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因為一部分犬主好惡的改變或缺乏愛心、社會責任感而發生丟棄犬的行為導致犬流離失所,淪為流浪犬。流浪犬的命運令人同情,同時還帶來了不少社會問題,例如它們會傳播疾病、影響交通安全、破壞環境衛生、甚至擾民傷人。在公園、街道、居民小區“游蕩”的流浪犬,日益成為城市生活的隱憂。
隨著流浪犬的增多,一些地方頻頻發生流浪犬傷人的惡性事件,引發社會大眾關注。而不久之前,江蘇無錫的“流浪犬被棍打”視頻在網絡流傳,引發了社會熱議。一些動物保護組織相關人士對此發聲質疑,他們反對虐待流浪犬,認為流浪犬同樣需要人們的關心和愛護。而另外一些持相反態度的非愛犬人士則支持清理流浪犬,認為流浪犬對城市市容建設和公共安全造成較大影響。一時間“支持清理流浪犬”“反對虐待流浪犬”兩個對立的觀點,在網上輿論場引發了愛犬和厭犬網友的激烈爭論。
有些厭犬人士對于流浪犬處理問題的態度相對極端,他們并不是抱著解決流浪犬問題的態度來理性探討,只是為了宣泄自己的負面情緒,沒有建設性。其實我們要理性看待流浪犬的問題,要盡量消除分歧,尋找共識,做到理性、合理地去解決流浪犬問題。
據世界動物保護協會2018 年預估,按照國際人犬比例10:1的平均水平估算,中國目前的犬數量為1.3 億頭,其中流浪犬的數量約為8000~9000 萬頭。棄養、無序繁殖以及走丟,是流浪犬泛濫的直接原因。流浪犬之所以難于管理主要是存在以下3 個方面原因。
流浪犬大多數是由于犬主遺棄或遺失造成,因養犬文化不成熟,犬主缺乏愛心、社會責任意識淡薄,犬棄養追溯制度不健全,還有流浪犬無序、過度繁殖等因素成為一系列流浪犬問題產生的源頭。要想加強流浪犬的管理從而改善流浪犬泛濫問題的現狀,首先,要加強源頭管理,采取有效措施從根本上減少犬的棄養現象至關重要。
流浪犬沒有定期打疫苗,接觸的環境比家犬惡劣,因此身上攜帶的鼠疫、跳蚤等病毒和寄生蟲的概率要遠遠高于家養寵物犬。再加上流浪犬無人看管,犬傷人事件頻發極易引發狂犬病疫情,危害公眾健康安全。犬吠噪音擾民問題突出,衛生問題影響城市形象。據調查顯示,約80%民眾曾經受到過流浪犬干擾。流浪犬帶來的不良影響不僅僅是環境、安全方面,還給很多民眾帶來了日常生活上的干擾。
部分非養犬民眾由于觀念分歧對于治理流浪犬的工作,并不是很支持和配合,流浪犬處置問題不僅需要養犬人士、愛犬人士的大力支持,還需要其他民眾的配合與幫助,除此之外,公安、城管、疾控中心等多頭執法部門的有效監管也是必不可少的。目前有關部門雖然已經加大了對流浪犬的管理處置力度,但是處置方式較為隨意,缺乏長效系統運行體系,且流浪犬處置工作執法頻率高、對專業人員、專業技術以及場地均有要求,若處理不慎容易引發愛犬人士對立情緒,引發不良輿論。就流浪犬收容部門而言,目前基層流浪犬收容所因為數量及容納量有限,遠不能滿足現有需求。除此之外一些民間流浪犬收養機構,由于資金短缺、組織分散等,也難以長久維持。要想改變流浪犬處置現狀,還需要政府部門相關機構、社會大眾共同去努力。
流浪犬管理看似小事,實則涉及公安、城管、疾控中心等多個部門,牽涉登記、檢疫、救助等多個環節,考驗著社會精細化管理的能力與水平。加強流浪犬的管理,要注重制度設計,從犬的源頭管理抓起,重視犬棄養現象,為減少棄養行為而加強法律措施。
流浪犬中,相當一部分原本是家養的寵物犬。由于棄養成本較低,一些人輕易以不喜歡、沒時間、治病貴為借口,拋棄犬。因此,應加大懲罰棄養犬的力度,讓遺棄犬行為付出應有代價。其次,在強化管理、明確權責的基礎上,還應完善服務,進一步便利犬的登記、免疫工作,不斷增強收容、留檢力度。與此同時,做好輿論引導工作,既倡導對犬負責到底的精神,也讓治理流浪犬的行動得到市民信任與支持。積極引導社會公益力量參與,創設救助機構,完善聯動機制,為流浪犬提供更多安全可靠的“避風港”。
流浪犬的治理不僅要有力度,更要有溫度,不能片面地只想著用極端手段去清理流浪犬,這對于流浪犬來說過于殘忍,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流浪犬的治理問題。很多地方為了改善流浪犬問題泛濫的現狀采取收容制度,捕捉流浪犬進行收養,此舉措不僅難度大、成本高,效果也不明顯,可以說這個方法治標不治本。收容制度再完善,也不如加強源頭管理,從根本上減少棄養現象。這不僅要加強有關部門的監管力度,民眾的支持和配合也十分重要,更需要提高民眾的社會責任意識,共同參與到流浪犬治理工作中。
2021 年1 月22 日,新修訂的動物防疫法已經表決通過,此動物防疫法將于2021 年5 月1日正式施行。在新動物防疫法上,為強化養犬管理,對于犬的登記、檢疫、救助等環節提出了明確的指導方法與意見。相信新動物防疫法的出臺將會改變流浪犬的不良現狀,從根本上減少流浪犬問題也將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