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婷婷,王 涵,顧成娟,于同月,蔣子云*
(1.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北京 100053;2.廣州中醫藥大學深圳醫院〈福田〉,廣東 深圳 518034)
息肉多指生長在人體黏膜表面上的贅生物,病因可能與飲食、機械、炎癥等慢性刺激以及遺傳因素有關,臨床表現多見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和某些胃腸道息肉綜合征。息肉雖屬于良性病變,但其中一部分,如腺瘤性息肉被認為具有惡變的高度風險。既往臨床實踐表明,中醫藥可以有效的預防其復發,并可提高其根治率[1]。仝小林院士在辨治該病時,采用其提出的“態靶因果”辨治方略思想,處方時使用態靶同調的三味小方:威靈仙15~30 g,皂角刺15~30 g,生薏苡仁15~60 g,標本兼治,屢獲良效。現將仝小林院士經驗總結如下。
消化道系統為息肉的好發部位,以消化道息肉為例,現代醫學所稱的息肉多歸屬于中醫“腸覃”“腸澼”“積聚”“癥瘕”“瘤”等范疇。《素問·太陰陽明論》道:“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陰受之則入五臟,入五臟則?滿閉塞,下為飱泄,久為腸澼。”《靈樞·水脹第五十七》記載腸蕈曰:“寒氣客于腸外,與衛氣相搏,氣不得榮,因有所系,癖而內著,惡氣乃起,息肉乃生。”《丹溪心法》認為:“凡人身上、中、下有塊者,多是痰”。《景岳全書·積聚》中認為:“凡脾腎不足及虛弱失調之人,多有積聚之病”。《醫林改錯》提出:“無論何處,皆有氣血,氣無形不能結塊,結塊者必有形之血也”。由以上可知,息肉之病機主在濕、痰、瘀、虛,多為虛實夾雜之證。仝小林院士認為,息肉的發生與復發之根源當為脾虛,而濕濁、痰結、血瘀是其主要發病機理。
息肉的發病總由脾虛為先,濕濁、痰結、血瘀在后;以脾虛為本,濕濁痰瘀為標。脾氣旺盛,陽氣充盈,脾胃氣機調暢,運化正常,其濕濁、痰飲、瘀血得以氣化消散,息肉無處可生。故仝小林院士認為在息肉的治療中,應根據病情,從虛、濕、痰、瘀出發,根據邪實、正虛情況,健脾以治其本,化濕祛痰、逐瘀散結以治其標。
仝小林院士根據多年臨床經驗,精選三味藥物:威靈仙、皂角刺、生薏苡仁組成三味小方。其中,生薏苡仁健脾祛濕以治本,調整機體脾虛之態,且能解毒散結,為治療息肉的態靶同調之藥;皂角刺可消癰脫毒,搜風通絡,化痰散結,其鋒銳引諸藥直達息肉處而疏散之,威靈仙辛能行能通,咸能軟能下,其性好走竄,功在通利,能通行十二經絡,可祛痰逐瘀,消散盤踞于黏膜各處的積塊,皂角刺和威靈仙同為治療各類息肉的靶藥。該小方中的三味藥物態靶同調,標本兼治,從不同的角度達到消散息肉的目的。
威靈仙氣溫,味微辛、咸,具有祛風除濕、通絡止痛、溫中散寒、解毒抗癌、滌痰化飲、破血逐瘀等功效[2]。《本草備要》中記載:“性極快利,積不痊者,服之有捷效”。《證類本草》記載:“腰腎腳膝積聚,腸內諸冷病,積年不瘥者,服之無不立效。”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威靈仙具有抗菌、抑菌,抗腫瘤,免疫抑制,抗肝纖維化,抗氧化,鎮痛,利膽,降低尿酸的作用[3-4]。
皂角刺,辛,溫,可消毒透膿、搜風、殺蟲。《本草從新》載:“其鋒銳直達病所,潰散癰疽。”《藥鑒》云:“主治諸般腫毒惡瘡,能引諸品直至潰處,外科之圣藥也……且能通氣導痰,又敷腫即除。”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皂角刺具有抑菌、抗病毒、提高免疫力、抗氧化、抗腫瘤等作用[5-6],是治療息肉的臨床常用藥[7-11]。
生薏苡仁,甘、淡,涼,可利濕健脾、舒筋除痹、清熱排膿、解毒散結。由于其性味較為平和,藥食兩用,且兼有扶正之功。《本草備要》載其:“補脾胃,通,行水”“薏苡去濕要藥,因寒因熱,皆可用也”。具有抗腫瘤,治療息肉、扁平疣[12-13]的作用。
2020 版《中國藥典》記載:威靈仙的臨床劑量范圍為6~10 g,皂角刺為3~10 g,生薏苡仁為9~30 g。徐坤元等[14]通過整理現代臨床醫家經驗,總結出威靈仙常用量一般為10~30 g。蔣志平等[15]通過文獻研究,總結出皂角刺每日常用量一般為10~60 g。生薏苡仁,其力和緩,用之須倍于他藥,邸莎等[16]歸納出生薏苡仁用于除脾濕、散壅結時,常用劑量為60 g。仝小林院士在使用該小方治療息肉時威靈仙的常用劑量為15~30 g,皂角刺的常用劑量為15~30 g,生薏苡仁的常用劑量為15~60 g。因威靈仙的毒副作用,不建議其大劑量長期使用,或配伍甘草調和藥性,預防中毒。此外,治療期間應根據病情的變化、患者自身的身體狀況,調整用藥劑量。在用藥配伍方面,常配伍徐長卿、劉寄奴,以解癌毒,并加強化瘀散結功效;若痰瘀為甚者,常配伍土鱉蟲、水蛭粉(分沖)等峻猛走竄之蟲類藥滌頑痰,通瘀閉,散息肉;若息肉屬寒濕瘀者,常配伍溫陽散結之品,敗醬薏仁附子湯亦可使用。
患者王某,男,44 歲,2016 年9 月6 日初診。身高175 cm,體質量87.5 kg,BMI 28.5 kg/m2。患者1 月前于河南省人民醫院體檢時查腹部超聲示:脂肪肝;膽囊壁膽固醇結晶;膽囊多發息肉樣變并壁毛糙。肝功及膽紅素均正常。CHO 6.16 mmol/L ↑(2.8~5.68),LDL 3.81 mmol/L↑(1.2~3.12),APOB 1.21 mmol/L ↑(0.63~1.14)。既往冠心病史。刻下癥見:乏力,氣短懶言,煩躁易怒,間斷腹部不適,伴噯氣、厭油膩,口臭,納眠可,大便日2~3 次,不成形,質黏,小便色黃,排尿無力。舌胖大齒痕細顫,舌質暗,舌苔白膩,脈弦硬。西醫診斷:1)膽囊多發息肉;2)脂肪肝;3)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4)高脂血癥。中醫診斷:膽囊息肉病。中醫辨證:脾虛絡瘀,濕熱內蘊證。治法:健脾清熱利濕,逐瘀通絡。處方:黃連6 g,蒲公英30 g,生薏苡仁45 g,鹽黃柏30 g,淡竹葉15 g,西洋參6 g,赤芍30 g,紅曲3 g,威靈仙15 g,皂角刺15 g,虎杖15 g,鬼箭羽15 g,生地黃30 g。囑患者飲食以清淡且富有營養的素食為主。以上方加減服藥共6 月余,復查腹部超聲示:輕度脂肪肝;膽固醇結晶(未見膽囊息肉)。為鞏固療效上方加減繼服,半年后復查未見息肉復發,肝功及膽紅素均正常,血脂基本穩定于正常范圍,諸癥好轉。
按:患者形體肥胖,平素喜食肥甘厚膩,導致脾胃失和,濕熱內蘊,氣血壅滯,生成息肉。結合患者四診資料,辨證當屬脾虛絡瘀,濕熱內蘊證。故組方中以黃連、蒲公英配伍生薏苡仁健脾利濕、清熱消炎,保護消化道黏膜,鹽黃柏、淡竹葉、西洋參、生地黃清熱滋陰,紅曲健運脾胃而消膏降濁,以上諸藥共同改善機體“脾虛濕熱內蘊”之態,消除息肉的生長環境,其中薏苡仁又可解毒散結,為治療息肉的態靶同調之藥。方中威靈仙及皂角刺化瘀通絡,且以皂角刺引藥達病所,靶向消散膽囊息肉,合方中薏苡仁態靶同調,標本兼治,合方中虎杖清熱利濕、解毒散瘀,合鬼箭羽破血通經、解毒攻毒。考慮到若飲食習慣不變,病因猶存,息肉恐有復發之虞,故囑患者注意飲食,以調養脾胃,改善消化道黏膜內環境,收效甚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