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市豫劇院,河南 商丘 476000)
傳統戲曲起源于民間的勞動人民,戲曲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不僅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還蘊含著中華民族多年來的藝術情懷和文化底蘊。將傳統戲曲與群眾文化活動結合,通過戲曲中具有家國情懷、人文情懷的故事演繹,有效地滿足了廣大人民在群眾的精神需求,進一步擴大了傳統戲曲的傳播范圍,是弘揚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環節。
傳統戲曲大多是以歷史人物傳記或民間傳說故事改編而成,是普通民眾了解中華歷史與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戲曲文化也在不同階層和群體被不同信仰、不同身份的人喜愛認可。傳統戲劇表演具有極其強大的感染力和氣氛的渲染力,民眾在欣賞戲曲的同時,也在不同的文化歷史浸潤,在潛移默化中認可正確的價值觀,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同時,傳統戲曲形式多樣,有京劇、黃梅戲、豫劇等形式,內容豐富多元,受到群眾的追捧喜愛。戲曲演員在舞臺上認真專業的表演,觀眾聚精會神地觀看,就是一種文化傳播與傳承的體現。將傳統戲曲與群眾文化活動相結合,可以在群眾中普及推廣傳統戲曲,讓傳統戲曲煥發新生機的同時,滿足人民群眾在物質水平提升的情況下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構建良好的群眾文化活動氛圍,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發展。同時,為傳統藝術的傳播提供平臺,傳承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強化基層群眾的文化素養,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的建立[1]。
傳統戲曲的起源正是民間的勞動人民,在其發展優化的過程中,群眾性的特征如影隨形。在新的文化發展環境下,人民對傳統戲曲有了新的認識。盡管還有部分人對戲曲文化抱有偏見,但戲曲文化的群眾基礎正不斷擴大,群眾性特征也被不斷強化,并且逐漸地凸顯出來。
不同地區的群眾文化活動大多會依據當地的地域特性設計開展,地方性特色強的文化活動通常廣受好評,群眾的參與度也更高,這一點與傳統戲曲十分契合。在我國的各省份地區,都擁有源自本地文化的特色戲曲形式,如豫劇、湘劇、越劇、黃梅戲等,都是極具地方特色的戲曲。這些戲曲在發展中充分地將當地文化融入其中,可以實現與群眾文化活動的有效融合,保障群眾文化活動的順利開展[2]。
戲曲文化作為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對其傳承和保護都是國家重點關注的內容。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的推動下,戲曲文化與群眾文化活動的結合具有實際的意義與價值,成為地方相關部門的重要工作。利用這一優勢,戲曲文化可以借助群眾文化活動的平臺進行推廣,達到弘揚傳統戲曲文化的作用。
傳統戲曲發展至今依舊在持續創新,不論是戲曲演唱還是劇目表演,都不斷地取得突破,形成派系,在舞臺藝術及戲曲導演方面也創造了輝煌的成就。但戲曲的創造和創新卻依舊停滯不前,無法與元清時期戲曲的發展相媲美。在全球化不斷推進的當代,傳統戲曲逐漸失去在世界戲曲舞臺的影響力。信息傳播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受眾接觸的文化內容逐漸多元化,國內的文化生態發生改變,新興文化不斷對傳統文化造成沖擊,復雜多樣的文化環境使得傳統戲曲的推廣與傳承舉步維艱。傳統戲曲在當代文化環境下傳播的弱勢有以下幾點:
觀察傳統戲曲的發展歷程不難看出,傳統戲曲在發源初期具有較強的趣味性特征,可以發揮極大的娛樂人民的作用,因此備受人民群眾的喜愛。但如今,傳統戲曲被“文以載道”的思想觀念限制,將教會內容和政治宣傳內容強硬地融入戲曲表演中,讓傳統戲曲失去了原本的味道,娛樂功能也不復存在。傳統戲曲的振興被社會各界愈發重視,但受社會歷史因素的影響,傳統戲曲的創作人員忽視了戲曲的趣味性,拋棄了傳統戲曲的娛樂功能,使得傳統戲曲的被接受程度不斷下降。
傳統戲曲大多起源于當地文化,戲曲內容也是以當地的人文故事和民間傳說為基礎改編,具有較強的人文特點,與群眾的生活緊密相連。方言戲曲就是最具代表性的特征,但隨著城鄉一體化的進程深入,方言的演唱方式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普通話成為戲曲演唱的主流。普通話的演唱方式,無法在第一時間與當地群眾拉近關系,更無法將地方戲曲中濃重的地域特色表現出來,沖淡了地方戲曲的韻味。盲目地以削減地方特色為代價迎合現代化受眾,只會降低群眾對傳統戲曲的接受程度,禁錮了傳統戲曲的推廣。
弱化了娛樂功能,削減了地域特色的傳統戲曲失去了其不可替代的特性,極易被其他娛樂形式的藝術取代,導致傳統戲曲的觀眾流失,最終面臨消亡。目前,傳統戲曲的受眾群體基本集中在中老年的年齡階層,大多數青少年會選擇節奏快、故事性強的網絡娛樂。而地域特色及娛樂功能的喪失會導致傳統戲曲失去可觀賞性,失去傳承弘揚傳統戲曲文化的中堅力量。
首先,要激發人民群眾參與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增強人民群眾對傳統戲曲的重視。相關文化部門要承擔起宣傳責任,加深群眾對傳統戲曲文化傳承的認知,讓群眾明確傳統戲曲與群眾文化活動結合的必要性,并拓展創新以傳統戲曲為主題的群眾文化活動,為人民群眾帶來優質的文化活動內容。同時,可以邀請傳統戲曲領域的權威人士,進行傳統戲曲文化的普及,并參與到群眾文化活動的表演中,吸引群眾的興趣。在傳統戲曲的內容及形式上,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弘揚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并堅持圍繞群眾生活進行創新,增強群眾的體驗感。其次,要加強文化活動的基礎設施建設,拓寬傳統戲曲的表演場地及活動范圍,關注貧困地區的文化活動開展,擴大推廣區域,并且組織豐富多元的文化活動,使群眾逐漸接受戲曲文化,并熱愛上戲曲文化。
傳統戲曲文化與群眾文化活動充分結合的關鍵就是群眾的參與度,只有提升了群眾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才能達到弘揚傳承傳統戲曲的目的。目前,群眾對于傳統戲曲相關的文化活動參與積極性并不高,主要原因是傳統戲曲的宣傳力度不夠,缺乏傳統戲曲的文化氛圍。相關部門可以通過打造戲曲文化主體的車廂,在電子屏上投放戲曲表演的片段,在公交地鐵的宣傳海報中展示傳統戲曲的相關信息,在社區發放相關的宣傳手冊等方式,營造傳統戲曲的文化氛圍。同時,在微博、抖音等平臺上傳傳統戲曲的相關視頻,設置相關話題吸引群眾參與,拓寬群眾了解傳統戲曲的渠道[3]。
群眾文化活動是具有全民性質的活動,任何年齡階層的群眾都要重視。傳統戲曲的文化活動,不僅要在社區等以中老年為主的群眾活動區域進行,也要在學校、企業等青少年及兒童為主的群眾活動區域進行。如開展傳統戲曲進校園的活動,以中小學為主體,在中小學生的實踐活動中加入觀看傳統戲曲的活動,從小培養群眾感受傳統戲曲的魅力,推動傳統戲曲文化的傳承。同時,要加強老師對傳統戲曲的了解,在教學中也融入傳統戲曲的欣賞教學,促進傳統戲曲文化活動的順利開展。
傳統戲曲的傳承需要推陳出新才能實現,年齡較大的群眾喜愛原汁原味的傳統戲曲,但這些卻并不適合較小的年齡階層的群眾。為了滿足群眾的需求,傳統戲曲必須加快創新的步伐,創作出全民喜愛的戲曲文化。同時,相關部門也要加強文化活動形式的創新,在保留傳統戲曲精髓的基礎上進行改革,充分發揮傳統戲曲的娛樂性和趣味性,通過舞臺、競賽等形式提升群眾的參與度,實現傳統戲曲與群眾文化活動的充分結合。
綜上所述,將傳統戲曲與群眾文化活動結合,可以有效地推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提升群眾的文化素養。基于傳統戲曲的群眾基礎、地域特性及非遺工作的推進,傳統戲曲與群眾文化活動結合具有較強的可行性,但同時也面臨著一些挑戰。這就需要相關的政府部門及傳統戲曲的創作者能夠推陳出新,尋找到傳統戲曲的精髓與大眾口味間的平衡點,以此推動傳統戲曲與群眾文化活動的充分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