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敏
(膠州市洋河鎮河西郭小學,山東 青島 266322)
春暖花開,帶領學生來到學校實踐基地,近距離觀察桃花。學生歡呼雀躍,那種興奮勁兒,那種專注程度,是課堂上很難找到的。不由的想起了一則“笑話”:說是農村的大學生畢業后,回村分不清麥苗和韭菜。開始筆者只以為是個笑話,沒往心里去,直到一位考錄到城里的青年教師來我校支教,農村出身的他,居然分不清哪是麥苗哪是韭菜,這引起了筆者的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他們分不清基本的農作物?是只注重書本知識而忽視了實踐活動。而學習由于受場地的限制,往往忽視了實踐活動的開展。
而實踐活動需要基地,校園實踐基地建設是實踐活動的基礎。筆者產生了“但有方寸‘土’,留給學生‘耕’”的想法。這里的“土”指的是實踐基地,“耕”指的是實踐活動。怎么開展好基地建設,筆者有以下幾點想法。
教室里種植綠色植物,清新,有生機,還能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在教室設立“植物角”,根據學生的不同年齡,種植不同的綠植。低年級同學種植多肉植物,容易管理。中年級學生可種植“綠蘿、觀賞松”等多年生常綠植物。高年級可種植“矮化向日葵、一串紅、雞冠花”等草本花,從播種、發芽、開花等環節觀察、管理。可讓學生利用家中的大可樂瓶、易拉罐的容器,動手動腦,改造成“小花盆”“小花瓶”等,變廢為寶。
根據學校的實際,在走廊、大廳、樓梯拐角等處擺放常綠植物,根據不同區域,落實到各辦公室、各班管理。
根據學校的不同特點,把校園內行道樹、小花壇包干管理。在樹木旁邊樹上標識牌,將植物的名稱、科屬、管理方法等簡介寫清楚,并寫上管理的班級和個人。學生既能學到植物知識,又能學習管理方法。
根據不同學校的不同實際,建設“小花園”“小菜園”,簡便易行。
例如,“小花園”種植百合花時,教師(或者聘請的農藝師)首先示范,把整個流程一下演示給學生看:刨地耕田,大面積的可用小型汽油旋耕機進行松土,小面積的可用?頭刨。結合平整土地,提前均勻地撒上有機肥,也就是施底肥。整理田畦,為便于澆水、鋤草等管理,將土地均勻的調味寬80厘米左右的田畦。在田的兩頭丈量出尺寸,然后取直畫線,從兩端向中間兜土,用腳踩實,再兜土,再踩實。用耙子將田畦內土塊搗碎、平整。然后開溝,一個田畦一般開兩條溝,便于通風管理。根據土壤墑情,在溝里均勻灑上水。播種環節注意百合花鱗莖的距離控制在20厘米左右,深度控制在8厘米左右,用耙子將播種后的整平。后續管理注意澆水、鋤草。
“小菜園”也調成若干小塊,種植像辣椒、茄子、西紅柿、土豆、大豆、玉米等常見的農作物。學生從播種、施肥、鋤草、打岔、除蟲等各環節全程參與,等果實成熟后,讓學生采摘后,帶回家和家人一起分享勞動成果。
可根據各校實際,利用學校有效空間,建立大棚,進一步拓展實踐基地。這一模式更適合“寸土寸金”的城區學校開展,一是城區學校校園幾乎全部硬化。二是城區學校有限的空間留給了學生體育鍛煉用,像農村菜園模式差不多是奢望。因此,學校學校管理者要獨具慧眼,尋找“實踐基地”空間;匠心獨運,建立“冬暖式”大棚,為孩子打造一片實踐樂園。選址要因地制宜,可選在學生不常到達的區域,選擇朝陽、向光位置。安全第一,增建項目要符合城建管理要求;施工隊伍要選擇有資質的單位,確保施工質量。
根據學校當地物產,選擇適合學生管理的品種,盡量多樣化,以開拓學生的視野。可種植蔬菜類像黃瓜、茄子、辣椒、西紅柿、芹菜等,水果類的像葡萄、西瓜、草莓等,花卉類像郁金香、香水百合、晚香玉、一串紅、龜背竹等花卉,以小植株的為宜。
提倡立體種植。以草莓為例,一類是平面支架栽培。是層架式草莓無土栽培中最為普通的一種模式,可以合理利用各種類型的栽培架,大大增加草莓的栽培空間,使生產操作及管理更加便利。一般采用槽式栽培容器或選擇應用袋式栽培;通過滴灌的方式確保施肥充分,可以增加防滲膜回收營養液,以保證植株營養充足;通過加溫線進行根系加溫。另一類是立體支架式栽培,通常是多層支架式栽培,可以充分利用種植空間,提升栽培密度,進一步使產量得到有效提升。
相對來說,建立“小動物園”的難度更大,要求更高。首先,飼養小動物要取得資質,要向有關部門報批。其次,要解決動物的糞便處理,不僅有氣味,而且糞便的無害化處理對于學校來說也是難題。
喜愛動物,是孩子的天性。因此,學校要克服重重困難,從投料到清理糞便,培養學生的耐心和責任感。飼養小動物,由易到難,逐步提升。小烏龜、錦鯉便于飼養,花費也不高。學校在合適地方,設立魚缸,投放觀賞性錦鯉。定時投放飼料,注意水的清潔度。再提升一步,飼養雞、鴨、鵝、小兔等已馴化好的家禽家畜。高品位的“校園動物園”可以飼養學生喜愛的小型動物,譬如羊駝、矮腳馬、孔雀、梅花鹿。這階段,就需要聘請專業人員進行管理了。
有了上述“硬件”,就可以開展各種活動了。譬如“我給動物取個名”“今天我當飼養員”“觀察寫作文”等系列活動。學生們零距離接觸小動物,了解他們的生活習性,豐富了學生的生活閱歷,培養了熱愛動物的情感,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養。
學校要根據各地的不同特點,因地制宜,發展特色,提升實踐基地水平。俗語講“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要很好地利用當地資源。靠近海洋的學校,要充分挖掘本地資源,辦好“海洋特色”實踐基地。
在校園的墻壁上,繪制海洋方面的圖片,四大洋、中國海鮮明的標示出來;在樓內的走廊,展示各種海洋生物的圖片;在樓內樓梯,創造性展示海洋各水層物種;在學校宣傳欄,張貼學生的手抄報……
工具室,收集、展示不同時期的捕魚工具,從小木船,到大帆船;從機帆船到遠洋捕撈船,體現漁民在向大海進軍的艱險和智慧。
小型魚類標本室:展示不同海域,不同水深的小型魚類標本,標注出魚的“物種、別名、英文名、科屬分類、生活環境、價值”等基本信息,讓學生體驗魚種類的繁多。
貝殼室、珊瑚室……讓學生體驗海洋物種數量難以想象,現實中有不少海洋物種瀕臨滅絕,向學生們滲透環保意識。
許多貝殼可以做成精美的工藝品。老師引導學生,就地取材,利用貝殼,制作工藝品。大海螺和小海螺,可以做好“小螺號”;小海螺可以做成“小刺猬”;蛤蜊殼和扇貝殼可以做成“貝殼風鈴”……這些巧妙絕倫,精美無比,讓人愛不釋手的工藝品,可以作為“禮物”贈予來學校的賓客,分享勞動成果。學生在制作的過程中,既鍛煉了動手動腦的能力,又得到了美的熏陶。
學校靠近大海的,開展海洋特色教育;身在大草原的,開展游牧文化的教育;家在江西陶瓷之鄉,開展陶藝教育;東北三省的學校,開展冰雪教育……根據不同的特色,組織力量編寫校本教材,使特色實踐活動系統化、科學化。
充分利用社會資源,使用好“研學基地”。社會上各種研學基地,提供了豐富的資源,補充了學校基地的不足。當地的博物館一般都是免費開放的,到這些博物館參觀學習,應當是最“奢華”的教育了,不僅可以把你想要知道的東西通過多媒體形式展現出來,甚至直接把實物展示在你面前。前往博物館,第一,要做好預約,組織學生前往參觀。第二,,組織好交通工具,每車乘坐多少人,誰負責清點人數。第三,提前告知學生參觀禮儀,不得大聲喧嘩,不得觸碰展覽品。第四,認真聽講講解員的講解,有感興趣的問題舉手請教。第五,知識的延續,其實參觀博物館只是一個引導學生了解某個領域知識的方式,如果真的對某些展品或是內容感興趣,那么可以離開博物館后自己去了解相關的內容,進行研究,可能也因此培養出一個專業興趣。
對于收費的基地,要充分尊重學生家長的意見。從選項到收費,全程由家委會操作。也要邀請家長代表共同參加親子活動,既加深了家長和孩子的關系,又使活動公開透明。
通過實踐基地的建設,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能,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以百合花管理為例,除了日常的澆水,松土鋤草也是一項技能。首先,要選擇適合學生的鋤頭,大小要合適,否則學生拿不動。其次,教給學生握鋤頭的方法,雙手握住鋤柄,前腿弓后退蹬,均勻用力,一步一步要直行。鋤地松土鋤草時,要注意保護百合花(禾苗)。
初次鋤地,學生可能因為是新事物,愿意嘗試,但是鋤了一階段后,就會干累了,甚至有的同學的嫩手會磨起水泡,有些會出現消極心理,不愿意參加。老師要做好引導,首先,做好勞動保護,勞動前戴上手套。其次,老師帶頭勞動,表揚堅持勞動的同學,培養吃苦耐勞精神。
嬌嫩的百合花開花了,西紅柿熟了,杏子黃了……都會吸引不少的學生,調皮的學生會忍不住摘花摘果,這對學校的養成教育提供了用武之地。
總之,學校要多措并舉,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實踐舞臺,使學生既動手又動腦,既掌握好書本上的知識,又在實踐中加以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