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婷,李 英,張 輝
(華南農業大學 獸醫學院,廣東 廣州 510642)
霍納氏綜合征(Horner’s syndrome)是一種由眼球交感神經通路功能障礙引起的綜合征。早在1727年,Francois Pourfour du Petit就在犬中觀察到了該現象:他在切斷犬的肋間神經后,注意到其同側出現的相關眼部疾病。而后在1869年,瑞士眼科醫生Johann Friedrich Horner完整描述其發病機制和臨床特點,Horner’s綜合征由此命名。
一篇人醫上關于64例患者病因統計的文獻顯示,引起人霍納氏綜合征最常見的病因為腦血管病,占54.69%,其次還有頸椎病、腦干腫瘤、肺結核等[1]。在小動物臨床上,犬貓的霍納氏綜合征常見于第三節段損傷,如中耳炎、內耳炎等疾病。此外,特發性病因在犬貓霍納氏綜合征中也有較大占比。
霍納氏綜合征可以影響幾乎所有品種的犬貓,有研究表明在犬中,金毛獵犬、拉布拉多獵犬、牧羊犬、威瑪犬和杜賓犬等可能是該病的好發品種[2]。另一項病例顯示,犬貓發病的年齡范圍跨度較大,患犬年齡從5周齡到17歲不等,而患貓年齡不超過14歲[3]。由此可見,該病的發生在犬貓品種和年齡上均沒有較大的特異性。加之目前我國對于犬貓霍納氏綜合征的研究報道較少,寵物醫師對該綜合征的認識與理解較為粗淺,臨床上經常出現錯診、漏診現象。因此,本文從神經解剖結構分類及病因、臨床癥狀、診斷方法等進行了概括,旨在為霍納氏綜合征臨床診治提供參考。
該節段神經元始于下丘腦和中腦后段,經過腦干、頸段脊髓到達胸段脊髓的節前神經細胞體,即C8-T1脊髓灰質。此節段上運動神經元的損傷很少單獨引起霍納氏綜合征,但如果繼發于創傷、梗死、腫瘤性占位或炎癥性疾病時,一般會出現單側偏癱、意識障礙等癥狀以及其他并發的神經學異常。例如下丘腦腫瘤或創傷性出血,能夠引發同側霍納氏綜合征,并且伴有對側偏癱及感覺遲鈍。下段頸椎或上段胸椎脊髓發生病變時,如外傷、感染性脊髓炎、血管畸形、腫瘤等,引起的中樞性霍納氏綜合征可能是唯一的神經系統異常。
節前細胞體位于T1-T3的灰質內,其軸突在T1-T3腹側神經根離開脊髓節段,在脊神經內運行一小段距離后,分支形成胸段交感干,并在胸腔內向頭側延伸。在頸部,交感神經軸突行走在迷走交感干內,后在顱骨基部的鼓泡腹中部與前頸神經節形成突觸。
此節段的損傷可發生于頸膨大處(C6-T2)的脊髓,常繼發于創傷、梗死、腫瘤、炎癥性疾病,也可見于心胸部手術、縱膈腫物、頸部咬傷、侵襲性甲狀腺癌以及頸部手術錯誤操作造成的神經元損傷。其中,臂神經叢損傷在小動物中較為常見。臂叢由C5-T1神經根組成,在犬貓中常見的臂叢損傷有炎癥性、創傷性、腫瘤性因素。在一項犬貓臂叢損傷經磁刺激試驗的神經學評估中,實驗對象中61%的犬和47%的貓存在霍納氏綜合征的表現[4]。
節后神經的途徑并不確切,其軸突呈網狀向后圍繞頸內動脈通過中耳枕骨裂,進入中耳后再與舌咽神經一同進入顱腔海綿竇,在海綿竇內與外展神經(VI)穿過中部到達三叉神經節,再與三叉神經(V)穿過眼眶裂處離開顱腔并分布于眼眶周圍平滑肌、上下眼瞼、第三眼瞼和虹膜肌肉等靶器官。值得注意的是,貓第三眼瞼內的平滑肌由交感神經支配,而犬沒有。
此節段的損傷在3個節段中是最常見的,其病因有頸內動脈夾層動脈瘤、中耳炎、中耳腫瘤,罕見于球后損傷、膿腫等。其中,頸內動脈病變常引發部分霍納氏綜合征。該定義目前在人醫中有較為具體的描述,其主要表現為瞳孔縮小、上眼瞼下垂且出現面部無汗癥。
在犬中,將近50%的霍納氏綜合征病例無法確定病因。據統計,金毛獵犬相比其他犬種更加易發。而在貓中,也有約40%的特發性病例[5]。由于其病因無法確定,只能在排除以上三個節段的病變以及所有其他可能的原因外,如虹膜炎導致的瞳孔縮小、虹膜萎縮等,才能做出特發性霍納氏綜合征的診斷。
無論病灶在交感神經通路上的位置如何,其典型癥狀都是相同的。但對于中樞性病變,如腦干、脊髓等受損時,動物還可能表現有輕癱、共濟失調、姿勢反應缺陷等神經癥狀。
瞳孔縮小是霍納氏綜合征中最常見的癥狀,其繼發于虹膜擴張肌神經支配的喪失。交感神經興奮是導致瞳孔擴大的原因,而由于患病動物交感神經通路受損,虹膜括約肌受動眼神經的副交感神經的支配,導致患病犬貓瞳孔縮小。在黑暗條件下,可以更加明顯地見到患病瞳孔散瞳遲緩,出現兩側瞳孔大小不等的現象。在人醫臨床上通常會進行瞳孔擴張滯后試驗:通過手電筒照射患者眼睛,然后突然熄滅室內燈光。正常情況下的瞳孔會立即擴張,而患病瞳孔在幾秒后才逐漸開始擴張,在黑暗中4~5 s時兩者差異最大[6]。有研究指出,在4 s時兩側瞳孔直徑出現0.6 mm及以上的差異對于診斷單側霍納氏綜合征的敏感性為82%[7]。
第三眼瞼脫出是臨床上第二常見癥狀。貓第三眼瞼內的平滑肌受交感神經支配,因此在交感神經通路被阻斷時,平滑肌無法再牽拉眼瞼于正確的位置。但在犬中,第三眼瞼脫出是被動的,且會繼發于眼球內陷。
上瞼板肌肉(Mueller氏肌)在受交感神經支配的情況下對上眼瞼的抬升作用約為1~2 mm[8]。因此理論上,交感神經對眼瞼肌肉支配的喪失會導致動物上眼瞼下垂,但上瞼下垂在霍納氏綜合征中的程度可能較為細微,且霍納氏綜合征不能完全解釋上瞼下垂大于1~2 mm的情況。此外,有研究指出,動物中眼瞼肌肉對上瞼下垂癥狀的影響較小,且眼瞼下垂常會繼發于眼球內陷等其他相關癥狀。
由于交感神經支配的喪失,眶周平滑肌舒張,其對眼球縮肌的拮抗作用消失,從而導致眼球被牽拉至眼窩內,最終造成眼球內陷。
使用可卡因進行藥物測試是目前診斷所有動物霍納氏綜合征的金標準。去甲腎上腺素是交感神經的節后神經與虹膜擴張肌神經肌肉連接處的神經遞質。可卡因能夠抑制節后神經的突觸前膜對去甲腎上腺素的降解吸收,導致去甲腎上腺素蓄積,從而引起正常瞳孔擴張。而患有霍納氏綜合征的動物由于交感神經通路受損,患病瞳孔擴張很小或不擴張。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進行可卡因試驗,應在24~48 h后再進行其他定位性試驗。
由于可卡因屬于管制類藥物,且在尿液中排泄較慢,現階段人醫上逐漸使用安普可樂定來替代可卡因進行藥物診斷測試,但還未經獸醫驗證。安普可樂定作為α受體激動劑,能通過減少眼房水的產生來降低眼壓,原用于治療青光眼。當作用于患有霍納氏綜合征的瞳孔時,瞳孔開大肌的α-1節后受體去神經現象導致瞳孔明顯散大。而對于正常的瞳孔,安普可樂定能夠抵消任何使瞳孔散大的作用,最終對瞳孔大小無明顯影響。
對于病灶的定位,通常使用去氧腎上腺素滴眼。1滴1%的去氧腎上腺素能在20 min內引起患病瞳孔擴張,并消除其眼球內陷、第三眼瞼脫出和上眼瞼下垂,而不會擴張正常的瞳孔和第一、二階段病變的瞳孔[9]。因此可以采用這種方法來定位其病灶位于第三節段。如果兩側瞳孔在20 min內對1%的去氧腎上腺素均無反應,則追加使用1滴高濃度腎上腺能藥物(10%去氧腎上腺素)滴眼。當兩側瞳孔在20~40 min內均擴大,則提示病灶位于第一或第二節段。
目前,僅僅通過藥物測試并不能區分中樞型和節前型損傷,且存在其他潛在局限性。因此在進行藥物測試診斷與定位的同時,通常還需結合病史、臨床癥狀進行其他檢查以輔助診斷。通過全血細胞計數和血清生化檢查來判斷動物是否存在炎癥性疾病以及某些代謝性疾病繼發癥狀,例如糖尿病。
影像學評估在病因診斷中非常關鍵。通過影像學檢查可以判斷耳部疾病、腦部和脊髓損傷、縱膈腫物、機體創傷等;耳部內窺鏡檢可以評估中耳炎、耳部腫瘤等;腦部MRI能夠識別顱內腫瘤、腦干梗死等;頸胸部CT能夠識別該區域的腫瘤、創傷及其他常見病變;頸部動脈血管造影能夠有效評估頸動脈夾層,超聲檢查在頸動脈夾層病例中的診斷效率較低,其出現假陰性的概率高達31%[10],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的敏感度及特異性較高。
對于患有霍納氏綜合征的動物進行治療通常取決于其潛在的原發病因以及相應癥狀,一般不進行特殊處理。如果動物發生嚴重的第三眼瞼脫出并影響視力時,可以局部使用去氧腎上腺素短期改善其癥狀。一些動物只表現部分癥狀,如上眼瞼下垂、眼球內陷等,可以采用寵物美容整形類手術,如眼瞼矯正術等。即使動物出現例如永久性瞳孔縮小等癥狀,大多數情況下認為其僅屬于外觀缺陷,對患病動物生活質量的影響很小甚至沒有。
對于特發性霍納氏綜合征,由于其沒有具體病因,因此目前沒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法。但在特發性病例中,大多數犬在發病后6個月內能夠自愈。Cho SJ等通過對患有霍納氏綜合征的犬的地倉穴(ST-4)、睛明穴(GB-1)進行針刺療法,明顯改善了患犬的眼部癥狀,提示針灸對于治療犬特發性霍納氏綜合征可能具有有效性,建議進一步開展更多相關試驗驗證其療效[11]。由于不同的病因,本病的預后存在明顯差異。
霍納氏綜合征是一種由眼球交感神經通路功能障礙引起的綜合征。瞳孔縮小、第三眼瞼部分脫出、眼瞼突出、上眼瞼下垂、眼球內陷等癥狀可作為其診斷的部分依據。該病的確診及病灶定位需進行藥物測試。
目前,霍納氏綜合征在人醫領域是較為常見的研究主題,其神經解剖學結構已有較為詳細的描述。在犬貓上也有部分關于霍納氏綜合征病例的報道,但相關研究并不深入,且由于寵物中特發性是較為普遍的病例,其治療方法和預后仍舊比較模糊。有研究表明針灸可能是治療該病的有效方法,但相關研究較少,需進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