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達菲
(鄭州衛生健康職業學院,河南 鄭州 450100)
生物化學是研究生物體內物質的化學組成、分子結構和功能、物質代謝及其調節、基因信息傳遞及其調控。生物化學的理論和技術滲透到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各個領域。其內容抽象,知識點繁雜瑣碎,常規教學方法使學生感覺到枯燥乏味,易喪失學習興趣,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我校高職護理專業的學生基礎薄弱,內容難度大,學習效果不理想。為了解決這一現象,選取我校2019級和2020級護理專業學生共計1000人作為調查對象,占用各班自習課進行學情調查[1]。其調查內容設置有:影響學習效果的因素、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生學習動機、學習方法以及學生對教師的建議。發放問卷1000份,回收有效問卷982份,回收率98%,對數據統計分析。
高中或中專階段知識與技能基礎較差的學生有82%;知識點多,內容抽象復雜產生畏學的學生有84%;沒有良好的學習方法的學生有55%;期望悠閑放松的學習生活與目前學習現狀差距的學生有37%。
我校生源包括中專生和高中生,高中生源文理兼收。學生存在進校文化基礎較差、綜合素質較低、自主學習能力不足等情況。且高中生源中,文科生和理科生在物理、化學、生物學等基礎文化課方面,知識掌握差異很大,造成在課堂上,大部分理科生已經掌握的知識,文科生由于沒有理科基礎,很難掌握。因此,多數文科生在學習生物化學課程中覺得特別難學。
第一,學習動機。覺得生物化學知識對護理專業不重要的學生約共占75%,學生學習動機有問題。
第二,學習方法。具有適合的學習方法的學生有19%;缺乏有效的方法但內心渴望學好的學生有69%;明確認知控制力差的學生有36%。
第三,學習習慣。能制訂學習計劃并遵從的學生有8%,可以堅持預習的學生有13%;課后復習并總結的學生有42%;堅持獨立完成作業的學生有75%。
第四,學生的建議。希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放慢授課進度的學生占74%;希望教師加強課后輔導的學生占32%;希望教師利用教學時間幫助學生進行基礎知識補充的學生占73%。
了解了學生當前的學習狀態,為了提高教學效果,我們從情感教育、生物化學自身特點、針對高職護理專業課程設置、課堂教學方法、教學藝術等方面改進教學方法,探索改革,力求盡可能地消除我校高職護理專業生物化學教學中的問題。
一個好教師首先意味著關心熱愛學生,時刻都不忘記自己也曾經是個學生。教師對學生的關愛,會使學生心理上得到滿足,樂于接受教育,便于快樂地把教育的要求內化為自身的學習需要,并努力學好。事實上部分學生會因為喜歡教這個學科的老師而喜歡上這個學科。所以教師對學生的關心和愛護,尊重和理解,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結合教材內容穿插講述生活、疾病中常見的,比較有趣的實例。尤其是第一次課講授緒論,一定要引起學生的興趣。比如介紹生物化學的發展史,與臨床關系的日益緊密。生物化學在臨床已廣泛應用于許多疾病的診斷、治療和預防。如古代利用生物化學技術釀酒釀醋,制備藥物,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的發展,疾病相關基因的定位克隆及其功能研究,現代疫苗研發和生產等,對我們預防疾病,攻克遺傳病、癌癥等至關重要。
不同專業的醫科學生,需要重點掌握的知識內容也不同。但是目前在醫學院中,面向各個專業的生物化學教材在課程教學內容上差異很小。對于護理專業的學生來說,一些知識只需要大概了解即可,部分內容實用性不強,在未來的護士資格證考試和就業中用處不大。如果按部就班地按照教材內容去講授,學生都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去學習一些今后用不到的知識,難免會浪費不必要的時間和精力,甚至會學習一些重復性的內容,這是明顯沒有必要的。
因此,在課程內容的設置方面,教師需要以教學大綱為依據,以護理專業學生的就業方向為目標,多列舉臨床護理的工作實例,讓學生在分析實例的過程中獲取知識。教師可以對生物化學課程的內容進行合理的調整,大刀闊斧地將一些對于護理專業的學生而言不重要的知識內容刪減掉,將一些相關聯的、重復性的內容合并。放慢授課進度,適當降低難度,突出實際應用,同時,對學生進行基礎知識的補充和學習方法的指導。
由于我校高中生源文理兼收,文科生缺乏理科基礎文化知識,在學習過程中感覺難度較大。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需要適當地補充基礎內容,幫助部分學生更好的理解和學習生物化學。
廣泛開展混合式教學,將不同的教學方法靈活地穿插于不同特點的教學內容中,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教學互動的良性循環過程,提高教學效果。
LBL教學模式[2],教師處于主導地位,可以更好地把握知識的難易、教學的節奏,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隨機應變,以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LBL“灌輸式”式的模式也有自己的不足,學生接受知識被動,不利于增強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也不利。
隨著科技的發展,教師根據內容對LBL教學模式不斷進行優化,多媒體教學已經全面進入課堂。在生物化學的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教學可突破知識點的繁雜枯燥,信息量大等缺點,融入小視頻、Flash動畫等,將微觀的分子內容直觀地呈現給學生,將抽象的代謝過程和發病機理具體化,明顯改善課堂學習氛圍,可顯著提高教學效果。
PBL教學模式,設計學習情境,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CBL教學模式,是PBL教學法發展而來,是以臨床案例為基礎,設計相關問題,引導并啟發學生圍繞問題展開討論。例如利用夜盲癥、腳氣病引入維生素相關知識,利用肝性腦病引入蛋白質分解代謝等。RBL教學模式,以探究為基礎的教學,以探究未知問題為基礎,設計性綜合性實驗為載體,吸引學生主動參與,例如我們設計“酮體的生成與利用”的教學,將理論與實驗相結合,讓學生通過實驗課親自驗證酮體肝內生成肝外用,再進一步進行理論教學。
師生角色互換教學模式[3],選取部分學生為“小老師”,通過充分的課前準備,進行課堂教學,教師不直接參與授課過程,只進行必要的指導和補充講授。例如糖代謝中血糖的內容,選取部分學生利用已經學習過的糖代謝相關知識為鋪墊,學生備課講授。師生角色互換使學生成為教學的主動者,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不足之處,小老師要利用大量時間和精力備課,這要求學生要有較高的自學能力,增加學習負擔。因為缺乏授課經驗,課堂教學把控能力不足,常常講解不到位,課堂時間分配不當,教師要在旁邊及時干預和指導。
綜合利用學院信息化資源,教師利用課下時間,對生物化學的重點、難點內容錄制微課。方便學生在課下預習、復習、做作業中遇到問題,及時解析。實現下課不停課的教學高效銜接,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教學質量。
在生物化學課程中融入的思政元素是我們的一項新教學理念[4]。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闭n程思政的概念由此產生。課程思政,就是要將專業技能與道德觀念相結合,將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深入到不同專業、不同類型的課程中去。教師不僅是授業者,更是傳道者。將思政元素融入生物化學課堂,在專業知識的傳授中不著痕跡地散播正確的思想政治觀念,深刻理解生物化學科學本質,全課程育人。從教材中挖掘思政內容,例如生物化學中的第一章緒論,在生物化學的發展史、發展現狀及發展前景等本身就包含著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例如緒論中,將愛國主義貫穿其中,重點突出我國科學家在生物化學發展的貢獻。我國科學家1965年首先人工合成了結晶牛胰島素。我國科學家屠呦呦因青蒿素抗瘧疾研究獲得2015年諾貝爾獎等實例的引入,到今天我國公共衛生事業的全面發展,使我們的學生認識到學習專業基礎課的重要性,大大地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榮譽感,使學生愛國熱情高漲。
為提高學生學習生物化學課程的積極性,需要借助課堂表現、課后作業、實驗操作與考試結果等進行綜合性的評判。
面對學生學習動力不足,對升學、就業等認識不夠,教師需要多和學生溝通和激勵。我們的學生在學習中最根本的問題是思想不端正,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要在教授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在思想、就業等方面引導學生,使學生堅信通過努力,將來一定能成為一名高素質創新型護理人才。
生物化學知識,教之不易,學之亦難。高職學生基礎知識薄弱,缺乏學習熱情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更是難上加難。教師要給學生傳授知識,還要指導學生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教師和學生共同努力,堅持細心、耐心、恒心、信心,就可以打破教與學的瓶頸,切實解決好生物化學教與學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