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譯
(成都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第三附屬醫院,四川 成都 611137)
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曾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同時也指出:“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文化浸潤、感染、熏陶,既要重視顯性教育,也要重視潛移默化的隱性教育,實現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這既是是對“課程思政”的精辟闡述和科學概括,也對高校發揮文化育人功能提供了實踐導向。《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內涵,激發其生機與活力,強調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高等教育各環節和領域,新時代、新格局、新階段,以文化為重要德育資源,以“三同三維”為實踐路徑,三同即“全員同心、全體同向、全面同行”,三維即“內容結構、方法策略、實踐范式”找準文化與思政的契合點,鑄魂育人、啟智潤心,以實現人才培養的根本目標[1]。
近日,國家五部聯合印發《中醫藥文化傳播行動實施方案(2021—2025年)》,方案中明確指出:“要挖掘整理中醫藥蘊含的中華文化內涵元素,提煉中醫藥文化精神標識,凝練推出一批具有中醫藥特色和底蘊的中醫藥典故和名家故事;將中醫藥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引導中小學生了解中醫藥文化的重要價值,推動開展形式多樣的中醫藥文化進校園活動,積極建設校園中醫藥文化角和中醫藥文化學生社團;推進中醫藥文化傳播常態化機制建設,培養建立中醫藥文化傳播工作隊伍。”中醫藥事業發展又迎來一個新的春天,充分挖掘利用中醫藥文化中的德育元素,傳承中醫藥文化“德”,不僅大力推進“課程思政”的實踐性和有效性,還能夠奠定和堅定醫學生文化自信和專業自信,從而提升“課程思政”的力度、效果、信度。
《周易·系辭上》:“二人同心,其利斷金; 同心之言,其臭如蘭。”落實和貫徹文化育人和課程育人共同體,實現文化與課程思政相互結合,首先必須抓意識,只有全員同心,從根本上解決思想、理念、認識等問題,才能有所嘗試和行動,進而解決同向同行等問題。課程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新形態、新導向,其基本任務和根本任務是“立德”。實現中醫藥文化融入“課程思政”,就是要將價值觀引領、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融通、結合、協調一致,首要任務是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但凡涉及青年德育問題,一定程度上影響甚至決定著社會主義的發展趨勢和民族復興和國家崛起。因此,必須提升以教師為主體的高校教育者課程思政意識,從外部和內部兩方面下功夫,多方位、多角度、多層次挖掘中醫藥文化的思政元素,讓中醫藥文化融入“課程思政”是自然而然的下意識心理活動,創設集文化、課程、思政為一體的情感教育氛圍,通過耳濡目染、潤物無聲形成一種內在的“課程思政”意識,將文化蘊育其中,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為中醫藥院校有機將中醫藥文化融入“課程思政”提供前提和奠定基礎,力爭“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
“全體同向”主要強調指同一個方向、同一個目標。在任何國家,課程作為育人活動都是有方向、有目標的,方向不同、目標不同,育人的效應就有別,育人的結果就相異。沒有任何方向、沒有任何目標的課程是不存在的。“同向發力”是指高校要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立德樹人的共同目標來系統謀劃、整體推進、相得益彰。“課程思政”的根本方向不能脫離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不能偏離立德樹人根本目標,其核心是解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實質性問題。面臨兩個大局歷史交匯期,黨和國家人才培養將應對新的挑戰和新的需求,如何應對大變局,人才培養是關鍵,思想引領是前提。這就要求在教育教學中,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要改變“兩張皮”現象,充分利用和挖掘文化中的育人元素,抓好文化和課程思政這一新生事物和系統工程,以立德樹人為核心,根據形勢發展和實際情況等科學制定中醫藥文化融入“課程思政”的目標、規劃、措施等內容,推薦文化與課程的有機結合。
“全面同行”是指相互成一體、同時空進行,即全方面、多點位、深層次在行動上同行助力、相互促進、互為推力。傳道與授業、教書與育人、立德與樹人,無不體現大學課堂知識教育與價值教育相統一的要求。“大思政”格局下,專業教師、思政教師、輔導員等高校育人主體,不能獨善其身,而要兼濟天下,形成合力,同向同行。專業教學中的授課中,教學主體要運用歷史思維、文化思維、創新思維,從課程資源開發、課程實施設計、課程評價等維度有意識的注重將中醫藥文化的精髓融入;思政教學中,教師就思政講思政就失去了醫學生思政課的價值和意義,需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和中醫藥文化相結合,在思政課中感悟中醫藥文化,在中醫藥文化中滲透價值引領和塑造;輔導員日常的學生管理中心,用心尋找中醫藥文化的思政資源,找準醫學生思想引領的突破口和親切感,發揮文化育人功能。在推薦“課程思政”的實踐中,既要形成“驚濤拍岸”的聲勢,也要產生“潤物無聲”的效果。
中醫藥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的千錘百煉中,形成了以“仁和精誠”為核心的價值理念和精神追求。醫學生的培養理念和課程思政建設綱要明確指出:“著力培養學生“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醫者精神,注重加強醫者仁心教育,不僅要求醫術精湛,更重要的是要視人民安危和身體健康為首位。”《綱要》中對醫學生醫德醫風的培養要求和中醫藥文化的核心價值理念本質上是一脈相承、高度一致的。以文化為切入點,教育引導醫學生理解中醫藥文化中以人為本、仁心仁術、大醫精誠、天人合一、辨證施治的思想精華和時代價值,教育引導醫學生傳承中華文脈,充滿中國仁味、富有中國仁心、飽含中國仁情。
中醫藥文化博大精深,包羅萬象,要建立與課程思政的融通路徑,必須精準挖掘和建立中醫藥文化德育資源庫。首先,提煉和明確中醫藥文化精神標識,包括深中醫藥學的哲學體系、思維模式、價值觀念等。其次,挖掘中醫藥蘊含的德育內涵元素,進行整理、篩選、提煉、建庫,精準挖掘凝練出一批具有中醫藥特色和濃厚底蘊的中醫藥典故和名家故事。最后,有效利用第二課堂,以中醫藥文實踐活動、文創產品、文化健心等活動為載體,運用群眾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方式進行知識傳授、思想引領和價值塑造。課程思政教育的內容與中醫藥文化的內容相輔相成、相融相通,在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中是可以無縫對接和緊密結合的[2]。
課堂教學是醫學院校教學的主陣地,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力軍。推進中醫藥文化融入“課程思政”。首先,要強化育人隊伍的中醫思維、中醫意識、中醫智慧,提升中醫素養,在學生的專業課程、思政課堂、第二課堂等各個環節有意識的融入中醫藥文化,以文化人,讓醫學生持久地獲得精神的食糧,從而塑造其價值取向。其次,轉變教學理念。教學目標不再是單純的傳授知識,根據“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目標,價值塑造是第一要務。既加強教學頂層設計,例如內容體系、評價體系和方法機制體系在內的一整套課程思政建設育人體系,提升課程思政的育人效果。最后,改革創新教育教學方法。充分醫學生的學情特點,積極適應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將信息技術運用在課堂中,創新課堂教學模式。
中醫藥文化融入“課程思政”建設是一個新課題,最終要實現“三位一體”人才培養目標,充分挖掘中醫藥文化德育元素,發揮文化育人功能。課程是顯性的,文化是隱性的,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結合,資源共享,元素共融,形成文化育人和課程育人的合力,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培養仁心仁術、大醫精誠,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好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