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一凡
歐盟對華無理制裁遭到中方反制后,歐方一些政客不僅沒有懸崖勒馬,反而進一步毒化中歐務實合作氣氛,歐洲議會叫停對“中歐投資協定”的審議會,一些西方媒體則借機炒作協定落實前景黯淡。但這些政客和輿論沒意識到,務實合作是當今世界以及中歐關系發展的主流,不能也不該被政治操弄和謊言抹黑所綁架。
歐盟是27個國家組成的超國家行為體和國際經濟體,文化、意識形態方面具有極大的多元性,歐洲議會更是“三教九流”的大雜燴。隨著近年來中國崛起、中歐力量對比以及中美競爭沖突的不斷演進,歐洲政治圖景中“意識形態原教旨主義”和“泛大西洋主義”群體影響力有所擴大。這兩大群體將以西方為中心的價值觀以及歐洲對美國的聯盟與依附,作為歐洲不可變的“祖宗之法”。
當一些反華分子捏造涉華謊言、美方又試圖借此聯動西方共同打壓中國時,歐洲這部分人便如獲至寶,將其視作政治謀利的機會,毫不顧及他們所鼓噪的虛假“人權狂歡”是毫無事實根據的污蔑。在政治私利和西式“政治正確”面前,這些勢力毫無道德底線與基本理性。本質上,這些政治力量就是見不得中國好,無法接受一個挺起腰桿、尋求平等互信、捍衛正當權益的中國,因此就攪渾中歐務實合作以及中歐間的平等互信而后快。
然而,歐洲在全球變局下想要達成的戰略目標,卻無論如何都繞不開與中國構建務實而穩定的關系。在戰略格局和大國關系層面,歐盟倡導“戰略自主”,其內涵正是歐盟“不受他方左右”,根據自身利益推動自己的政治、經濟與外交議程,在經貿和產業方面則要構建多元和穩固的供應鏈關系。
就對華關系而言,面對新冠疫情、美國政府更迭、大國互動復雜碰撞等一系列變量,歐盟多次表示與中國打交道的指導方針,仍是堅持2019年“中歐戰略展望”文件中的判斷,包括中國是歐盟“爭取一致性目標的合作伙伴”以及“爭取平衡利益的談判伙伴”等,這至少應預示著歐方對多種議程的務實推進而非相互綁架。但眼下,歐洲一些政客和勢力表現出“恭迎美國回歸”姿態,支持基于謊言和抹黑的所謂對華人權主張,在推動與中國平衡合作方面態度消極,這種任由政治偏見發酵以及“無條件、無底線”接納跨大西洋同盟的做法,將會轉化為歐方的利益受損以及在外交上遭受脅迫,結果就是成為強權政治和霸權主義的附庸,這樣一來,又有何“主權歐洲”可言?
歷經七年談判的中歐投資協定,體現了中歐高層深化雙邊經貿關系、打造中歐關系新支柱的政治引領,也是中歐經貿關系補足拼圖,實現貨物貿易、服務貿易以及相互投資三足鼎立、齊頭并進格局的客觀需要。實際上,雙方商界對投資協定帶來的市場準入水平提升、更全面的投資者權益保障以及相應的便利化措施普遍抱有很大期待,歐方特別是德國期待協定盡早落實,以促進歐洲更多制造業、金融業、通信業投資項目在華落地,而中國企業加快進入歐盟新能源基建市場,也是歐盟實現經濟能源綠色轉型以及中歐引領全球氣候務實合作的重要助力。
因此,推進中歐投資協定早日落地,是基于雙方追求互惠互利以及平衡、可持續經貿關系的客觀要求,是基于雙方在平等交往基礎上的務實追求,而非一方對另一方的讓步甚至“恩賜”,更不是一方用來實現“價值觀外交”的籌碼和杠桿。協定談判階段,中歐雙方都對彼此展示出較大幅度的善意與誠意,都照顧到對方的一些關注和考慮,努力使該協定成為自由開放全球經濟以及聯合國框架下國際體系和國際規范的支撐。如今,歐洲一些政客妄圖以“基于造謠的人權觀”影響中歐投資協定的審批落實,實屬無理、無信。歐洲有識之士也看到部分政客的短視,比如匈牙利外長就指出,歐盟的制裁“張揚、有害且毫無意義”,只會毒害中歐經貿關系,歐盟領導層應就這一問題“深入討論及慎重決定”。
誠然,中國期待歐盟實現“政治消毒”,驅散謊言和傲慢對中歐務實合作的干擾。互不干涉內政,照顧彼此的主權和安全關切,尊重對方的民族尊嚴以及民眾普遍的愛國感情,是國家之間平等交往的基礎。中方維護自身利益和尊嚴的決心以及能力不容置疑和試探。西方反華勢力以及“價值觀販子”們需要認清這一點。歐盟剛剛舉行了視頻峰會,美國總統拜登也受邀參加。德國總理默克爾在峰會后表示,盡管歐盟和美國有很多共同點,但在對華政策上并不一致。希望這樣的表態能盡快轉化成歐洲在與中國相處時的實際行動。▲
(作者是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歐洲研究所學者)
環球時報2021-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