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霞
(甘肅省肅南縣農牧業綜合開發服務中心,甘肅 肅南 734400)
近年來,張掖市把肉牛產業作為鄉村振興和助力脫貧攻堅的“四個百萬工程”之一,依托豐富的資源優勢和便捷的地理條件,以建設“雙百基地”(百萬頭優質肉牛和百萬畝優質牧草基地)、打造百億級牛產業體系為目標,堅持把推進牛產業發展作為調整優化產業布局,推動“糧經飼”統籌、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加快實現畜牧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通過制定發展規劃、出臺扶持政策、強化工作措施,推動肉牛產業向規模化、特色化、綠色化方向發展。
截至2021年3月底,張掖市牛飼養量達74.87萬頭,同比增長14.88%;存欄量達63.94萬頭,同比增長11.47%;出欄量達10.93萬頭,同比增長39.95%;能繁母牛存欄量達30.25萬頭。牛肉價格持續上漲,肉牛養殖效益不斷提高,牛肉價格較2020年同期上漲9.35%,犢牛售價10 000~14 000元/頭。按當前市場價格計算,飼養1頭母牛的年純利潤為4 500~8 500元,1頭架子牛育肥6個月出欄的純利潤為2 500~5 400元,農戶的養殖積極性不斷提高。
2016年開始,張掖市建立了聯合育種攻關機制,開展了世代選育、性能測定、系譜登記和遺傳評估等工作,組建了3個核心育種場和9個基礎選育群,選育了700多頭核心群種牛和2 300多頭基礎群母牛,培育種公牛60多頭,育種工作初見成效。
認真實施“百萬工程”,依托高產優質苜蓿項目和退耕還草項目推動種養大戶發展高產優質牧草規模化種植,全市各類優質牧草種植面積達8萬hm2,飼草總產量達95萬t。新建年生產秸稈飼料5 000 t以上的加工企業4個、1萬t以上的加工企業2個,累計建成草產品生產加工企業28家,全市年飼草加工能力達150萬t,進一步夯實了牛產業發展基礎。加大肉牛屠宰能力建設,提高肉牛屠宰加工能力,拓寬張掖市肉牛及其產品的銷售市場,建成肉牛現代化屠宰加工企業3家,肉食品加工企業7家,產業鏈條逐步完善。
大力推行畜禽“五化”養殖技術,全面提升肉牛標準化養殖水平。全市累計建成標準化、規模化肉牛養殖場區390個,其中萬頭牛場5個、千頭牛場48個、百頭牛場337個;累計創建省部級肉牛標準化示范場20個,省級肉牛產業化龍頭企業6家,“三品一標”認證率占全市飼養總量的70%。2021年4月底,“張掖牛肉”通過地理標志農產品目錄外審定、現場核查和品質鑒評。
雖然張掖市肉牛存欄量達63.94萬頭,但能繁母牛存欄量僅為30.25萬頭,占整個畜群的47.3%。作為牛產業發展基礎的能繁母畜,占整個畜群的比例不到一半,制約了肉牛產業的發展速度和發展程度,不利于長遠發展。
張掖市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進行黃牛凍配改良,經過30多年的雜交改良,以西門塔爾牛為主的肉牛品質有了質的飛躍,活牛遠銷全國各地。近年來,隨著活牛價格和牛肉價格的持續上漲,其他品種的活牛和凍精陸續進入張掖市,在豐富張掖市肉牛品種的同時,也影響了“張掖肉牛”新類群的選育,不利于“張掖肉牛”產業的發展。
雖然張掖市各縣(區)依托已建成的牛羊屠宰加工企業,注冊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牛羊肉品牌商標達30多個,在全國設立了40個直銷點,建成28個畜產品電商平臺,采取“線上+線下”的方式,將淘寶、快手、抖音等線上銷售和在二三線城市開實體店銷售相結合,大力銷售牛肉產品,但相較于活牛銷售和初級牛肉產品銷售,精深加工的牛肉產品銷售占比較小。產品附加值不高,品牌效益不明顯。
肉牛養殖所需資金大、周期長、資金回籠慢,導致部分經濟實力有限的企業有錢建場無力買牛,養殖場無法達到滿負荷運轉,設備利用率低,甚至個別養殖場因無錢購買牛只而空置。
加快“張掖肉牛”新品種的培育進度,成立專門的站所,配備人員組建專班,專職負責“張掖肉牛”新品種的育種繁育工作,爭取早日育成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肉牛新品種。推動建立“張掖肉牛”種公牛站,大力推廣“張掖肉牛”凍精,促使全市肉牛產業提檔升級。依托已組建的“張掖肉牛”核心育種場,選擇養殖環境好、條件成熟的村、社、戶,向其免費提供“張掖肉牛”凍精,并通過提高母牛犢補貼標準等方式,建成“張掖肉牛”基礎母牛養殖村、社,以點帶面,全面推動“張掖肉牛”品種擴群增量。
以《張掖市牛產業發展規劃(2019—2023年)》為基礎,結合鄉村振興,加大肉牛養殖場區建設及后院養殖改造力度,認真落實肉牛產業發展的扶持政策,提高肉牛養殖標準化、規模化程度。持續實施能繁母牛“見犢補母”補貼政策,提高補貼標準,完善補貼流程,引導鼓勵養殖戶飼養母牛,大力發展母牛養殖場(戶),著力增強肉牛產業發展基礎。加大“張掖肉牛”凍精使用補貼力度,推動全市肉牛產業提檔升級。
持續開展多種形式的招商引資和合作開發,加大肉牛屠宰企業的升級改造力度,持續改進牛肉精深分割冷鮮排酸工藝,提高牛肉精深加工和副產品綜合利用水平。積極培育區域公用“甘味”肉牛品牌,充分利用已認證的“張掖肉牛”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和“張掖牛肉”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支持肉牛屠宰加工企業與全國各大商超、各電商平臺建立供銷關系,實現肉產品線上線下銷售,鼓勵各相關企業在經濟較發達的城市開設實體店,做大做強做靚“張掖牛肉”金字招牌,提升產品品牌效益。
加大政策宣傳力度,深入開展養殖場區確權登記工作,鼓勵符合條件的養殖場區辦理《養殖場區產權證》,及時為已辦理《養殖場區產權證》的養殖場進行產權價值評估,協調各銀行認同《養殖場區產權證》的法律效力,開展產權抵押貸款工作,為養殖企業緩解燃眉之急。大力開展畜牧業“三變改革”工作,充分調動社會各界的閑置資金入股養殖場,變個人獨資為股份制經營,盤活資金、資產,提高設施利用率和資金利用率,使養殖場滿負荷運轉,推動肉牛產業持續發展。
積極與國家肉牛產業技術體系和科研院所合作,加強安全高效養殖、良種繁育、飼草料種植、畜產品精深加工等核心技術的聯合攻關和研發,為優質良種肉牛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大力引進、培養畜牧業科技領軍人才及創新團隊,建立優質良種肉牛產業發展專家咨詢庫;加強畜牧科技推廣體系建設,穩定科技隊伍,提高專業技術水平,鼓勵支持專業技術人員開展課題研究、技術攻關、項目承包和有償服務;加快高新技術、關鍵技術、實用技術的推廣力度,推動畜牧科技與牛產業的高度融合,提高畜牧科技的覆蓋面和貢獻率。以鄉村振興、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等為載體,組建科技服務團隊,分層次舉辦培訓班,培養新型職業養殖從業人員,為發展肉牛全產業鏈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