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龍,李 莉,王玉梅,尹 才,李 杰,王曉亮,李知新
(寧夏回族自治區動物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寧夏 銀川 750000)
A場存欄奶牛4 650頭,2020年8月28日引進奶牛420頭。據該場技術人員反映,2020年10月20日,該批牛體表皮膚陸續出現丘疹、破潰、結痂等癥狀。10月22日,1頭牛因后肢損傷嚴重死亡。10月31日,對該場引進奶牛按山羊的5倍劑量,免疫吉林和元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山羊痘活疫苗。經調查,目前該批調入牛有20%左右表現出疑似牛結節性皮膚病臨床癥狀。
B場存欄奶牛1 427頭,2020年10月16日引進奶牛197頭(該批牛起運時共200頭,運輸途中死亡3頭)。據調查,該批奶牛入場后發現有個別牛體表皮膚出現數量不等的小丘疹。10月27日,對該場所有奶牛按山羊的5倍劑量,全部免疫金宇保靈生物藥品有限公司山羊痘活疫苗。
C場存欄奶牛1 146頭,2020年10月13日引進奶牛420頭。入場時,個別牛皮膚上有丘疹,但沒有引起足夠關注。
患病奶牛精神沉郁,不愿活動;食欲減退,流淚流涎;體溫升高,發熱后皮膚出現10~50 mm的結節,通常均勻分布在全身;病變部位出現潰瘍,吸引蠅蚊,反復結痂。結痂附近有明顯炎癥,皮膚組織有出血性滲出液,呈黃色。
3.1 材料
單道微量移液器和多道微量移液器(Eppendorf公司);IQ5高速熒光定量PCR儀(美國伯樂BIO-RAD公司);一次性移液器吸頭(Axygen公司);牛結節性皮膚病病毒熒光PCR檢測試劑盒、引物探針由青島立見診斷技術發展中心提供;核酸提取試劑盒(磁珠法)購自蘇州天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批號20082510T014)。
3.2 樣品采集 采集疑似發病牛只破潰結痂組織、口鼻拭子樣品15份,利用熒光PCR方法檢測牛結節性皮膚病病毒(LSDV)。
3.3 檢測方法
3.3.1 樣品處理 采集疑似發病牛只組織樣品,取少許加入石英砂,充分研磨,加入pH7.4 PBS緩沖液,制成1∶5~1∶10懸液,反復凍融3次,8 000 rpm離心2 min,取上清液56℃水浴消化1 h備用,作為PCR試驗材料。
3.3.2 DNA提取 病毒總DNA按照蘇州天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試劑盒說明書提取。對疑似發病牛只及同群牛進行牛結節性皮膚病病毒熒光PCR檢測。
3.3.3 基因擴增 將引物探針和酶反應液瞬時離心后,將酶反應液全部移至引物探針中,顛倒混勻6次,充分混勻,配制成PCR反應液。
根據檢測樣品數量,每個PCR反應管加入20 μlPCR反應液;先取5 μl陰性對照、再取5 μl待檢DNA、最后取5 μl陽性對照(充分混勻)分別加到不同的PCR反應管中,加樣結束后蓋緊PCR反應管。熒光PCR反應條件為50℃預變性2 min;95℃變性5 min;95℃變性15 s,58℃延伸60 s,共40個循環。設置58℃收集FAM熒光信號。
對疑似患病牛只采集樣品進行牛結節性皮膚病病毒核酸熒光PCR檢測,得到特異性擴增曲線,且CT值≤37,陰性對照無特異性擴增曲線。綜合臨床表現、病理特征以及熒光PCR檢測結果,確定患病牛只感染牛結節性皮膚病病毒。
一是檢測撲殺。對3個牛場調入牛逐頭采樣檢測,對所有發病和病原學陽性牛實施撲殺和無害化處理。二是封鎖隔離。對3個牛場實施封鎖30 d,嚴格禁止牛只移動[1]。同群病原學陰性牛嚴格進行隔離飼養,全場牛按山羊的5倍劑量緊急免疫接種山羊痘活疫苗。三是消毒處理。對全場飼養環境、圈舍、場地、器具、交通工具等進行嚴格徹底消毒。四是疫情報送。將陽性樣品送國家外來動物疫病研究中心復核確診,并向中國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報告疫情。同時,要求各級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對轄區內新引入牛只(奶牛、牧牛)開展排查摸底監測,并實行日報告制度。五是免疫接種。建議所有奶牛場(牧場)自行采購山羊痘活疫苗進行免疫接種。六是檢疫監管。要求各地強化調入牛只檢疫監管,重點對牛結節性皮膚病進行臨床癥狀的查驗和病原學監測[2-4]。七是宣傳培訓。強化動物疫情應急值守,密切關注疫情動態,加強宣傳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