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紅蘭
(天水市漁業工作站,甘肅 天水 741000)
近年來,天水市各級漁業技術推廣機構嚴格按照國家、省、市關于推進水產養殖業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按照新發展理念,以“尾水減排,藥物減量,產量提高,品質提升”為發展思路,著力創新推廣漁業發展新模式、引進推廣新品種、打造漁業新品牌,優化水產養殖空間布局,推行生態健康養殖方式,創新生產經營體制機制,實現了漁業增效、農民增收。
相關部門聯合下發《關于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實施意見》后,天水市積極行動,結合實際制定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全市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實施意見》(天牧醫發〔2020〕25號),各縣(區)制定了相應的實施辦法,積極發揮組織保障作用。
水域灘涂發證登記是依法確立水產養殖生產者享有水域灘涂養殖權的法定程序,是促進農產品穩產保供有關要求的重要支撐,也是確保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有力抓手。按照《養殖水域灘涂規劃編制工作規范》和《養殖水域灘涂規劃編制大綱》的要求,天水市已啟動編制工作,進一步明確了漁業發展的主要目標、重點項目、主導產業布局和重點產業發展方向。
按照漁業發展總體思路,建立了政府行業引導、財政支持、養殖企業自籌、社會資金參與的多元化投融資機制,樹立了水產養殖綠色發展理念,鼓勵、支持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項目,并將水產生態健康養殖納入漁業綠色產業發展規劃。天水市財政、科技部門,在水產養殖綠色發展方面給予資金和項目扶持。先后立項的水產養殖綠色發展項目有《天水市池塘魚菜生態循環養殖技術示范與推廣項目》《稻蟹綜合種養項目》《濾食性魚類匙吻鱘引進試驗項目》《黃板泥鰍稻田試驗養殖項目》等。
主要在武山縣鴛鴦鎮、麥積區甘泉鎮開展了魚菜共生生態種養技術模式,以種植空心菜、水生花卉為主;在秦州區娘娘壩、武山縣四門鎮開展了稻—蟹、稻—蝦、稻—魚綜合種養技術模式;在張家川東峽水庫、石峽水庫、秦州天水湖、麥積區翠湖、武山鴛鴦湖、甘谷大像山湖、清水軒轅湖等大水面,開展了“人放天養”的生態養殖模式,以保護水質,養護水生資源,修復生態環境;在武山鴛鴦盤古漁村利用荷花池塘水循環養殖鱸魚、鱘魚等高品質魚,在主養鯉魚、鯽魚、草魚的池塘,試驗、推廣套養以匙吻鱘為主的濾食性魚類,實現多營養層級養殖模式。該試驗示范項目已開展3年,套養效果顯著,達到了防病、增產、增效的目的。
養殖尾水治理著重推廣池塘底排污尾水處理技術。重點在麥積區甘泉鎮的天水九華山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進行了凈水池塘底排污改造,主要在夏季高溫季節做到底部污水定期排放;在武山縣九平鱘魚園、南溝村冷水魚養殖場,張家川縣天河冷水漁場、河峪冷水漁場等養殖場,充分利用池塘落差、流水動力,將池底排污管道和排污渠道分離,達到了水體循環利用、殘餌和糞便集中處理的目的。
一是使用優質苗種減少用藥、提高品質。在引進品種上體現優質化,相繼試驗引進和重點推廣了匙吻鱘、云斑鮰、臺灣泥鰍、黃板泥鰍、大閘蟹、俄羅斯金絲草魚等養殖效益好的品種。在苗種體格上體現優質化,對于采購外來苗種,要求提供檢疫合格證明,保證苗種優質、安全、健康,苗種質量有保障。二是實施實時監測預警,有效防控魚病。在天水市設置病害監測點6個,定期開展養殖病害監測,已創建部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8家,對創建成功的示范點定期檢查指導工作,真正起到了示范帶動作用。三是依法精準診斷減少用藥。大力宣傳水產安全用藥知識,把水產養殖安全用藥明白紙下發到每個漁業企業和養殖戶手中,讓養殖戶了解禁用藥物、休藥期等相關知識。同時,與養殖戶簽訂安全用藥承諾書來約束養殖行為。按照法律法規落實執業獸醫處方管理制度,依照處方劑量和次數施藥,每年落實魚病防治專項資金5萬元,用于采購防疫藥品。四是推廣生態養殖減少用藥。大力推廣魚菜共生、稻漁綜合種養、池塘循環水養殖等先進養殖模式,有效提升防病能力,減少用藥。五是重視并加強日常規范化管理。指導并督促養殖場(戶)建立從苗種培育、新品種引進、養殖環境優化、病害防治等全過程的質量安全管理制度,完善水產養殖生產記錄。
近年來,天水市各級漁業技術推廣機構高度重視水產養殖業轉方式、調結構,把推廣配合飼料、漁業機械設備作為主要手段,鼓勵養殖戶發展規模化、標準化、現代化科學養殖,學會利用和掌握先進實用技術。冷水魚養殖主要引進、試驗、推廣中糧飼料、漢業飼料等顆粒飼料;大宗魚養殖重點推廣通威、漢寶等顆粒飼料,根據魚類習性、食性不同,結合飼料屬性(沉性、浮性),分類使用、對魚用料,既提高了飼料利用率,減少了營養損失,又提高了養殖效益,保護了生態環境。在主要從事大宗魚養殖的漁場,先后引進富地變頻噴水式、波輪式增氧機和小青青涌浪機等漁業機械設備。不斷引導廣大養殖企業通過對比分析使用新型漁業機械、配合飼料、魚藥前后養殖效益等,逐漸轉變漁業養殖方式和發展思路,示范帶動周邊養殖戶轉變觀念,增加養殖收入。漁業新設備、新技術的投入使用,有效預防了魚塘養殖中病害的發生,減少了池塘用藥量,降低了漁民的養殖投入成本,提高了經濟效益,得到了養殖戶的認可。
開展水產新品種試驗推廣、生產性能測試試驗,依托土著魚馴養繁殖場、省級以上水產原良種場、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等,已建立水產新品種試驗推廣基地10個以上,研究制定了冷水魚養殖技術集成示范、秦嶺細鱗鮭人工馴養繁殖技術示范等先進實用技術。示范推廣優質、高效、多抗、安全的水產新品種10種以上,提升了水產養殖良種化水平。轄區內已建立秦州珍稀水生野生動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張家川秦嶺細鱗鮭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黃河渭河武山縣段秦嶺細鱗鮭省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
天水市始終圍繞“調結構、促發展”的總基調,不斷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努力實現漁業從傳統養殖向現代綠色健康高質量養殖轉變,全力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
雖然漁業在天水市農業經濟中占比較小,但各級政府對漁業健康養殖都非常重視,在機構設置、人員配置、資金扶持和漁業項目上給予了大力支持,確保各項工作能夠順利開展。
天水市政府大力宣傳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統一全社會認識,積極落實水域灘涂規劃、養殖設施改造、尾水治理、配合飼料使用推廣、漁業投入品有效監管、“稻—蟹—魚”生態循環種養、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新型模式推廣等工作。
天水市大力倡導水產養殖綠色健康養殖,要求各養殖戶建立三項制度,對水產養殖生產環節和銷售水產品進行全程監管。加大養殖標準化、規范化推廣覆蓋率,探索水產品可追溯制度,嚴把水產品質量關,水產品抽檢合格率達100%。
通過政府、主管部門、養殖企業上下聯動,共同樹立綠色發展理念,積極探索創新生態健康養殖模式,引進、推廣生態健康養殖技術,天水市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穩步推進,積累了寶貴經驗。應進一步學習國內外先進養殖技術以及同行成功的做法、經驗,竭盡全力,開拓創新,推動天水市漁業綠色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