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廣廈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7)
在1998年,Heran&Scott 首次提出“知識超網絡”概念,有的研究者認為可以用超網絡的角度探索高校創新人才培養,將人才培養過程包含的各個主體和相關因素集成到一個整體的系統之中。(徐賜軍,2010)提出在對組織知識系統進行研究時,提出采用超網絡的思想和方法建立多層網絡模型,具體模型分別是知識元、主體和知識媒介,詳細地構建了組織知識系統的超網絡結構模型[1]。為組織知識管理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與方法。知識體系本質上是一個系統,這個系統中包含幾種不同類型的要素,這些要素之間存在著復雜鏈接,因此,可以用網絡模型來描述。能夠合適地描述新興專業知識體系的網絡,應該是有多個包含不同屬性結點的復雜網絡相互融合而形成的整體一致的網絡,這種網絡即是超網絡。用來描述知識體系的網絡則可以稱為知識超網絡。
知識元網絡是知識超網絡的核心。知識元是知識組成的最基本元素。因為知識的特性,顯性知識可以用知識元來表示,隱性知識則可以通過顯性方法才能被表示[2]。
1.融合性。知識超網絡是由三種不同類型的網絡關系融合而成的。由此可知,融合性是知識超網絡的特點之一。
2.復雜性。知識超網絡是具有不同層次,同時,不同層次之間有不同的聯系。節點錯綜復雜,數量巨大。由此可知,復雜性是知識超網絡的特點之一。
3.靈活性。雖然整個超網絡的環境是復雜的,但是每一個數據節點是具有靈活性的,可以自由地獲取。由此可知,靈活性是知識超網絡的特點之一。
1.旅游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 課程缺乏合理安排
通常在旅游英語這門課中,主要是設置專業課、公共課和選修課。相對來說,旅游英語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學生不僅要學習旅游相關知識,還應學好英語這門語言,這就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多實踐。在有些學校的課程設置中,只重“旅游”,而沒有把“旅游”和“英語”結合起來,把旅游基礎理論知識設置為教學的重點,忽視“英語”教學。在這樣的教學下,即使有些學生旅游知識學習得很好,很牢固,但要用英語進行交流卻寸步難行。尤其是在涉及有關旅游的專業表達時,學生對課程都不知所云[3]。
1.2 教學方法缺乏時代性
“填鴨式”教學是中國普遍的教學方式,這樣的教學方式下,最直觀的感受是,學生只是在拼命地“接受學習”,沒有思考,不能運用。而教師在拼命地教,沒有與學生相互溝通的過程。一堂課的時間足夠多的話,也就40多分鐘,教師會用90%的時間去教授理論知識,教師在課堂上占據著主體地位。教師在教學時也只是機械式地將書本中的內容傳遞給學生,并沒有與現代旅游業的發展狀況、未來的發展趨勢和需求結合起來,這就會導致教學內容與旅游業的實際發展情況脫節。還有的教師對旅游業的認知還停留在傳統旅游業上,對新興旅游業的了解不多,所以教學模式才會缺乏創新性,學生受其影響,往往習慣于被動地接受知識[4]。例如,教師在講解“中國旅游業”時,從中國古代旅游業講到改革開放后的旅游業。但由于教材編寫的時間已經比較久,里面的部分內容比較陳舊,所以照搬教材很難將教學內容與中國旅游業發展現狀聯系在一起。再結合百年不變的PPT背景圖片和文字,學生對這樣的教學方法會感覺無感,難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在板書的同時,學生忙于抄寫筆記,對知識的吸收也會不理想。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要取得比較好的教學質量就會十分困難。
2.知識超網絡下旅游英語的教學策略
2.1 對旅游專業進行市場定位
在超網絡的背景下,貼合當前的旅游時代背景,對旅游導游、外出攻略等進行有效的分析和考量,結合就業方向和實踐方向,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知識構建體系。實習,為學生提高貼合生活的實踐能力,貼合目標。教師有必要深度貼合大數據技術,對學生在各種課程中的出勤情況、平時的學習情況予以整合分析,以此來形成對學生群體的初步認識,在此基礎之上為學生提供更為行之有效的教學引導,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成長[5]。
2.2 結合知識超網絡設置合理情景
創設情境能活躍課堂氣氛,引起學生對旅游英語的學習興趣。同時,合理地創設情境還能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對于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旦學生對旅游知識和英語的領域都充滿欲望時,他們的學習主動性也會提高,有助于提高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