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城市文化館,山東 濰坊 262200)
古箏曲《茉莉芬芳》是作曲家何占豪老師根據廣為傳誦的江蘇民歌《茉莉花》為素材而創作的。古箏的現代創作手法是指古箏曲并沒有直接吸取傳統民間音調,而是采用現代時尚音樂語言及借鑒西方音樂表現手法來創作的[1]。古箏曲《茉莉芬芳》成型于1991年,其旋律感和傳統樂曲的旋律差異性較大,給聽眾的感覺非常美妙。其優美的旋律主要得益于何占豪大師借助了西方的創作手法和作曲技巧。《茉莉芬芳》的結構采用是和聲復調,在曲目創作中別出心裁。和聲復調的演奏手法帶來的音響效果是傳統曲目常規演奏手法無法匹及的。
古箏曲《茉莉芬芳》的作者是著名的作曲家何占豪老師,何占豪的早期經歷也比較坎坷,生于一個以唱紹興劇維生的普通農民家庭。父親希望兒子不要從事音樂行業,在他上初中時,就特地借錢讓他到杭州去念初中,希望對學業有所幫助,將來能夠成才。但事與愿違,他還是走上了樂曲行業。他在上海音樂學院學習期間,創作了中國第一部小提琴協奏曲《梁祝》。《茉莉芬芳》可以說是他音樂生涯中最好的作品了,將西方音樂融入了中方樂曲中。古箏曲《茉莉芬芳》源自江南民歌《茉莉花》,借助對茉莉花的贊美,來呈現男女間淳樸柔美的感情,意境深遠。
1.1 慢四點的運用
再好的音樂旋律都需要借助演奏者來體現。這些都得依靠演奏者的功底,在各方面的把握配合下,才能展現。音色對于一首樂曲來說非常重要,可以說是音樂獨一無二的象征。因樂曲不同而不同,因樂曲段落不同也不同。而音色的展現必須依靠演奏者來實現完成,這就說明了演奏者的能力有多重要了。如《茉莉芬芳》的慢板。
在慢板的演奏中,其實就是演奏者利用臂或腕拉動琴弦,這主要是為了控制節奏,這樣才能演奏出特有的音色。特有音色的呈現既依賴于臂和腕的帶動還依賴于手心的感覺。如何培養手心的樂感,需要長期訓練。
首先,只有手心的適度緊張感存在,才能彈出符合樂段的音色和整篇樂曲的音色。相反,如果手心樂感匱乏,既不能體現音色,還會讓人感覺到樂曲的旋律感缺失。
其次,我們也需利用指尖的控制力。在快板演奏中,非常依賴于音與音之間的顆粒感,觸弦要果斷麻利。所以在慢板中,我們需要借助慢觸弦來達到我們想要的音色。雖然是慢觸弦,但是手心的樂感還是要很快速變化,要確保演奏的旋律感強,就必須依靠適度的手心緊張感。
1.2 快速指序的運用
隨著古箏樂曲的創作技巧在不斷新穎化,古箏演奏技巧也在不斷變化,如何快速掌握快速指序的技巧,需要經過不斷的習練。在習練過程中要非常講究練習方式。在平時練習的時候,要把身體的肩、臂、肘、腕等充分調動起來,這樣在演奏的時候,就能把所有的力量全部放在指尖上,但是如果在練習或演奏的時候,身體的某一部位出現緊張的話,那么指尖的力度就會出現波動,彈奏的樂曲的聲音就會出現變化,樂曲也就不協調了,所以在平時的演奏當中,要充分地放平心態,力爭身體的各個部位達到最佳。
1.3 搖指的作用
由于古箏是彈撥樂器,不像拉弦樂器可以發出任意的長音。古箏在手指撥弦后,發出的音很難延長。而且,音發出后,樂音只能減弱,不能漸強。搖指使古箏發出的一個個斷音,變成連音,充分彌補了彈撥樂器的不足。不僅使樂音延長,還可以使樂音漸強、漸弱,靈活自如。搖指還使古箏奏出的旋律更加鮮明,曲調更加流暢。
在音色要求明亮時,手指在彈弦時不需有預備的過程,直接發力的動作帶動發音。搖指演奏激揚的旋律時多用此種觸弦方法。
1.4 顫音的效果
古箏有一個重要的傳統那就是“以韻補聲”,由此我們可以明顯看到顫音實際是古箏所具有的一個獨特風格,但是現在我們有些古箏演奏者往往追求的是彈奏古箏的速度,但是忽視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點,顫音的把握與運用,雖然快速指尖彈奏能夠讓現代飛速運轉的社會人士喜歡上古箏,但是卻忽視了古箏的獨特魅力,在慢板中,如果僅僅用右手彈奏便失去了古箏本來的韻味,由此可以看出顫音的重要作用。顫音,簡單地講,可分為大顫音和小顫音,小顫音仿佛蜻蜓點水。長顫音,猶如萬馬奔騰,長江流水奔流不息。大顫音通常表達飽滿些的情感,例如,悲怨、惆悵。在大顫音結束時,切不可習慣性壓弦,需要干凈利落的結束,不要拖泥帶水,以免畫蛇添足。搖指加上顫音,錦上添花。在激烈或明朗的樂曲中常用。
總之,正確的顫音運用,會讓樂曲的情感更加飽滿,反之,則顯得干扁無謂。箏樂飛速的“多元化”,加上顫音的補充,獨特韻味的箏樂相信會越走越好。
演奏中情緒的調動必不可少,只有投入情緒,才能奏出優美動聽的音樂。音樂指人的心靈,音樂是有情調的。以審美為目的,情感教育和情感體驗的培育,其實就是以情感體驗為目的的。演唱、演奏和觀賞都是為了將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時代的人類情感體驗用音樂來展示。音樂情感是抽象的,很多問題都無法直接回答,學生的回答只能代表個人意思,不表示該作品特定的情緒和情感。當然,一首作品也能夠讓大家有共同的偏向感,例如,歡愉的、悲哀的。
2.1 慢板中的演奏情感
慢板的速度較慢,演奏時應平心靜氣,穩穩地根據拍子有規律的前進,可以想象成在幽深寧靜的山谷,茉莉花一朵朵的開放,層層遞進地展現在人們的眼前。花并不是一時就開放的,需要一個過程,就如慢板的推進,不可急于求成,在悠揚的慢板中靜靜地體會茉莉花在微風中輕輕搖曳的千姿百態。
此段的演奏一定要沉住氣,每一個音符都不可一帶而過,要斟字酌句、精益求精的去演奏。
當樂曲漸弱時,節奏呈松弛感,演奏情緒應呼應樂曲情感做緩慢的回落,這種回落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否則會讓聽者有不連貫的感覺。演奏者必須調動自己的想象力,從內心深處去體會音樂的生動形象[2]。
到了快板的時候,應充分調動起情感,以飽滿激昂的情緒去演奏,要用心感悟曲子的內涵,調動心中真實情感,以情緒的流動帶動力度的強弱和速度的快慢,彈奏出優美動聽的音樂。
此段氣氛歡快、輕盈。大量的搖指給原本非常活潑的旋律增添了幾分優雅。濃濃的幸福感躍然琴上。只有當一個人用心去演奏[3],古箏才是有旺盛生命力的,只憑借變換彈奏手法而未傾注感情的演奏只會讓人覺得樂曲缺少靈魂,一首沒有靈魂的作品是無法打動聽眾的。
其一,詳細了解作者生平、樂曲創作的背景、揣摩其創作構思,進一步了解樂曲想要表達的主題和思想感情。
其二,熟練扎實的基本功使琴弦擁有盡可能豐富的音響效果,使演奏者更好地融入樂曲意境中。
其三,博覽群書,開卷有益。除了專業方面的書籍,其他諸如中外經典名著、心理學、哲學等方面的書,都能夠提高文學素養。腹有詩書,演奏時必然能夠提升對樂曲深度和廣度的理解和把握。
總之,真正的演奏要跟隨樂曲的跌宕起伏,隨樂曲的弱而弱,隨樂曲的強而強,動靜結合,剛柔并濟。演奏者在演出時從起音就要投入感情,融入音樂中,隨著音樂的起伏,帶著情緒的漲落,充分地抒發樂曲的內涵、意境,能夠深深吸引聽眾、打動聽眾,達到琴人合一的最高境界[4]。
“音樂所特有的因素是單純的內心方面的因素,即本身無形的情感。”這是德國著名哲學家黑格爾說的一句名言。情感被譽為是音樂的生命和靈魂,也是音樂藝術最重要的特征,他最能夠讓音樂產生情感交流。
“外來形式民族化,民族音樂現代化”這是著名音樂家何占豪先生的座右銘,運用現代創作技法來創作作品具有積極的意義,因為他可以使我國的音樂不僅僅局限在自己國內,還可以沖出國界的區別,將民族音樂引入全世界,這樣既有利于中西方音樂的交流,也促進了中國音樂的發展。而古箏曲《茉莉芬芳》可以說就是這一創作技巧的代表著作之一,他也是何老師自己奮發圖強創作音樂的典范之作,通過本文的分析,可以讓音樂學界更好地對這首音樂做出更深刻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