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浦 吳濤
摘要:目的:研究危重癥患者接受早期康復治療對預防ICU獲得性衰弱(ICU-AW)的影響。方法:選取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淄博市淄川區醫院ICU收治的80例危重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以雙盲隨機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例。對照組采取常規康復治療,觀察組采取早期康復治療。比較兩組生活質量(SF-36量表)、肌力[醫學研究委員會肌力評分(MRC-Score)]、ICU活動能力[ICU活動量表(IMS)]、生活能力[Barthel指數(BI)]評分,比較兩組并發癥(壓瘡、深靜脈血栓)及ICU-AW發生情況、恢復情況(住ICU時間、機械通氣時間、總住院時間)。結果: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治療后SF-36、MRC-Score、IMS、BI指數評分均更高(P<0.05);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壓瘡、深靜脈血栓、ICU-AW發生率更低(P<0.05);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住ICU、機械通氣、總住院時間均更短(P<0.05)。結論:危重癥患者接受早期康復治療的效果顯著,可改善患者肌力、ICU活動能力以及生活能力,有效預防ICU-AW,加速病情恢復,提升生活質量。
關鍵詞:危重癥;早期康復治療;ICU獲得性衰弱;預防
危重癥患者經過搶救并從ICU病房轉出時,可發生不同程度的并發癥或肢體功能障礙,其中最為常見的是ICU獲得性衰弱(ICU-AW)。ICU-AW具有較強的隱秘性,多在數小時機械通氣后發生,不僅會影響治療效果和病情恢復,還會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1]。以往對患者實施常規康復治療時,盡管可發揮一定的康復療效,但患者極易發生ICU-AW,不利于患者預后恢復。對ICU危重癥患者實施早期康復治療,即在術后立即展開肢體活動和意識等方面的康復干預,可有效預防ICU-AW,進而促進患者病情康復[2]。本研究主要探討了危重癥患者接受早期康復治療對預防ICU-AW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淄博市淄川區醫院ICU收治的80例危重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以雙盲隨機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例。對照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45~70歲,平均(59.5±4.2)歲。觀察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45~70歲,平均(59.3±5.1)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入選標準:救治后意識清晰,生命體征穩定;行ICU機械通氣;ICU停留>48 h。排除標準:合并精神障礙或神經系統疾病;救治后出現活動性出血或有出血傾向;救治前無法獨立活動;存在未做內固定處理的新發骨折;晚期惡性腫瘤。所有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本研究滿足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要求。
1.2 康復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康復治療,將患者床頭抬高約30°,鼓勵患者訓練腳背屈曲和肢體伸展等主動康復鍛煉和床上被動活動,定時協助患者翻身。觀察組采取早期康復治療。(1)制定計劃和全面評估。首先采用ICU活動量表[3](IMS)評估患者功能狀態,確定其活動等級,制定針對性的康復治療計劃,具體細則為:7~10分獨立行走;4~6分床邊運動;3分坐起運動;1~2分主動+被動活動;0分被動活動呼吸機未脫離者早期康復治療實施被動和主動運動,脫機1 d后則展開離床主動運動和床旁協助運動。(2)實施康復治療前準備。腸內營養支持在治療前0.5 h內需停止,注意妥善固定相關管道。(3)實施康復治療計劃。被動鍛煉:妥善擺放患者四肢,定時翻身,將床頭抬高30°左右,定期進行被動伸展四肢關節、擠捏腓腸肌、按摩肌肉等,持續運動各關節1 min,如旋轉、內收、外展,3次/d。于早中晚開展平衡訓練,患者取端坐位,抬高床頭90°,維持15 min。主動鍛煉:指導患者伸展四肢、放松大腿,緩慢勾起腳尖,朝向自身,用力達到最大程度,保持10 s,然后下壓至最大程度,保持10 s,然后進行下一組,持續5 min。仰臥,屈膝,脛骨與床面平行,臀部、股骨與床面形成直角,反復練習10次。最后旋轉、內收、外展各個關節,1 min/個。坐起運動:開展坐位平衡運動,由床上改為床邊進行,持續0.5 h,以主動形式完成腳踏自行車練習。床旁協助運動:指導患者在床邊坐立,雙腿下垂,盡量與地面接觸,持續10 min。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若發生呼吸急促等現象,則需立即調整為平臥體位。若坐立可耐受20 min,則進行床-椅轉移訓練。離床主動活動:訓練原地踏步和站立,10 min/次,1次/d,并向無輔助或器械輔助行走逐漸過渡,注意結合患者具體情況適量增減運動時間和運動量。生活自理鍛煉:待患者各項體征、病情、機體循環等趨于穩定之后,鍛煉日常生活能力,包括如廁、洗漱、穿衣等。兩組均干預1個月。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生活質量(采用SF-36量表評估,包括日常生活、物質、心理、社會4個功能因子,滿分100分,得分越高越好)、肌力[應用醫學研究委員會肌力評分(MRC-Score)評估,分值0~60分,得分越高越好]、ICU活動能力(應用IMS量表評估,分值0~10分,得分越高越好)、生活能力[應用Barthel指數(BI)評估,滿分100分,得分越高越好]評分。比較兩組并發癥(壓瘡、深靜脈血栓)及ICU-AW發生率、恢復情況(包括住ICU時間、機械通氣時間、總住院時間)。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生活質量、肌力、ICU活動能力、生活能力比較
兩組治療前SF-36、MRC-Score、IMS、BI指數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治療后SF-36、MRC-Score、IMS、BI指數評分均更高(P<0.05)。見表1。
2.2 兩組并發癥及ICU-AW發生情況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壓瘡、深靜脈血栓、ICU-AW發生率更低(P<0.05)。見表2。
2.3 兩組恢復情況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住ICU、機械通氣、總住院時間均更短(P<0.05)。見表3。
3討論
危重癥患者多收治于ICU,在搶救成功轉移至普通病房后極易發生軀體功能障礙,嚴重程度不同[4~6]。而ICU-AW指的是重癥患者出現的進行性全身肢體衰弱,可由多種因素所致,以四肢癱瘓、肌肉萎縮、脫機困難等為主要癥狀表現,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能力[7]。以往對ICU危重癥患者實施常規康復治療,因缺乏強化性、針對性、及時性,無法顯著改善患者的肌力,整體效果欠佳。而早期康復治療可通過制定針對性的計劃展開康復治療,具有較好的針對性和及時性。早期康復治療在早期自主活動無法進行時即對患者展開被動伸展四肢關節、擠捏腓腸肌、按摩肌肉、定時翻身等各項活動,然后待其病情穩定展開坐起、主動活動等康復運動,且及早展開離床主動活動、床旁協助、訓練生活能力等康復活動,不僅能加速患者康復,還可有效預防ICU-AW[8]。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治療后SF-36、MRC-Score、IMS、BI指數評分均更高(P<0.05);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壓瘡、深靜脈血栓、ICU-AW發生率更低(P<0.05);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住ICU、機械通氣、總住院時間均更短(P<0.05)。可見,危重癥患者接受早期康復治療的效果顯著,可改善患者肌力、ICU活動能力以及生活能力,有效預防ICU-AW,加速病情恢復,提升生活質量,可借鑒推廣。
參考文獻
[1]王冬玲,趙靜.早期康復治療對預防危重癥患者ICU獲得性衰弱的影響[J].養生保健指南,2021,11(6):54.
[2]龔澤煉.早期康復治療對預防危重癥患者ICU獲得性衰弱的影響[J].醫學食療與健康,2019,15(20):202,204.
[3]閆俠芳,林欣.早期康復治療對預防危重癥患者ICU獲得性衰弱的影響[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20,8(27):122,133.
[4]王靜.早期康復治療對預防危重癥患者ICU獲得性衰弱的效果觀察[J].健康必讀,2020,11(20):256.
[5]王潔.早期康復治療對預防危重癥患者ICU獲得性衰弱的影響觀察[J].養生保健指南,2020,6(1):270.
[6]黃燕.早期康復治療對預防危重癥患者ICU獲得性衰弱的意義研究[J].健康必讀,2020,2(24):213.
[7]彭曉玉,唐昊.早期康復治療對預防危重癥患者ICU獲得性衰弱的效果觀察[J].心理醫生,2018,24(22):347-348.
[8]李亞玲,楊寶義,汪蓉.早期康復治療對預防危重癥患者ICU獲得性衰弱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8,24(1):56-59.