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宜婷 陳 爍 劉 靖 楊俊華(通訊作者)
(1.廣東藥科大學臨床醫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2.廣東藥科大學中藥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3.廣東藥科大學生命科學與生物制藥學院人體解剖學系,廣東 廣州 510006)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集中體現。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以來,圍繞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中華兒女的責任和義務。
目前,在醫學教育中不有融入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嘗試,但是這些嘗試局限于《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等古代經典醫學著作,嘗試的對象也主要限于中醫藥專業的學生。在2020年9月17號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提出將中醫藥課程列入臨床醫學類專業必修課程。在對醫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常用古代醫者的高尚事跡來教導學生,引導他們成長為新一代具有仁心仁術的醫者。在醫學專業課教育方面,則涉及了一些傳統的醫學理論、藥典、方劑、醫術的教學。
經典古詩文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包含中國古代的詩歌和散文,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結晶。成語同樣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古人知識、經驗的凝練和積淀,大多成語僅有短短四個字,便構成一個典故,內容雋永,長久流傳。古詩文和成語中均蘊藏著不少與醫學知識有關的語句、典故,這為我們嘗試將古詩文、成語的部分內容融入醫學教育提供了可能。截至目前,尚無研究報告涉及將同學們所熟知的古詩文和成語融入醫學教育的探索。
在我國的現行教育制度下,古詩文和成語幾乎是每一種語文教材、每次語文考試的必備內容。完成高中階段學習的學生,對古詩文和成語均有一定的掌握。因此,把經典古詩文融入醫學教育中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
經典古詩文中含有大量醫藥相關知識。如辛棄疾的《滿庭芳·靜夜思》這首詩中含有柏葉、桂枝、蓯蓉、水銀等24味中藥。經典古詩文中也有許多體現醫者仁心仁術的詩詞。如蘇拯的《醫人》中的“遍行君臣藥,先從凍餒均”。乾隆皇帝的《題扁鵲墓(其二)》中的“渤海名醫術有神,功同岐伯世無倫”。經典成語同樣也蘊含大量醫藥學知識。例如同學們所熟知的五毒俱全中的五毒是指石膽、丹砂、雄黃、礐石和慈石這五種藥材。還有廣為流傳的刮骨療傷,是我國記載的最早的外科手術。
像上述實踐舉例這樣把經典古詩文和成語融入醫學教育,可增加教學過程的趣味性,也可使學生在學習相關醫學知識的時候減少陌生感并增強記憶效果。此外,這種教學模式也能讓醫學生重拾人文情懷,起到通識教育與博雅教育的效果。本研究的主題順應了中華民族與中華文化復興的歷史潮流,為培養兼具厚重人文情懷與醫學知識的優秀民族人才的事業開創新的思維路徑。
第一,“曲肱而枕之”,語出《論語》,意為彎著胳膊枕著它睡。解剖學定義關節的屈伸運動,分別指構成關節相關骨的夾角變小和變大,但肩關節是個例外,它的屈/伸是肱骨向前/向后運動。“曲肱而枕之”,這句話非常有助于理解和記憶肩關節的運動,其含義是把臂部向前位移,充當枕頭。“肱”代表肱骨,“曲”則可代表肩關節的向前運動,即現代醫學中肩關節的“屈”。可見,這句古語中的詞義與現代醫學的解釋可完美吻合。
第二,“寢不尸”,語出《論語》,意為不應采取仰臥睡姿。很多同學在學習醫學知識之前都覺得睡覺保持仰臥睡姿有益身體健康。但現代醫學發現,仰臥睡姿對諸多器官系統的生理機能有害,側臥和俯臥睡姿則有諸多益處[1-4]。
第三,“食不語”語出《論語》,意為進食的時候不應講話。這句話本意屬于禮儀范疇,但是,其中蘊含了解剖學中會厭的知識點。我們在呼吸時,會厭處于一個靜止狀態,使空氣順利進入氣管到達肺部;而我們在吞咽的時候會厭會發生后傾的動作,蓋住喉口,使食物順利進入食管。所以如果飲食活動的同時還在講話,吞咽的瞬間很可能導致會厭難以及時而嚴密地封蓋喉口,導致食物誤入氣管。在餐桌上時,同學們可以聯想記憶會厭對喉口的開關作用,謹記“食不語”。
第四,“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語出《三字經》意為酸、甜、苦、辣、咸稱為“五味”是飲食中常有的幾種味覺。可由此引出設問:同學們可以思考一下,口腔為什么可以分辨五味?而后給出答案:能分辨五味的是味蕾,他們主要位于舌體背面的輪廓乳頭、菌狀乳頭和葉狀乳頭,而且甜味主要被舌尖感知,苦味主要被舌根感知……。這樣講解,有助于理解和記憶。
第五,“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語出《畫》。意為在遠處可以看清山有青翠的顏色,在近處卻聽不到流水的聲音。這句話的原意與醫學知識其實沒有共通點,但在我們學習的中樞神經系統中,我們知道上丘—外側膝狀體是視覺功能相關的結構,下丘—內側膝狀體是聽覺功能相關的結構。上丘、下丘有高—低的空間相對關系,可與“遠看高山”相聯系。外側膝狀體、內側膝狀體有遠—近的空間相對關系,可與“近聽低水”相聯系。這樣一來,同學們能十分形象而準確地記憶這一知識點。
第六,“論中道而執偏心,語忘懷而競獨勝”出自《陳書·傅縡傳》,意為談論中道卻執著于偏心,講說忘懷又執著于爭勝。“偏心”是同學們在生活中常常遇到或用到的詞語,其實其中蘊含了一個解剖知識,即人的心臟位于胸腔內,但并非居中,而是稍偏左。其中2/3位于正中矢狀面左側,1/3位于其右側。
第七,“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語出《道德經》,意為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嘈雜的聲音令人聽覺失靈,濃厚的雜味使人味覺受傷。所涉及的幾種感覺,恰好都是特殊感覺(僅屬腦神經所具有的感覺),這對于同學們理解解剖學知識提供了現成的記憶基礎材料,因為這段話同學們在中學都熟讀、背誦過。
第八,“金針一撥日當空”語出白居易《眼病二首》,指為白內障患者進行金針撥障手術。該知識有助于講解晶狀體的位置、作用及白內障的癥狀。
第九,“指如削蔥根”語出《孔雀東南飛》。本是描述詩中女主角蘭芝的手指之美。事實上,女性手指骨骼發育受雌激素影響呈現較男性更為尖細的形態特征。講解骨學時可聯系該詩句,提高學生的興趣,并利于理解骨骼發育的性別差異。
成語的本意及典故廣為人知,下列實例多側重使用成語的引申義,故下列實例將省略對成語本意的說明。
第一,肝膽相照—該成語可用于教師講解或學生理解膽囊的位置,即與肝臟緊密相鄰。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說明膽囊位于肝臟臟面的膽囊窩內,比僅說明后者更有助于提升該知識點的教學效果。
第二,愁腸百結—該成語可用于教師講解內臟神經系統時,舉例說明交感神經興奮時身體機能可能會出現的反應,即當人體感到憂愁或焦慮時,可引起交感神經興奮,導致胃腸道活動的蠕動受到抑制,胃腸道環形括約肌收縮,縱形肌活動受抑制,從而感到腸道難受,更嚴重會感到疼痛。可以幫助同學們理解內臟神經系統中交感神經的傳導。
第三,悶悶不樂—該成語同樣可以用于教師講解或學生理解內臟神經系統中的交感神經傳導通路,即當人體感到郁悶或抑郁時,可引起交感神經興奮,導致肺舒張支氣管口徑受抑,感到胸口憋悶。
第四,唇齒相依—該成語可用于同學們理解記憶口唇、口腔前庭和牙齒的位置毗鄰關系。口腔前庭是上下唇和頰與上下牙弓和牙齦之間的狹窄間隙,口唇和牙齒是相毗鄰的,它們之間有一狹窄間隙即為口腔前庭,唇亡齒寒同理。
第五,頭暈目眩—該成語可用于教師講解前庭動眼反射,頭暈目眩是由于頭暈導致傳導平衡覺得前庭神經受到刺激后引起眼球發生震顫反應。此例子能讓同學們更加生動形象地記住這一反射。
第六,不脛而走—“脛”指小腿,該成語還可引申記憶脛神經損傷的知識點。脛神經支配小腿后群肌和足底肌肉,脛神經損傷后小腿后群肌和足底肌肉收縮無力,無法正常做出行走這個動作。
第七,咽喉要道—咽和喉是消化系統和呼吸系統的共同通道。確保了消化系統和呼吸系統同時進行又互不干擾。教師講解是可以先提出咽喉為什么被認為是“要道”這一問題,讓同學們充分思考理解咽和喉在消化系統和呼吸系統位置的重要性。
第八,屈指可數—該成語可助于記憶指間關節的屈、伸運動,結合日常生活中屈指計數進行理解。
第九,怒發沖冠—該成語可用于教師講解或學生理解交感神經興奮。人在激動或憤怒時,交感神經興奮導致立毛肌收縮,毛發豎起。
第十,身不由己—該成語可引申記憶運動神經通路損傷所致癱瘓,例如皮質脊髓束損傷,軀干及四肢骨骼肌癱瘓,不接受大腦指令,不能進行隨意運動。還可以讓同學們拓展記憶核上癱和核下癱。
第十一,面如土色—由于驚嚇導致交感神經興奮從而皮膚血管收縮血流量驟減,面部血色消失,顯得臉色蒼白。該成語同樣可用于教師講解或學生理解交感神經興奮后的效應。
第十二,不忍直視—該成語可讓同學們聯想記憶生理性盲點這一知識點。視網膜的視神經盤有視網膜中動、靜脈穿過,無感光細胞,按眼球前后徑所在的眼軸,視野中相應物體在這種“直視”情況下投影于視神經盤處。
第十三,胼手胝足—該成語可以引申記憶胼胝體,胼胝體的結構厚而堅韌,與手掌、足底的厚繭有一定的相似度,因而得名。
第十四,肝腦涂地—肝與腦組織的硬度較其他器官組織小,外傷撞擊時易碎成糊狀。該成語的產生,可能是由于古人發現開放性創傷(如城墻墜落時身軀摔裂)時,肝與腦組織易成糊狀,碎裂而涂在地上,可見該成語非常形象地描述了肝與腦組織的硬度。上課時可反問同學們為什么沒有說胃腸涂地呢,進一步啟發同學們思考。
第十五,老眼昏花—成語可用于教師講解感受器—視器內容時,由于年齡的增長,角膜混濁導致遠視、晶狀體渾濁導致白內障從而視物不清,即昏。玻璃體渾濁導致飛蚊癥,即花。使同學們更加形象生動的理解記憶。
第十六,天庭飽滿—在人體解剖學中即為額葉發達,額葉中多為語言中樞、及思維、推理、計算等高級腦功能的結構基礎。天庭飽滿即這些結構基礎發達,有這方面的天賦。
第十七,捧腹大笑—該成語可用于講解腹部肌肉時,由于長時間大笑,腹直肌在不斷進行拉伸運動,故腹直肌感到勞累,從而有酸痛的感覺。可用于同學們記憶腹部肌肉的運動。
第十八,牽腸掛肚—該成語可用于教師講解或同學記憶腸系膜的知識點,腸系膜將空腸和回腸系連固定于腹后壁的雙層腹膜即牽腸掛肚,還可聯想記憶腸系膜對消化和吸收的促進作用。
第十九,披肝瀝膽—披:披露;瀝:往下滴。該成語可引申記憶膽汁的生成及流動,膽汁由肝產生后匯入肝左右管再匯入肝總管,在空腹狀態下匯入膽囊管進入膽囊儲存,若在進食后即匯入膽總管經十二指腸大乳頭進入十二指腸,膽囊內儲存的膽汁也匯入膽總管后經十二指腸大乳頭進入十二指腸。教師可在課堂上提問同學為什么又要披肝又要瀝膽,加深同學對膽囊不產生膽汁僅儲存膽汁及進食后肝產生的膽汁和膽囊內的膽汁一起進入十二指腸這些知識點的印象。
第二十,心血來潮—該成語可以用于教師講解或同學理解心臟搏動聯想記憶心室射血后動脈內血液充盈程度與血液壓力周期性升高,具有潮汐的時間特征。
第二十一,食不甘味、夜不能寐、欲哭無淚—這些成語可用于教師講解面神經損傷時,若損傷的是鼓索即損傷了特殊內臟感覺纖維,舌前2/3的味蕾,感受甜味的味蕾主要在舌前部,即食不甘味。若損傷的是鐙骨肌神經即造成聽覺過敏和管外分支顴支支配的眼輪匝肌癱瘓、巖大神經的損傷導致淚腺內臟運動神經損傷,故夜不能寐,欲哭無淚。可供同學們聯想記憶。
第二十二,如鯁在喉—許慎《說文解字》:“鯁,食骨留咽中也”,但同學在學習中可以發現骨頭其實是卡在喉咽部,而不是喉。可供同學們聯想記憶。
第二十三,敲骨吸髓—可用于教師講解/學生理解骨髓位置,骨髓位于骨的內部,為充填于骨髓腔和骨松質間隙的軟組織。
第二十四,涕淚交零—鼻涕、眼淚同時流,眼淚由淚腺產生,經淚點流入淚小管后進入淚囊經鼻淚管開口于下鼻道外側壁。課堂上可以讓同學們思考記憶眼淚的產生部位及引流路徑。
第二十五,抓耳撓腮—該成語可用于理解腮腺與耳廓的位置毗鄰關系。
第二十六,震耳欲聾—該成語可用于教師講解前庭蝸器,當強烈聲震時可損壞鼓膜從而降低聽力。
第二十七,懸梁刺股—股動脈位置表淺,其分支如股深動脈、旋股外側動脈、膝降動脈也分布于大腿部位。當發生“錐刺股”的動作時,這些大動脈可能被刺穿致出血過多而亡。該成語可助于理解和記憶股動脈及其分支。
第二十八,同氣連枝—該成語可用于聯想記憶兩肺借主支氣管相連,共同從氣管出納空氣。
第二十九,血脈僨張—肝硬化門脈高壓時,靜脈回流受阻,血液通過直腸靜脈叢回流至下腔靜脈,吻合支血流量增多,逐漸擴大,造成賁門周圍的靜脈會怒張。課堂上可以結合上文的吐血而亡,讓同學們一起理解記憶肝門靜脈的屬支及其交通吻合部位。思考當肝門靜脈回流受阻時還可以發生什么情況。
第三十,眉高眼低—該成語有利于同學們記憶眉弓和眼的位置毗鄰關系,眉弓在上眼框在下。
第三十一,沁人心脾—沁,指(香氣或液體)滲入。血液流入心脾,心和脾都屬于脈管系統的重要器官,可以讓同學們順帶回顧記憶血液循環的內容。
把古詩文和成語融入醫學教育,不僅是以文助醫,還是以醫助文,文醫互彰,讓同學們學習相關的醫學知識時事半功倍、趣味盎然,又能讓同學對中小學階段所學的古詩文和成語溫故知新、回味無窮。這種融合,看似增加了學習內容,實則學起來更加省力,也更能啟發思維,是值得深入探索和推廣的醫學教育改革方向,也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強化課程思政教育的可行、有效、有趣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