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運鎮
先賢曾昭燦曾有七律:“洞在桃源未許行,何期偶里即其形。”說的便是錦屏縣偶里鄉,而位于偶里鄉中心腹地的寨歐村,依山傍水,屋舍羅列,細泉溪水沿村而過,景色更是讓人陶醉。
“藕洞”是寨歐村的古稱,南宋嘉定三年(1210年)開始有人居住,在清代即形成“千家藕”,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現轄寨歐、街下、羅善、羅孔4個自然寨,有13個村民小組、522戶,1828人,全村苗族人口占98%,是黔湘桂邊界著名的苗族聚居區,也是貴州省著名的苗寨之一。
秋末的寨歐,寬敞整潔的水泥路像蜘蛛網一樣將戶與戶之間、村與村之間串聯起來,加之路燈點綴,夜晚顯得更加迷人;路過近些年修建的風雨議事長廊,看到寨子里的老人們正沐浴陽光,促膝長談。據老人們介紹,這里如今成了鄉賢寨老們共商村寨發展事宜的好地方。旁邊鋪滿五彩斑斕“谷物”的文化活動廣場,常能聽到孩童們追逐打鬧的歡笑聲,加之一旁極具特色的苗家鼓樓與長廊,苗寨曬秋圖美不勝收。廣場邊上繪有壁畫,一年四季鄉里都會舉辦什么活動一目了然……
談起偶里,說起寨歐,茶油是必不可少的話題。
據記載,早在清高宗弘歷年間,偶里就開始栽種茶油林,遍坡茶油林盛產茶籽、茶油,清乾隆至光緒年間就有外商進入偶里收購茶油籽及茶油。
每年的油茶花開,都會吸引攝影愛好者們駐足拍照。十月份油茶果收獲的時期,是寨歐村大大小小的油坊最忙碌的季節,咯吱咯吱的榨油聲像一首首豐收交響曲,撥開村民們一張張燦爛的笑臉。特別是油茶果開榨期間,村子被清香醇厚的茶油香籠罩著,讓人回味無窮。
在這個電力機械快速發展的時代,偶里鄉傳統的榨油工藝依然煥發出原始的生命力,并以特有的天然滋味和茶油純香廣受歡迎。雖說現在寨歐村已經發展出多元化產業,但上萬畝的茶油林,早已是幾代寨歐人難舍難分的增收法寶。
都說偶里米酒烈,但在我看來,這里的民族風情更濃。
20世紀六七十年代,古歌場游方對歌在當時十分盛行。這不僅是歌手們一展歌喉的比武場,也是年輕寨歐男女們對歌約會的勝地,直到如今都是寨歐人農閑時津津樂道的過往。
寨歐婚俗在當地也獨具特色,迎親隊伍全部身著民族盛裝,抬著花轎,挑著禮物,場面甚是壯大。迎親隊伍要經過新娘家姐妹們的九道關卡才能把新娘接回家,而每道關卡都要唱歌。迎親人員必須要唱贏了新娘家的姐妹才算過關,唱歌一問一答,一人領唱,眾人合唱,旋律優美,場面熱鬧。
一年一度的六月“嘗新節”是寨歐村最熱鬧的傳統節日之一。這天周圍各縣,以及周邊湖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等民歌愛好者都會齊聚寨歐開展民歌大賽、趕歌場、長桌宴、風情游演、寨門迎客、開幕盛典、千人唱苗歌、同臺競歌、歌堂相會等活動,場面蔚為壯觀,熱鬧非凡。
寨歐之情,濃在民族風情上,更濃在紅色血液里。
1934年12月,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進入偶里。紅軍隊伍在這里斗地主,分田地,還幫助群眾挑水、砍柴、掃地,同時解下自己的米袋為貧苦群眾煮飯。
寨棉寨嶺上曾有一株有三百多年樹齡的古香樟樹記錄著歷史,樹高25米左右、直徑約1.6米,戰士們曾在樹下站崗放哨,并在樹上張貼標語。第二天,紅軍走后,偶里群眾為紀念紅軍便把這棵樹稱為“紅軍樹”。1976年,當北京修建毛主席紀念堂時,全國各族人民都踴躍投工獻料。懷著對毛主席的無限敬重,偶里人將“紅軍樹”敬獻給毛主席紀念堂。
為了弘揚紅軍長征精神,為紀念紅軍長征和紅軍樹,1977年6月14日,錦屏縣在紅軍樹原址,用青石豎建“紅軍樹紀念碑”。紀念碑高大雄偉,四面方形,碑面上雕刻著毛澤東七律《長征》詩,“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的壯麗詩篇和“紅軍樹”的頌詞,現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年都會有游客在此駐足參觀。(責任編輯/張芬)
村寨信息
區位:黔東南州錦屏縣偶里鄉寨歐村
交通:貴陽市—蘭海高速—凱里繞城高速—滬昆高速—天黃高速—松從高速—311省道—寨歐村
鄉村特色:寨歐村全村有林地面積5925畝,油茶是村里歷史悠久的收入來源之一,近年來,寨歐村發展林下散養綠殼蛋雞產業,綠殼蛋頗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