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學,江蘇 常州 213000)
由于歷史原因以及國外文化的沖擊,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面臨重重危機。其中兒童玩具作為一種傳遞文化的載體在弘揚發展傳統文化中具有舉重若輕的位置。現在市面上銷售的兒童玩具或文化內涵不足,或傳遞的是國外文化,或品質偏高但品質不足;并沒有真正的借助設計手段將傳統文化完美地呈現并傳遞給兒童。因此如何將玩具的表現形式、玩樂方式和其內在的含義完美結合,更好地向當代兒童傳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喚醒人們對文化的記憶同時提高人們的文化認同感,使得人們發自內心地接受傳統文化背景下的兒童玩具并自覺地傳承弘揚傳統文化,是我們首要解決的問題。
中國的傳統文化反映了各民族地區的地域文明,風俗習慣,文化底蘊。中國傳統文化種類頗多,大體上有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建筑文化、中醫藥文化、玩具文化等。
在國外文化與現代文化、科技的沖擊下,中國傳統文化也依托于現代科技技術不斷煥發新的生機,例如中國設計師將中國人特有的思維方式、感情表達方式與像素化設計手法結合之后賦予中國傳統文化以新的生機,使其適應現代的設計手法及制作工藝。梁思成先生說過:“藝術創造不能完全脫離以往的傳統基礎而獨立。”因此在認識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我們要通過現代的設計手法賦予其新的生存形式。
目前,中國國內兒童玩具市場趨于飽和,玩具種類繁多,但目前我國兒童玩具主要以借鑒和模仿國外玩具為主,并沒形成自己的特色。各種歷史原因導致我國玩具雖起源很早,但在現代社會我國玩具缺乏原創設計,一直處于代工和模仿的位置。玩具形象及玩法更新換代的速度依靠著科技飛速發展的背景越來越快,越來越多文化內涵豐富以及獨具地域特色的玩具已失去了大量受眾,相關的制造工藝和傳統手工藝也在逐漸流失。
近年來,不斷有兒童玩具打出“國潮風”“傳統文化”的標簽,但其實很多玩具并不是中國本土的設計師設計制作,導致此類玩具對于傳統文化的詮釋與傳播僅僅停留在表面,并沒有真正涉及文化的深處,不足以打動人心。玩具設計對于中國習俗文化元素的吸收并不是單純地復制粘貼,圖案的展示,而是對文化深層次含義和靈魂層次的繼承與運用。
信息技術簡單來說就是對信息進行收集、傳輸、存儲、加工、表述的各種技術方式的總稱,它主要包括傳感技術、通信技術和計算機硬件技術等。而在現代偏智能化玩具設計中,運用較多的傳感技術、AR技術、AI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
利用信息和現代網絡平臺,使得傳統行業與現代網絡融合,從而可以對玩具設計技術進行改進或創新,也可以理解為將進行傳統行業在線化和數據化的改動。將實體玩具與虛擬技術相結合,將真實玩具先應用軟件進行結合,借助智能手機或者平板等電子產品來將用戶與玩具緊密聯系起來。
由于兒童天生對新事物充滿好奇的特點,通常情況下,當兒童在初次接觸一個新玩具時,就會被玩具深深吸引,但是在一段時間后,便會將玩具擱置一邊。因此在設計過程中我們要對玩具的玩法進行深入挖掘,要對玩具本身的玩法進行可拓展性的設計,從多角度多視角思考更多可能性的玩法,增加用戶使用產品的黏性。
在兒童玩具設計中的人機交互主要表現為語音控制、肢體接觸、光效反應、動作行為和圖像交互等方面。使得兒童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和已經具備的認知與玩具進行互動,并獲得和給予反饋[1]。通過兒童給出的反饋能夠針對正在發生的情況提供關鍵信息以及怎樣進行下一步的線索。我們在設計過程中將新技術與功能、玩法相融合,充分考慮玩具的反饋,加強對人機交互行為的開發設計,給兒童帶來明晰的信息和有趣的玩樂體驗。
一個優秀玩具應該能夠激發兒童強烈的代入感,兒童能夠對玩具產生真實的情感,來自兒童與玩具持續性的互動,來自兒童所經歷的人、事、物以及周圍的環境。因此很多玩具的外觀形象、玩樂特點等特征來源于動漫或動畫的角色形象。當兒童看到自己熟悉的畫面、經歷過的場景、腦海里發生過的故事情節,然后結合兒童與之相關的想象時,會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使得兒童在玩耍過程中獲得滿足感,從而更容易對玩具產生持續的興趣和更深的了解[2]。
時代不斷發展進步,我國綜合國力不斷提升,國際地位國際話語權越來越重要,人們對于中華優秀歷史文化的認同感不斷提升。人們也在平常生活和學習中有意或下意識地參考優秀歷史文化的靈魂內涵,將傳統文化融入現代各行各業的設計中。在對傳統文化的運用中不僅僅要考慮表面的文化,更要考慮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內涵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