由兒童所在村(居)民委員會提出申請。其次,由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受理申請后,應當對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的保障情形進行查驗。查驗一般采取部門信息比對的方式進行。因檔案管理、數據缺失等原因不能通過部門信息比對核實的,可請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申請人協助提供必要補充材料。最后,縣級民政部門應當在自收到申報材料及查驗結論之日起15個工作日內作出確認。符合保障條件的,從確認的次月起納入保障范圍,同時,將有關信息錄入“全國兒童福利信息管理系統”。如事實孤兒死亡、父母刑滿釋放、出現、年滿18周歲、事實孤兒遷出本地區等情況則終止補助發放。
根據南充市卓錦社會工作服務中心提供的資料,南充市卓錦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在海南成美慈善基金及成都吾樂公益服務的支持下,2018年11月“愛助事實孤兒項目”正式落實南充,該項目在2020進行項目轉型升級,共分為愛助成長、陽關親人、愛助夢想三個板塊,為事實無人撫養兒童構建動態數據庫,并提供資金支持和情感關懷。
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對社會發展的認知。大多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由(外)祖父母和親近的親戚撫養,個別實在找不到撫養的由村委代為撫養,由于長期生活在農村,加之經濟條件十分有限,他們對許多事物的認知及其匱乏,以嘉陵區某鄉鎮的十多名留守兒童為例,他們已經到初中階段,從沒離開過農村、沒見過公共汽車,更別說其他城里孩子參加的各種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大城市的高樓林立以及豐富的夏令營活動。二是學習上的認知,多數事實無人撫養兒童都是后進生,他們大多對學習的目的不明確,內在動機不足,自我管理能力不足,家庭支持缺乏,雖然許多地區會開展寒暑假志愿者支教服務,但是時間較短,難以對他們產生長期的影響。因此,在學業水平上他們大多處于中等及其偏下水平。三是對自我認識不足,通過與部分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的溝通,對于自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這樣的問題,他們不能回答或多是負向評價,自我效能感低不能對自己有正確的自我評價,對未來的自己缺乏憧憬和規劃。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將人類需求分為五類,最低層次是生理需求,第二層次是安全的需求,第三層次是歸屬與愛的需求,第四層次是尊重的需要,最高級別的第五層次是自我實現的需求。事實無人撫養兒童情感需要難以得到滿足,在家庭中,監護人在照料他們的同時還要盡能力維持生計,除了基本生存需要外無法給到他們積極的關愛;在學校中,大部分老師表示對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的管理有一定難度。由于缺乏正確的引導,他們多數處于“難以管教”的狀態,一般學生犯錯,學校以批評教育、要求見家長、勒令退學等常規手段,而在要求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監護人到校配合教育時,監護人常不能到校甚至聯系不上。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的家長或監護人由于自身條件限制、文化水平等因素也難以配合學校對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形成良好的教育。而教師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心理學的理論素養加之對學生的管理范圍有限,在校時還能有所約束,但也不便在校外給到過多的干涉;在同伴交往的過程中,他們往往顯示出退縮,自卑,由于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家庭的特殊性,難免有學生因此去抨擊他們,以至于他們不喜歡群體活動,同伴關系較差;在社會的關懷上,多是婦聯或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組織的志愿及相關關愛活動。在參加相關活動時觀察發現,與他們的交流過程中大多低著頭或沉默不語,既渴望建立親密關系又表現出回避和抗拒,由于這些活動的時間較短,難以對這些兒童產生長久的持續性的影響,而且還有可能讓他們產生剛剛建立起信任又面臨被“遺棄”的感覺。
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在意志品質上較為薄弱,主要表現為自制力缺乏。教師反映,他們在課堂上專注力較差,小動作多,作業完成時自制力不足或不能按時完成。從知情意行四者的關系來看,正是由于他們缺乏對社會、對學習、對自身的認知不足,情感的缺失,而導致自制力相對薄弱的問題。
主要是表現在衛生習慣、交往習慣上。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個人衛生情況較其他學生更差,在與他們的接觸中,不論是小學階段還是初中階段的事實無人撫養兒童,這些孩子衣服較臟,身上都有濃濃的異味。對刷牙、洗臉、洗澡這些基本生活習慣都沒有掌握,這與他們生活在偏遠農村,照料者自身認知和生活習慣對他們的教育引導有著密切的關系。而在與人交往時,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的禮儀禮貌問題也較突出。不會主動問好,使用文明用語。通過觀察,這些兒童在10-13左右年齡段經常與同伴玩一些低級趣味的肢體接觸類的游戲。通過與教師和村委人員的交流,事實無人撫養兒童還存在打架、上課“搗亂”等其他學生存在的一般性問題。
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的生存條件、心理問題和行為問題的諸多情況都十分令人揪心,與城市里家庭結構健全,家庭幸福的學生形成的巨大的對比和差異。社會的公平和教育的公平問題在這些孩子的身上表現的更加突出。
要從上至下建立政策保障、資金支持、場地提供、心理熱線多維支持體系。目前的事實無人撫養兒童保障工作,國家及地方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和資金支持,在地方民政和機構對政策的落實上要更加符合地方實際。從國家層面,要進一步明確事實無人撫養的內涵和外延,簡化認定程序,提供專項資金保障和支持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的生存、教育和醫療。在地方政府層面,要結合當地實際情況,落實中央對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的保障措施。如江蘇省在2018年7月,將“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納入救助范圍,在今年1月26日,在江蘇省十三屆人大四次會議上發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單列出15類52件民生實事,其中包括“建設5000個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夢想小屋’”,該計劃為事實無人撫養兒童按照自己的愿望改造自己的房間,如為他們添置一些書桌、家具、燈飾等,為他們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和居住環境。另一方面,當前各社區、村均建立了兒童之家,可以兒童之家為依托,進一步加大對兒童之家的宣傳、推廣和利用,充分發揮地區兒童之家的整合功能,配備專業的社會工作者或志愿者值班,為兒童提供圖書借閱、課業輔助、心理咨詢、休閑娛樂等多樣化功能,讓其成為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心靈的寄托。
2.1 完善學校對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的保障制度。當下,沒有相關文件要求學校在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的照料中應該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學校只在乎教學,對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在面臨歧視、生活困境、學業困難上的問題沒有全面的關注。教育主管部門可以寄宿制鼓勵學校作為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照料的主力軍,給到事實無人撫養兒童更加全面的關心和照料。
2.2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鄉村教師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先進教學理念、科學的管理方法和教育心理學相關知識及流動性大,對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的身心發展造成了不利影響。應進一步加強對教師的專業水平的培養,在鄉鎮學校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配備心理老師,對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的心理訴求給予更專業的回應。
2.3 建立事實無人撫養兒童檔案。教師可單獨對他們進行一些家庭教育范疇內的基本的生活常識的普及,給予他們在生活上的關懷和學習上有的幫扶。
建立同伴支持體系是可以采取同伴關懷的策略。一是可以按照志愿者和社工的模式招募小志愿者,通過對小志愿者們的培訓,使他們與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共情,從而對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多方位的關懷。二是在班集體的建設中,班主任要充分激發班集體的力量,培養學生集體榮譽感,團隊意識以及集體責任感,避免同伴群體以家庭背景、家庭結構等事實以玩笑形式惡意中傷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群體,讓他們在集體中獲得歸屬感和愛。
4.1 完善社工服務。目前對事實兒童的關愛普遍都有社會工作者和志愿者參與其中,但是都是以一些主題活動開展,持續時間較短,難以對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心理起到長期的關懷。應進一步完善社工服務機制,參照扶貧建檔的模式,對建檔的事實孤兒安排社工一對一長期跟蹤和回訪,及時解決他們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建立長期的聯系。
4.2 建立關愛家庭互助。在事實無人撫養兒童中,有部分由于沒有監護人照料而寄養在村委家中,通過與村委的相關人員溝通,他們表示照料多個孩子有一定的壓力。一是可以與事實孤兒溝通,尊重他們的意愿與孤兒一樣接受領養。二是通過招募愛心家庭利用寒暑假邀請事實孤兒到家庭中,感受家的溫暖,在平日開展定期走訪關懷。
外界的關愛和支持都是外部動因,無法對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產生持續性的影響,而更重要的是要提升他們的內部動因,應通過社會力量提升他們對社會的認識,培養他們的社會中責任感,從而提升對自身價值的認識,形成堅強的意志品質,學會自助、自立自強,對自我不斷的提高認識,建立自我同一性,對有自己的人生有規劃,才能讓他們能夠走出一片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