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遼寧 大連 116600)
中國著名十大悲劇之一——《竇娥冤》,其悲劇性意味主要體現在主人公竇娥的反叛精神與反抗行為身上,近代文學家王國維先生曾高度評價道:“劇中雖有惡人交構其間,而其赴湯蹈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劇中亦無愧色。[1]”因此,本篇文章將重點放到了竇娥的人物形象上,以更深層次地理解該戲劇所傳達出來的悲劇精神。
竇娥本質上仍然是按照封建文化的形象設計的,至少在其未曾蒙冤之前,她是完全按照封建禮教對于女性的要求而行事的,一方面表現在她對于“貞節”的重視,面對著張驢兒父子的無理要求與步步緊逼,竇娥嚴厲拒絕,除卻張驢兒父子本身行為的無理性之外,就是傳統女子對于貞節的重視,這種貞潔觀深深刻在竇娥的思想認知上,寧死不從。
另一方面,“孝”是作者著力刻畫且刻意突出的一點,這一點也是使其悲劇性進一步彰顯的重要因素。竇娥七歲時被迫被父親賣給蔡婆婆做了她家的童養媳,小時離父,正值青春又痛失其夫,面對這一系列的打擊,她沒有拋棄、惡待蔡婆婆,反而說“我將這婆伺候,我將這服孝守,我言辭需應口”,盡心盡力、毫無怨言地照顧婆婆。在被張驢兒告上衙門后,面對著酷刑逼問她不屈服、不認罪,但當聽到要打她婆婆的時候,她卻忙說不要打我的婆婆,我寧愿全部認罪了就是。及至臨到刑場要被砍頭,仍想著婆婆不能受驚,請求繞道后街不走前街,想讓婆婆避開行刑場面。以上這些無不體現著竇娥對蔡婆婆所具有的孝心,但與此同時,這種孝心并非完全出自竇娥真正的內心所向,它只是竇娥守傳統思想、孝道的一種恪守、順從與認同。
在這部作品中還顯示出竇娥一定的宗教觀念,她深切地相信著前世因果說,這種觀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竇娥的行事準則。竇娥重復地說著自己悲慘的命運,三歲喪母,七歲離父,青春失夫,最終將這悲慘的經歷身世歸結為前世的因,認為是八字改了自己的命運使自己的煩憂像是沒有盡頭一樣,說是因著前世燒香沒有燒夠,才導致今生處處招惹禍尤,緣著這種觀念,她決定今生修來生的果,本本分分、任勞任怨,將受苦受累受難當作是今生的修行,所以她選擇遵守這個世俗間的規矩禮教,逐漸讓人順時而出,隨遇而安。
與此同時,還有一種思想影響著竇娥,這種思想可以說是自古以來中國人民始終深信著的一種思想——天人感應觀。這種思想觀念不僅體現在帝王君主身上,它影響著每一個中國人。因此,竇娥在無處申冤、無處鳴苦之時,她向天哭訴、向地吶喊,并在生命的最后,憑著一腔憤懣怨怒向天起誓,連發三愿:血濺白練、六月飛雪和大旱三年。這些都反映出了竇娥對天地命運的依賴,“在這里,不管老天是糊涂得善惡顛倒、賢愚不分,還是清醒的天網恢恢、疏而不漏,都統一于竇娥主體意識喪失的精神狀態,既然一切皆有命定,皆天數,那么希求脫離人世苦海,只能借助于超現實力量的實現”[2]。同時,跳出這個故事本身的世界,從這部作品的創作來看,儒家的“天人感應”“知命畏命”的思想觀念仍影響著這部作品,因為最后竇娥的三樁誓愿應驗,仍舊說明著“天理昭昭,報應不爽”的天理存在。
作品中還展現了竇娥作為一名底層人民對于官員的一種信任與依賴,同時也是中國人尤其是身處底層的百姓所一貫擁有的一種清官情結,認為官老爺應該是為百姓做主,為百姓申冤的存在,是為百姓造福的。張驢兒問她想要“官休”還是“私休”,面對這種威脅與恐嚇,從未知曉真正官場腐敗與昏庸的竇娥自然而然地相信著官老爺的公平與正義,相信真相終能水落石出還與她一個清白,因此她毫不猶豫地選擇“私休”,說道“我又不曾藥死你老子,情緣和你見官去來”。然而,這也意味著竇娥的冤劇正式拉開的帷幕,當審判正義的地方為陰霾掩蓋,竇娥自然也等不來她所期盼的公正。
這一形象當屬竇娥最突出也是最打動人心的精神品質,甚至可以說是讓人們在這部悲劇作品中感受到悲劇帶給人們的力量的源泉所在。竇娥的身世凄慘,造成她悲劇結局的原因令人感到無奈和悲哀,但這些都不是這部作品的真正的魅力與精神所在,真正讓悲劇煥發光彩的恰恰是主人公對于命運的不屈服與最后的抗爭。這種反抗不僅表現在她在含冤而死之前對天地質問出的指責與詰問,“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堪賢愚妄做天”,同時還表現在生活中面對事情的方方面面,比如面對著張驢兒父子這種無恥威逼的流氓行徑,蔡婆婆不敢反抗,所以選擇屈服于順從,竇娥卻寧死不屈,堅決不從,沒有一絲一毫商量的余地;當張驢兒對自己毒死其父進行誣陷與要挾時,竇娥也沒有一絲猶豫,聲色俱厲地拒絕。“竇娥的每一次選擇都是其思想意識的體現,在內心與矛盾的糾結中最后向黑暗勢力妥協,但內心的反抗精神雖是以悲劇精神展現卻成功塑造了悲劇情節與受眾的共鳴。”
竇娥這個人身上既有著封建禮教對人的精神束縛的痕跡,同時也仿佛天生一副逆骨一般反抗著命運,竇娥身上具有十分深刻的悲劇性。而所有的悲劇作品之所以成為悲劇的根源其實就在于主人公的不認命,她們不甘心也不愿意順從地接受命運不公的安排,因此她們反抗、掙扎,呼號出質問天地蒼生的聲聲詰問。當人人都屈服于不公的安排與擺布,那么人們感受到的應該只剩下悲哀,這是主人公竇娥身上所迸發出的強烈的反叛意識與抗爭行為所帶給我們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