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山文物管理中心,山東 煙臺 264001)
近年來,古建筑的修繕與文物的保護問題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很多城市都在盡可能地修復曾經的古建筑。作為一個文化古都,古建筑文化不僅僅是城市的文化命脈,也是一個城市的歷史見證。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古建筑與古文物一直以來都是可以直接反映歷代人們的生活環境與生活狀態,同時還體現著當時的制作工藝與科學技術。為了想要更為直觀與全面地了解當時人們的生活環境與生活狀態,掌握人類文明發展的狀態,古建筑與古文物的修復便成了文物保護工作人員的重點工作。
中國古建筑是中國古代傳承的體現,它是我國修繕、保護和進一步研究的重要文物。散落在各地的古建筑都是古代的傳承與文物,記錄著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以及不同文化。中國古建筑不僅僅記錄傳承著歷代的歷史,同時也記錄下了中國古代匠人的優秀工藝與制作的產物。正因為這樣的原因,需要我國文物保護部門的工作人員對于文物保護與古建筑修繕工作提起足夠的重視,進而達到保護傳承中國燦爛文化的目的[1]。
在中國五千年的燦爛歷史長河中,有著大量優秀的工匠以及制作工藝,這些都需要得到傳承。但是就當前的情況來看,很多相關的民間傳統工藝面臨著沒有接班人,處于青黃不接的狀態。對于新時代的青年人來說,傳統的建筑工藝、生產工具十分耗時耗力,根本吸引不了他們的興趣和學習熱情。但是隨著原本傳統工藝的傳承人的年齡不斷地增長,很多工藝與技術都面臨著消亡的困境,需要非常優秀且寶貴的建造技術也面臨著消失的危機[2]。
雖然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但是由于時代發展的需要,現今城市化建設發展的重點更多地還是放在了現代建筑的建設上,不少城市對于古建筑文物的維護不夠重視,很多古建筑因為城市的發展都或多或少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另外由于相關部門對于古建筑文物保護的忽視,無形之間也給古建筑的修復和維護工作帶來了更加艱巨的任務。
要想對古建筑文物進行很好的保護,首先需要做的是不讓古建筑受到更多的破壞,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普及人民群眾對于古建筑物歷史價值的認知程度,加大對于傳統文化和古建筑文物保護意識的宣傳投入,盡可能地避免古建筑文物受到群眾的人為破壞。同時也好向廣大群眾科普古建筑文物的重要歷史價值和傳承內涵,讓民眾真正認識到古建筑文物修復和保護工作的重要性,有效引導大眾自覺參與到保護古建筑文物的工作中來,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古建筑文物的保護不僅僅是在實際的修復工作中,還涉及相關文物修繕、保護、記錄等制度。只有有相對完善的古建筑與文物記錄保存、修繕維護制度,才能有效地提升我國對古建筑與文物的保護。擁有完善的法律法規,才能避免更多的古建筑以及文物的流失與損壞,真正有效地落實文物保護這項重要工作[3]。
由于大部分古建筑與文物都經歷了長時間的洗禮,所以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磨損與破壞;另外還有很多古建筑與文物留存的資料實在太少了,造成他們的修繕與保護變成了一項非常耗時耗力的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投入。因此需要將這項工作很好的實施,需要得到政府相關部門給予的政策以及資金上的幫助與支持。最好能夠設置古建筑保護的相關專項基金,用于文物修繕與保護的設備與材料的投入,進而促進古建筑與文物修復工作的正常運行。
俗話說:“術業有專攻”。古建筑文物的修復工作涉及非常多的專業技術,所以需要更多的專業技術人才。正因為如此,就需要建立更為專業的人才隊伍,提升整體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水平。一方面需要引進和培養一批高素質的文物修繕工作者,確保修繕工作能夠正常的推進;另一方面可以定期對專業人員進行針對化的專業技能培訓,強化普通人員的教育與培訓。培訓內容可以從古建筑結構、材料以及折損程度等多個方面入手,進一步提升專業人員的技術水平。通過全面且立體的人才培養計劃,逐步提升行業內工作人員的整體素質水平與工作技能,為提升文物保護工作的完成質量奠定基礎[4]。
綜上所述,古建筑與古文物是人類文明傳承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對于古建筑的修繕以及古文物的保護變得十分重要。而對于古建筑的修繕與保護也是對我國上下五千年燦爛歷史的傳承與保護,為了保證這一工作的成功完成,必須從制度、政府單位、專業技術人員以及人民群眾等多個領域全面地進行考量與計劃,進一步提升古建筑與古文物的修繕與保護的質量,最終達到推動我國傳統文化傳承與建設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