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定勇
(中共雙牌縣委黨校,湖南 永州 425200)
鄉村振興所需的要素、產業,市場和人力資源靠城鄉融合發展為之創造發展條件、提供發展路徑和發展動能。鄉村振興戰略致力于補齊我國社會發展的鄉村短板、城鄉融合發展的突出短板。沒有鄉村的發展、振興,就不是人民所希望的城鄉融合,就不是真正的城鄉融合發展。因此,鄉村振興與城鄉融合發展兩者相互離不開[1]。
首先,鄉村振興是鄉村的振興,而城鄉融合發展則包括城鎮和鄉村的發展,從概念上涵蓋了鄉村振興;更重要的是,城鄉融合發展意涵著城鎮與鄉村間的互融互促式發展。其次,鄉村振興的目的是構建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推進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
城鄉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須通過城鄉融合發展來滿足,通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來破解;城鎮的繁榮、鄉村的振興,城鄉的共同繁榮才是真正的國家富強和現代化目標。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和國家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一手抓新型城鎮化,一手抓鄉村振興,一體推進城鄉融合發展。
雙牌縣位于湖南省南部,永州市中腹,現轄6鎮5鄉2林場1個國家森林公園,總人口20余萬,總面積1751平方公里,大體呈“九山半水半分田”之格局。“十三五”以來,該縣堅持“生態立縣、開放興縣、產業強縣、旅游旺縣”總體戰略,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脫貧摘帽兩大目標任務,成功創建“全國森林康養基地試點建設縣”等31 項重大品牌,獲得全省脫貧攻堅成果鞏固先進縣等38項市級以上榮譽,經濟社會呈現穩中向好發展態勢,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實現“三農”工作重心轉向鄉村振興、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打下了較堅實的基礎[2]。
一是城鄉面貌煥然一新。該縣縣委、縣政府以“控制三面、發展北線,新區擴容、老區提質,總體規劃、分步實施”的總體思路,拓展城市空間,完善城市功能,做好城市產業,打造和啟動了一大批城建項目,城鄉面貌大為改觀。二是民生福祉有效改善。城鎮就業人口穩步增加;各項基本養老保險做到應保盡保;教育事業優先發展,城鄉辦學條件明顯改善;衛生體系不斷完善,醫療服務能力不斷提升,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醫院成功創建“二甲”醫院。三是婦女兒童、禁毒、消防等各項工作順利推進,成效顯著。四是鄉村振興積極推進。以2020年為例,全面完成糧食、生豬生產任務,新增2家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4家省級示范專業合作社和示范家庭農場,完成7個“二品一標”認證,高山虎爪姜、黃柏、厚樸申報國家地理標志取得突破性進展,上梧江瑤族鄉獲評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茶林鎮上榜國家農業產業強鎮建設名單。扎實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政村生活垃圾集中清運、生活污水處理率大幅提升,88個村躋身省級綠色村莊[3]。
一是“放管服”改革深化,推行“最多跑一次”改革。“證照分離”“多證合一”等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實施;“互聯網+政務服務”平臺建設、“最多跑一次”改革向農村延伸。二是農村各項改革加快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率達到100%,全縣114個村和1561個組的清產核資工作已全部完成,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確認工作基本完成,獲評全省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示范縣。三是教育綜合改革、醫藥衛生體制等不斷推進。四是全面依法治縣扎實推進。此外,開放型體制機制不斷完善,思想不斷解放,改革開放意識基本樹立,營商環境不斷優化,有利于城鄉融合賦能。
審視雙牌,不僅存在經濟體量不大、基礎條件不優、產業支撐不強、財政收支緊縮、經濟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等困難和問題,而且農業產業鏈競爭力不強、供應鏈銜接不暢,短板十分突出。還存在農村市場活力不夠,城鄉要素流動不暢,用地難、融資難等制約發展的要素瓶頸還比較突出。目前更多是鄉村人才從農村向城市的單向流動,造成鄉村人才大量流失,鄉村老齡化、空心化現象較為嚴重。公共突發衛生事件又給經濟發展增加了不確定性,全縣生產總值、城鄉居民收入、財政收入等指標増速明顯放緩,主導產業貢獻率走低;資源資本要素外流趨勢明顯,進一步加大了吸引投資的難度,雙牌面臨招商引資難、融資慢等困境,民生領域還存在不少“短板”。這些既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面臨的制約挑戰,也是構建城鄉融合新發展格局需要破解的痛點堵點。
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雙牌要以加快縣城建設為核心,以特色小鎮建設為紐帶,不斷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提升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水平和質量。
1.1 精心定位。雙牌處在永州市“瀟湘城市群”30分鐘同城圈,因此,要主動對接融入,繼續改善交通條件,提升區位優勢,重點是要配合做好廣清永高鐵、零道高速項目,加快S343雙牌漯屋至何家洞一期工程的進度,進一步優化對內大循環、對外大開放的交通格局。
1.2 內在提質。按照“一城三區”空間結構,優化縣城布局,提升城市功能,將老城區提質改造成精美宜居之城;城北區堅持產城融合,打造工業新城、城市新區;河東新區按照“森林康養溫泉度假區”定位,積極推動河東新區與花千谷景區、大熊貓苑逐步實現城景融合,打造成生態新城,形成老城區、城北工業區、河東生態新區相互促動、相互輝映的城市格局。
1.3 加快發展特色小鎮。著力發展康養特色小鎮、邊貿特色小鎮、瑤鄉特色鄉鎮、文化旅游特色小鎮,拓展新型城鎮化內涵,發揮特色小鎮的城鄉紐帶功能。
2.1 凝聚鄉賢力量,強化人才支撐。堅持黨建引領,著力打造以農村創業能人、專業技術人員、退休人員為主體的新鄉賢隊伍,創新鄉賢文化,弘揚善行義舉,充分發揮新鄉賢隊伍在鄉村產業發展、鄉風涵養、矛盾化解、基層治理中的積極作用,有條件的鄉鎮和村,可整合各類鄉賢資源,組建鄉村振興顧問團,為鄉村振興凝聚強大合力。
2.2 拓展來源渠道,強化資金保障。繼續與建行合作,完善鄉村“四權貸”,鼓勵和支持銀行創新符合鄉村振興的金融產品,強化金融服務;撬動社會資本參與鄉村振興,激活民間資本;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和撬動作用,放大財政效應,支持鄉村振興。
2.3 盤活土地資源,強化用地保障。積極推進農村土地管理改革,有序實現建設用地分類經營、耕作用地集中經營業用地立體經營、“四荒地”靈活經營,深入盤活鄉村土地資源,既為鄉村振興提供用地保障,又努力讓土地資源轉化為發展資本。
3.1 加快推進全域規劃。遵循鄉村發展規律,堅持全域旅游的理念,以特色鄉鎮建設為重點,把城鎮與鄉村、一二三產業作為整體統籌謀劃,促進城鄉布局、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生態保護等方面的相互融合,共同發展,推動形成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在城鄉融合發展中振興鄉村,深入推進生產園區、生活社區、生態景區“三區”的共建共享。
3.2 加快基礎設施一體化。今后幾年,著力推進城鄉交通互聯互通。打通鄉鎮之間的斷頭路,建成和完善連接鄉鎮、生態旅游景區、縣工業集中區和相鄰縣(市)的便捷通暢的交通網絡,提升鄉鎮運輸服務水平,推進水利設施、給排水設施、能源設施、信息設施共建共享。提質改造鄉鎮農產品交易市場。
3.3 持續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一是推進教育均衡發展水平。探索鄉鎮與雙牌縣城中小學聯合辦學模式,政策引導縣城中小學教師赴鄉鎮學校輪教,建設雙牌教育聯合體,推進優質教育資源城鄉均衡。二是提升鄉村醫衛養老社保服務水平。每個鄉鎮建設一所具有二級醫院服務能力的綜合醫院;每個鄉鎮建設一座滿足需求的養老院;鄉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率、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社會救助目標人群覆蓋率均達到100%。三是健全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建縣圖書館APP,城鄉居民均可通過APP實現借閱;加大鄉鎮文化設施和體育設施建設投入力度,確保每個鄉鎮有表演場所、體育場地、每個自然村有文體設施。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
4.1 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雙牌最大的優勢和潛力在旅游,最大的希望也在旅游。要把旅游作為發展消費經濟的首要載體、雙牌破題趕超的重要動能。以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為總抓手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持續推進農村面貌和人居環境改善,讓城鄉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讓“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
4.2 推進產業融合發展。加快建設山水林田湖草綜合體,積極拓展農業功能,開發農業生態和旅游功能,發展觀光農業、休閑農業、創意農業、康養農業、林下農業,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4.3 要素配置合理化。建立城鄉人口流動機制,引導人口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建立城市人才入鄉激勵機制,推動城市專業技術人才下鄉;完善土地流轉制度,探索農村土地入市路徑,在不改變農民所有權的前提下,引導農村閑置住房個性化升級改造,形成“一房一院一地”格局;完善鄉村金融服務體系,建立工商資本入鄉促進機制,引導工商資本與鄉集體經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