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敏
(湖南工貿技師學院,湖南 株洲 412000)
高校開展大學生黨史教育,其目的在于讓大學生正確認識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走向富強的歷程,通過了解國家在黨的領導下,從革命到改革開放的歷史,進而堅定在黨的領導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使大學生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積極投身到社會主義建設中。要想實現高校黨史教育的目標,就要充分整合利用多方資源,探索全新的教育途徑,以此提升黨史教育的質量,強化黨史教育成效,為國家培養有理想、有擔當、有本領的優秀人才。
當前大學生黨史教育現狀需要從教學內容與教學形式兩個方面來看。在教學內容上,對于共產黨的黨史理論,大多數學生還不具備完整的認知,對革命事跡了然于心,但對革命必然勝利原因與黨的理論創新知之甚少。黨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理解中國共產黨是怎樣的政黨,又是怎樣從革命黨轉變為執政黨的。通過黨史教育的教學內容,帶領學生對黨史理論進行深入學習。在教學形式上,當前的黨史教育課程還是以課堂教學與座談演講為主,而根據調查研究數據所顯示,最受學生喜愛的黨史學習方式為參觀紀念館、走訪老黨員、觀看影視作品、講座與思想教育課程。因此,黨史教育在開展時要充分整合教育資源,以學生更加喜歡、更易接受的方式展開教學任務,將原汁原味的黨史精神傳達給學生。
新一代的大學生身上有著朝氣蓬勃、開放自信、好學上進的特點,但與此同時也存在著涉世未深、缺乏經驗的弊端[1]。因此,需要明確高校黨史教育的迫切性,將黨史教育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任務相結合,使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得到加強。
黨史教育本身作為一種思想教育行為,將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作為其教育目標,也是其教育過程中的重要內容。通過黨史文化的先進性,讓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文化產生認同。共產黨發展中所取得的成就與所經歷的磨難,都能給予當代大學生深刻的啟示,促使大學生對自我加以審視,嚴以律己,在黨史文化的傳承中保持客觀視角,成為優秀的黨史文化傳承者。黨史教育能夠有效提升當代大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與民族自豪感,通過深入學習黨史,大學生能夠從中收獲情感與精神上的共鳴,愛國主義精神在學生的成長歷程中得到了更深入的根植。
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建設與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留下了諸多優秀的文化傳統,而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中所凝練出的時代精神與民族特色,也深深根植在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中。在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部分學生在文化信仰上無所適從,致使高校文化自信的建設始終受到阻礙,為此需要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加強對學生的黨史教育,將中國共產黨百折不撓的精神與優秀的文化傳統傳遞給大學生,通過大力宣揚革命文化,使大學生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夠做出正確判決,幫助大學生黨員提高自身政治思想覺悟,能在關鍵時候站出來,堅決抵制不良誘惑,讓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能得到充分弘揚,確保了中國共產黨的紅色基因得到傳承。
高校要堅持立德樹人這個根本問題,將立德樹人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環節[2]。黨史教育作為當代大學生的必修課程,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黨的領導為方向,堅守高校思想政治課堂的高地,以此引領大學生深入學習黨史理論知識。同時,高校要及時轉變工作模式,加強黨建業務水平,從而正視學生黨員的入黨動機,重振學生黨員隊伍士氣。為此高校需要加強對黨史理論的宣傳,從加強黨史教育切入,以歷史指導學生黨員行動,推進學習型黨組織的創建與發展,使學生黨員能從黨史中獲得思想啟迪,以知識作為自己斗爭的武裝。
中國能從悲慘的境遇向著光明的前途實現偉大的歷史轉變,就是因為有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的面貌就煥然一新。因此,我們需要通過黨史教育培養當代大學生透過歷史看本質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避免脫離群眾,脫離實際,遵循客觀規律,切忌急功近利,堅持馬克思主義學風與中國共產黨的優良黨風。推進大學生黨員通過黨史學習,貫徹黨的方針與路線,增強黨的凝聚力與先進性,成為高校黨建工作的推動者、參與者與踐行者。
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建設,將黨史教育貫徹在思想政治課程全程。思想政治課程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必然要重視課程建設,改變課程質量不高、重視不足與系統性較差的弊端,以立德樹人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任務的根本要求[3]。黨史教育可以始終貫穿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中,也可以與“近代史綱要”課程相結合,通過人物與重點事件的聯系、重點話題與歷史的聯系等,以強調黨與現實的聯系。因此,便需要打造一支專業水平較高,又精于教學方法的教師隊伍,通過不同于傳統空洞、乏味的講解方式,讓課程內容變得更加鮮活生動,讓大學生能夠正確認識中國共產黨的歷史發展與所取得的成就,能夠積極投身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建設中,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
通過建設實踐基地,加強學生的參與力度,促使學生了解國情、鍛煉品性、增長才干。當前大學生的教育環境早已遠離了中國共產黨艱苦奮斗的革命年代,課堂上的黨史理論教學難以為學生帶來實感,學生無法充分體會革命時期的艱難困苦[4]。為此,高校黨史教育不應該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要充分發掘當地各類黨史國史資源價值,將大學生黨史理論教育同社會實踐相結合,打造大學生黨史實踐基地,進一步開展大學生黨史教育實踐活動。名人故居、紀念館、博物館等場所具有較高的黨史教育價值,其中的黨史資源對黨史教育而言是最好的教科書,它能有效加強黨史教育內容的吸引力與魅力,為大學生帶來更為切實的學習體驗。
借用各大節日、紀念日等為契機,開展黨史紀念教育活動。要預先做好準備活動的規劃,每學年開幾次,什么時間開,組織什么樣的活動等,都需要提前計劃好,如七一、八一、國家公祭日、一二九運動紀念日等,組織演講、征文、圖片展等活動。以河北某高校為例,通過與省委黨史研究室合作,將當地黨史圖片搬進校園舉行展覽,展覽圖片依照主題進行劃分,并配以適當的文字,生動形象展現了當地在黨的長久領導下不斷探索、開拓進步的歷史歷程,深切贊揚了黨的領導下人民的偉大力量。展覽舉辦期間,每日的觀展人員絡繹不絕,其中不乏在校學生黨員,借助展覽加深了對黨的認識,使學生黨員真正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意義與現實意義,建立起作為一名黨員為人民服務的自覺。
互聯網作為信息時代中傳播信息的主陣地,大學生更是網絡信息的主要受眾群體。因此,高校黨史教育要抓緊互聯網這一引導學生思想的主戰場,依靠新媒體平臺,運用新技術,對大學生進行黨史宣傳與教育[5]。構建黨史教育網站,在網站定期開展專題活動,將黨史相關信息經過圖片、動畫、影像等形式傳輸給學生,為學生營造良好的網絡學習研討環境。組織網絡知識競賽,充分發揮出學生組織與學生社團的作用,依據黨史紀念日展開相關專題知識競賽,在競賽中讓大學生對黨史產生更加深刻的認識。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依靠互聯網這一全新形式宣揚黨的理論知識,將會是以后黨史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歷史具有強烈的不可割裂性,因此,黨史教育的開展不能脫離中國歷史來開展,更不能脫離中國近代史。而近代中國各個階級階層對于國家未來出路的探索,更是為中國共產黨的探索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經驗。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改革、建設與發展的過程中,始終以史為鑒,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目標,發揚中國人民的民族精神。中國豐厚鮮活的歷史為高校大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學會通過不同的視角去看待歷史、分析歷史,加強了對學生辯證思想與唯物史觀的培養。使高校大學生在黨史學習中能夠學會尊重黨史,去偽存真,正確認識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所取得的成就,積極投身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建設發展當中,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目標而努力奮斗。
綜上所述,高校需要重視黨史學習教育。為了順應時代的發展需求,要將黨史教育與生活實際相緊密聯系,充分發揮黨史教育的作用,以實現黨史教育的目的,將當代大學生培養為有理想、有擔當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可靠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