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金字招牌
《鄉村地理》:能向讀者們介紹一下什么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嗎?貴州這些年來在這個項目上取得了怎樣的成績?
婁明聰:“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是文化和旅游部設立的群眾文化品牌項目。運用民間文化資源或某一特定藝術形式,通過創新發展,成為當地廣大群眾喜聞樂見并廣泛參與的群眾文化主要活動形式和表現形式的,并對當地群眾文化生活及經濟社會發展產生積極影響的鄉鎮(街道),也包括部分縣(縣級市、區)。“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命名周期3年,自1987年開展創建以來,已經成為推動民間文化藝術事業繁榮發展、豐富活躍基層群眾文化生活的重要公共文化品牌項目。
今年,我省黔西市新仁苗族鄉苗族歌舞、晴隆縣三寶街道阿妹戚托、臺江縣姊妹節、水城區農民畫、甕安縣猴場鎮草塘火龍被命名為2021-2023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至此,從2011年以來,我省共獲評50個“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此次獲評的5個項目有2個民族歌舞類(苗族歌舞、阿妹戚托)、2個民俗類(姊妹節、草塘火龍)、1個新興藝術(農民畫),5個項目均具備鮮明的民族特色。部分項目多次獲評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說明文化和旅游部對我省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民族民間文化的高度認可。
《鄉村地理》:在獲得了這項殊榮之后將如何引導這些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傳承文化、服務大眾?
婁明聰:下一步我們將加大工作力度,通過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充分發揮“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品牌作用,進一步豐富群眾文化生活,促進文化藝術交流,推動文旅融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首先,進一步提高認識,加強領導,積極營造各級各部門齊抓共管、廣大群眾主動參與的民間傳統文化傳承保護工作的良好氛圍。加強宣傳推廣,提升民眾對“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品牌打造的知曉率和參與率。利用重大節日、民族傳統節日舉辦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充分發揮文化引領作用,提高民族文化在群眾中的認知度和普及率,讓群眾聽鄉音、憶鄉情,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其次,積極創新思路、籌措資金,努力改善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民間傳統文化傳承、保護與發展的經費投入。加強民間文化人才隊伍建設,重視發現、培養民間傳統文化保護專業人才,加大隊伍培訓力度,對現有的隊伍進行技藝提升,發揮其傳、幫、帶作用,培養更多民族傳統文化人才。
最后,圍繞“文化搭臺,旅游唱戲”的主體思路,強化民間傳統文化與鄉村旅游發展的共融,結合鄉村振興發展戰略,集中力量把民間文化傳承、保護和發展作為村寨的精神內涵來不斷挖掘和提煉,積極建設、打造特色村寨;讓傳統節日牽手民族文化旅游,打造民族特產、民族文化工藝品、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特色旅游商品,激活旅游市場,助農增收。
群眾的認同度是民間文化之根
《鄉村地理》:對于優秀的民間文化如何更好地融入社會、融入大眾、融入生活,您有什么建議?
羅運琪:民間文化本來就植根于民間,是一個社區或一個族群的文化傳統。傳統依靠技藝自身是不能自我完善或傳承的,只有繼承了這個傳統的人,才能讓文化傳統獲得發展。因此,能夠活著的民間文化,一定是某個社區的人所需要的文化,一定是和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化。任何一種試圖把民間文化從傳統中分離出來的做法,都可能導致民間文化的變異,而變異后的“民間文化”,很難被族群所接受,即使它會“流行”一段時間,最終也會被族群摒棄。
《鄉村地理》:對于如何創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您有什么建議?
羅運琪:首先當然是要找準自身的藝術特色,貴州被稱為“文化千島”,民間文化豐富多彩,即使同為侗族琵琶歌,車江、洪州兩地就各具特色;其次要明確創建主體,一定要把民間文化的擁有者作為創建主體,若以行政部門取而代之,恐適得其反。再其次是參與文化活動的規模,群眾性是考量“藝術之鄉”標準之一,因此,有更多的群眾參與活動,也就說明了社區群眾或族群對這項民間文化傳統的認同度。
《鄉村地理》:如何依托藝術之鄉的品牌提升鄉村的價值和魅力?
羅運琪:文旅部對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評定是非常嚴格的,獲得藝術之鄉稱號的鄉村屈指可數,它的價值顯而易見。獲得稱號的鄉村,不能重申報而輕活動,要借獲得稱號的機會,策劃、組織一系列的活動,讓文化藝術之鄉的金字招牌廣為社會所知;要規劃好稱號周期內民間文化事項的發展,形成民間文化品牌,提高鄉村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要充分發揮藝術之鄉在本區域內的引領作用,帶動周圍鄉村民間文化活動的發展。
在傳承和創新中走向未來
《鄉村地理》:您沉浸貴州文化旅游領域多年,實地考察過貴州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藝術形式,獲得“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鄉鎮的文化發展給您留下什么印象?
張曉松:我覺得這些鄉鎮能夠獲得“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稱號是實至名歸的。我在20多年前就去過黔西的化屋基,也就是現在的化屋村。當年那里還很貧困,可是當地的少數民族群眾,仍然是以非常樂觀的態度擁抱生活,他們的民族歌舞幾百年來傳承不息,尤其是在他們的節日和慶典中,那個歡慶的場面讓我特別的感動。在這種深山峽谷里面,居然會保留有這么美麗動聽的民族歌舞,我覺得這側面反映了一種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魅力與傳承精神。而且如今他們越唱越好,他們的服飾越來越絢爛,他們的文化傳承就這么從遠古一直走到當下,而且以更加絢爛的方式向前發展,真的是星火傳承。我們的民族文化、非遺文化以及各類文化藝術之鄉,它其實就是群眾在山地生活中一種幸福和美好生活的象征和標志。
同樣像阿妹戚托小鎮它是移民搬遷的小鎮,當他們作為山地的移民遷移到小鎮里時,他們并沒有讓文化中斷,而是將他們的文化又帶到小鎮,并在小鎮發揚光大,又用傳統的文化來創新發展他們的民族文化。其他的幾個村子,幾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也都有異曲同工之處。我覺得這種傳承創新和發展既反映了我們國家的文化發展,也是民間文化自信的一個標志。
《鄉村地理》:文化藝術在鄉村發展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如何借助文化引領鄉村發展?
張曉松:我是長期從事文化和旅游產業發展研究的,特別是近20多年來一直致力于鄉村旅游發展。人們常說一句話,文化是靈魂,旅游產業是它的支撐。當文旅融合起來發展鄉村旅游的話,不僅使鄉村旅游更有魅力,也更有靈魂、更有創造力、更有吸引力。
反過來說,我們的這些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她們位于貴州的千山萬壑里,都曾經在不為人所知的一些高山峽谷中。原本的功能是自娛自樂,可是當我們把當地的民族文化和鄉村旅游結合在一起時,它就變成了一種共生的文化和共享發展的文化。當游客來到鄉村,他不僅僅看山看水,他也看到了貴州獨特的民間文化。這種植根傳統、來自深遠歷史積淀下形成的活力十足的文化藝術,不僅提升了山水的價值,讓外來的游客能夠感受到貴州文化和山水之間的交相輝映,也增加了鄉村旅游的吸引力。
所以我建議,依托“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品牌,依托于當地特有的傳統文化,植入現代的文化和旅游業,特別是鏈接進鄉村旅游的產業發展之中。這樣結合,不僅能夠傳承我們民族文化的價值,通過文旅結合,村里人還能夠和城里人進行一種共享、互相式的交流和促進。貴州是一個文化千島之省,它的這種獨特的魅力會為我們的文旅產業發展助力,為當地人民創造美好事業、幸福生活。
《鄉村地理》:對于如何做大做強“貴州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品牌,您有什么建議?
張曉松:第一、文化的傳承是需要有一個動力來促進的,即文化需要被利用、被欣賞,需要有新的發展機會。如何傳承發展好民族文化,一方面可以借助外來的動力,向國內外做推廣推薦、分享交流,用他者的眼光激發起我們對自己文化的自信和自豪,同時也要把文化放在經濟社會的發展中去尋找新的動力源。
第二、一定要創新發展。文化實際上是一條河,從遙遠的過去流到當下又流到未來,它在這個過程中不僅是生生不息,也是變化的。但是創新發展一定要守根正源,就是對自己的傳統文化,特別是本民族的文化遺產,必須要從根本上從源頭上做好傳承,不能走樣,因為一走樣它就不是我們自己的文化了。
今天是一個網絡化的時代,文化之間不斷地在進行交流。那么在這個過程中怎么守恒是個挑戰。所以我覺得在守好文化的底線、文化之根的基礎上,發展好保存好我們的傳統文化是至關重要的,沒有這個就沒有后面的一切。在守好本的同時,也不能夠閉關限制它的發展,不能說唯有我的這個是最好的,其他外來的都不行。我們需要理清楚創新發展的邊界在哪里。在做創新的時候保持對我們本土的鄉土文化的尊重,而且最好在有法可依的基礎上來做傳承和創新。(責任編輯/孫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