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宇琴 徐 李
(懷化學院,湖南 懷化 418000)
當今世界形勢嚴峻,經濟緩慢復蘇,國際力量出現多極化趨勢,各國依舊面臨嚴峻的發展問題,這就要求世界各國能夠團結一心,謀求合作共贏。近年來,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綜合國力不斷提高,在國際舞臺上也擁有了更多的發言權和話語權。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進一步加強,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旨在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商、共建、共享,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生態翻譯學是生態科學與翻譯學相結合的產物,是自然科學同社會科學相交叉,是一種生態學的翻譯觀。這一理論從新的視角來研究翻譯,將生態學的相關理論套用在翻譯學上,對翻譯原則和方法進行了新的解讀和描述,也為翻譯學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在生態翻譯學中最為重要也是胡庚申教授著墨最多的是翻譯生態環境,它指的是原文、原語和譯語所呈現的世界,也就是將涉及翻譯的主體以及所處的環境全部納入翻譯生態環境中。胡庚申教授將生態環境的其中的原理借用到翻譯中來,充分體現了生態翻譯學中的生態主義翻譯觀。譯者在翻譯時受到翻譯生態環境的影響,反過來,譯者也可以適應并掌握譯文所處環境。基于“適應/選擇”理論,翻譯過程被拆解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原語的翻譯生態環境根據譯者的需求或能力選擇譯者,也就是說在這一階段譯者是由語文的翻譯生態環境來決定的;第二階段是譯者對譯語的選擇具有決定權,是由譯者為中心,將原語文本轉換為符合譯語生態環境的譯文。在此理論下,產生了一種新的翻譯方法——多維度轉換,其中最主要的是三維轉換,即在宏觀環境下的語言、文化、交際三個層面進行轉換。這些不同維度的轉換要求譯者須對譯語與原語的語言形式、文化背景和內涵、語用含義和意圖進行深入理解并掌握。
中國特色話語,顧名思義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言語表達。傳遞著中國特有的文化色彩,蘊藏著中國千百年來的文化根基。如此一來,如何正確翻譯中國特色話語的根本內涵就需要了解它其中的語言特點,將語言形式以及語言內涵意義掌握,才能正確表達這些話語所傳遞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內涵。經過筆者研讀“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中相關材料,梳理歸納出中國特色話語的兩個語言特點。
追本溯源,人類的先輩們在歷史長河中展現了他們非凡的智慧,而他們的智慧也通過文字傳承下來,成為一代經典。在“一帶一路”國際高峰論壇習近平總書記主旨演講中,習近平總書記引用了不少的經典話語。
例1:“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在談及互聯互通的重要性時,習近平總書記引用此古語包含的歷史典故——李斯勸諫秦始皇,表明只有開放包容,互聯互通才能推動自身以及世界經濟的發展。引用此典故突出了中國特色話語蘊涵著深厚的文化基礎,也體現了要以史明智,汲取歷史真理。
例2:“萬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這是在談及建設“一帶一路”意義時,習近平總書記引用西漢史學家劉向《說苑·談叢》中的經典佳句來說明只有遵循客觀規律、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才能收獲發展的果實。習近平總書記引用此古語說明了中國特色話語是中國智慧的產物,也暗指“一帶一路”是順應時代之路。
俗語是一代又一代人勞動實踐得出的至理名言,具有現實意義,讀起來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在談到如何建設“一帶一路”時,習近平總書記引用“偉業非一日之功”來說明建設“一帶一路”需腳踏實地;在講到對外開放政策貫徹落實時,引用“一諾千金”來表明中國高度重視同各國達成的外交協議;在談及設施聯通時,引用“道路通,百業興”來說明建設基礎設施可以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人民以及各行各業帶來經濟效益。中國特色話語善于采用俗語,以簡明易懂而又哲理深刻的話語講明道理,最終達到以理服人的效果。
語言維是指譯者在語言形式以及語言結構對譯文進行不同層次的轉換,在語言層次中,主要對字詞句、句子結構以及修辭手法進行處理。
例3:“……堅持一切合作都在陽光下運作…….”譯文:“everything should be done in a transparent way”
在本例中,譯者將“陽光”同“transparent”一詞實現了語言含義的對等,根據新華詞典,陽光除了指日光外還可形容某項事物或現象公開透明,因此在翻譯時,譯者考慮到譯語生態平衡,將其譯為“transparent”。
例4:“…….我們要有“向外看”的胸懷…….”譯文:“We should embrace the outside world with an open mind.”
原文中“向外看”三個字加了雙引號,表明這里的“向外看”不是簡單的表層含義,而是具有特殊含義——表示以開放包容的態度接受除本國之外的其他國家,促進經濟全球化的建設。而譯者將“向外看”譯為“embrace the outside world”,將原語的語言表現形式和深層含義簡練地表達出來,實現了雙語生態平衡,而且譯者也巧妙地傳達了發言人的交際意圖,實現了在語言和交際兩個層面的同時適應和轉換。
文化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要求譯者在翻譯時要對譯語和原語的文化背景充分了解和掌握,這樣在翻譯時才不會生搬硬套,直接按照表面意思翻譯,不考慮雙語之間的文化內涵以及讀者的需求。在“一帶一路”習近平總書記主旨演講中,穿插了許多獨具中國文化特色的古詩詞、諺語以及俗語等,譯者在翻譯這些具有中國特色文化話語時,要根據翻譯目的的不同,是保留原語的文化還是讓國外讀者理解中國,這些是譯者要考慮的。
例5:中國人歷來講求“一諾千金”。譯文:“We Chinese have a saying that honoring a promise carries the weight of gold.”
一諾千金是根據中國古代一位重諾的歷史人物“季布”得此而來,后來人們常用于比喻講話言而有信。在翻譯此古語時,譯者將異化和歸化相融合,在翻譯時,既保留了原文背后的文化背景,又讓讀者理解其中的含義,這也實現了文化的傳遞和雙語的交流。譯者讓目標語讀者即看到了“誠信”在中國的文化內涵,也讓讀者在自己文化中理解其中的意義。如果譯者直接將“一諾千金”換成英文里原生態語言:“keep promise”那么就喪失了原語文化特色,沒有做到文化維的適應性轉換。
例6:“……萬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譯文:“plants with strong roots grow well, and efforts with the right focus will ensure success.”
該古語大意是萬事萬物要符合客觀規律才能茁壯生長并獲得成功。在本例中,譯者將“百事得其道”譯為“efforts with the right focus”,并沒有根據原文語序來翻譯,而是打破原文語序,將其中“得其道”狀語譯為定語,更好地符合目標讀者的語言習慣和語言理解;并且譯者將中國古語中的“道義”巧妙地轉換為譯語生態的詞,也讓目標語讀者能夠理解古文的哲學道理,實現了文化傳遞。可以說譯者實現了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等多維度的適應性選擇。
交際維是指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除了要考慮語言,文化內涵外,還需將說話人的交際意圖進行適應性轉換,也就是在將語言的語用功能考慮在內。
例7:“……做到善始善終、善作善成……”譯文:“……so that they will achieve the intended goals as planned……”
“善始善終,善作善成”意思是做事既有好的開頭也有好的結尾。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實現可持續目標時所引用的經典話語,在這里習近平總書記是代表中國作為“一帶一路”的發起者的立場出發來講這番話,因此,他所要表達的意思是:“希望目標會如期實現”,這也表明了發言人的交際意圖。而譯者從交際層面考慮,在適應原語生態之后,在語言學的語言的語用功能基礎上,結合意譯翻譯策略,將其語用含義和大體含義傳遞給目標讀者同時又完美表達了說話人的交際意圖,使得譯本生態平衡。
中國特色話語是中國人民獨有的話語表達方式,對于它的翻譯關系著能否向世界正確傳達出中國話語的根本內涵,以及樹立國家良好形象。經過研究發現,在譯者運用多維度轉換翻譯中國話語時,最重要的是要適應譯語和原語的翻譯生態環境,如此可以在傳遞出原文所表達的根本內涵同時更好地實現雙語文化的傳遞。譯者在文化維層面,一般可采用異化和歸化相融合的策略,能夠更好地保留中國文化特色的同時又讓目標語讀者理解其中的根本內涵,而在交際維層面,一般可利用語用學中的話語意義的相關理論進行分析,以便更好地傳遞說話者的交際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